更新时间:2024-04-26 14:34
粤语讲古又名“讲古”、“说书”、“讲故事”,是艺人用广州方言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曲艺形式。
粤语讲古最初来源于北方的评书。在明末清初时期,广州地区有一批失意文人,他们联络上一些口齿伶俐的破落门户子弟,以向听众讲述历史演义及民间传闻为生。这批文人后来成为了讲古艺人,他们讲的故事也获得了“粤语讲古”的称谓。
据说,广州最早的讲古表演者其实是江苏泰州的说书大师柳静亭。他抱着一颗反清复明的心,跟随左良玉一同抗清起义。在柳静亭随军向南征伐时,将这种表演形式带到了广州。直到现在,广州的讲古艺人们都尊柳静亭为此行业的祖师爷。
民国初年时,讲古艺人开始自已搭设房屋,每天夜晚点燃一炷香,开始为大家讲故事。香燃烧到尽头之后,听众如想继续听下去,就要自觉付费了。
民国后,广播事业逐渐兴起。水平较高的讲古艺人会接受电台方的聘请,去主持相关节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包括现代生活题材和广州民间典故、掌故等,故民间多称讲古艺人为“讲古佬”。
20世纪中期是广州讲古的全盛时期,最鼎盛之时有十几位艺人在文化公园讲古。1950年4月,广州市文化局将广州流散的民间说古艺人组织起来,在哥伦布餐厅召开广州市说书学会成立大会。1968年, 说书学会被强行解放。1979年,说书学会重新恢复。
粤语讲古来源于古代的说唱艺术,但只说不唱。通过艺人连贯及极具韵律的语言表演技巧进行演绎,同时会加入一些借鉴于戏曲的表情、肢体表演技巧。
广州的讲古艺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民间讲古艺人,此类艺人多是过去在文化公园设坛讲古,以廖华轩为代表。二是民间讲古与电台讲古两位一体, 以侯佩玉为代表。三是电台讲古艺人,他们甚少在公众场合设坛,几乎全在电台节目中出现,此类艺人多为话剧演员,以张悦楷为代表。
粤语讲古叙述角度多以第三者旁述为主,内容着重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和润饰,并运用大量本地的民间成语、谚语、谶语、俗语和大众化的生活语言进行加工。
拍醒目很有讲究,一般是右手持扇,左手拍醒目。有时高拍,有时低拍:有时先说后拍,有时先拍后说:有时拍而不说,有时欲拍而不一般运用的情况如下:开口前第一拍, 让观众安静,注意。念完定场诗后一拍。 如隋唐英雄起四方,其中单属瓦岗强。咬金大斧秦琼铜,大得王朝不姓杨。(拍)节目当中拍,烘托气氛。讲到最后时一拍,让观众悬想回味,好像说:“明晚再续——再见。”
粤语讲古表演时,艺人多以醒木、折扇作为道具。醒木也叫醒日、响木,由于放在桌上:外露九个平面,所以也叫九方”。标准的醒木是重十三两五钱四分,十三两寓意神州十三省。五钱四分寓意天下五湖四海。
粤语讲古所讲的传统书目多为长篇章回小说,地方掌故也是讲古艺人喜欢播讲的内容,用粤语讲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晚年的毛泽东》等等。传统曲目有《草船借箭》《浪子回头》《高山流水》《花鞋山》《武松醉打蒋门神》《大闹广场隆》《程咬金卖柴杷》《一个屁害死五条人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讲解《林海雪原》、《红岩》、《烈火金刚》等新题材作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武侠小说在中国内地流行,讲古艺人也开始播讲这些新派武侠小说。除了传统书目的创作和复活外,艺人也创作了新题材的作品,如颜志图的《南海传说》(电台长篇)《黄飞鸿传奇》(电台长篇)《螳螂豪侠传》(电台长篇)《世间自有真情在》《许氏家族传奇》《沙湾何氏传奇》,彭嘉志的《刑场上的婚礼》《简氏家族传奇》《竹魂》 (电台长篇)。
粤语讲古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江门、湛江等地。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民文化消费方式和现代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的冲击,加之一些讲古艺人的去世和退隐,传统讲古阵地被取消,观众群体老龄化等原因,粤语讲古艺术逐渐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局面。
“越秀古坛”和“文化公园古坛”得到重新恢复,成为广州仅有的两个古坛;电台讲古节目也多为过去录制节目的重播。粤语讲古挖掘优秀传统节目、组织专场巡回演出、培养业余讲古艺人。
颜志图,男,1943 年生,广东省广州市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项目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颜志图因读初中时偶经书场,被说书泰斗陈干臣先生一段《杨志卖刀》所吸引,从此着迷讲首德讲古。颜志图在讲古中吐字清晰、音色悦耳,尤其注重人物塑造、故事结构和语言运用的技巧。此外,他善于收集、挖掘老广州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讲古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长篇章回小说,还包括广州民间掌故,反映广州的风土人情,蕴含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他总结出叙事中的“分、拼、转、合”,气息运用中的偷气、急换气、倒吸气等技巧。他出版有中国首张粤语说书音像制品《颜志图讲古台》与以讲古艺术为内容的图书《榕阴古趣:广州说书》。
彭嘉志,男,广东省广州市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项目广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岁拜师学艺,18岁夺得“金扇奖”市民讲古大赛冠军。彭嘉志录制3000多集粤语说书,正式收徒22人,并为他们取艺名“伟”字辈。
2008年12月9日,粤语讲古入选广州市越秀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09年10月12日,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申报的“粤语讲古”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V一4。
粤语讲古反映广州的风土人情,承载着广州许多历史文化信息,为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有着深厚的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价值。同时,这种娱乐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可以寓教于乐,是人们陶冶情操、增进知识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