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

更新时间:2024-03-25 14:12

粳稻(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Kato.)是禾本科稻属作物亚洲栽培稻的亚种。粳稻的茎秆坚韧;株型较紧凑,分力偏弱;叶片较窄,色泽浓绿,叶片茸毛少,谷粒形状短圆而厚;粳稻的子粒较短,一般呈椭圆形,硬度较大,加工时不易破碎,整精米率高。

植物学史

田螺山遗址稻作遗存研究成果:粳稻(jing dào)起源在中国。

2004开始发掘的余姚田螺山遗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进行的《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自然遗存综合研究》研究课题,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其中“从长江下游小穗轴基盘看稻的驯化进程和驯化速度”这一研究成果已在3月20日出版的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布。

研究结论认为,田螺山先民已经利用湿地种水稻,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栽培稻群体中的驯化稻的比例上升,原始野生习性减弱,稻谷产量增加。研究成果还认为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栽培稻并不是最原始的栽培稻,长江下游地区的栽培历史还可以进一步上溯,早期栽培稻是采集经济的补充;亚洲栽培稻有两个起源中心,粳稻起源在中国,籼稻起源在印度,东南亚水稻是由长江流域传播过去的。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11年5月2日报道:一些基因组研究人员在一篇通过大规模基因重测序来追溯数千年进化史的研究论文中断言,稻起源于中国。刊登在最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的这一研究成果表明,栽培稻可能早在将近9000年前就已在中国长江流域出现。早先的研究认为,栽培稻可能有两个源头———中国和印度。

亚洲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它也是一种品种非常多的作物,在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品种。稻的两大亚种是粳稻和籼稻,包含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品种。因为稻的品种是如此之多,以至其起源一直是科学辩论的话题。一种理论,即单一起源理论,认为粳稻和籼稻是经由同一源头从野生稻栽培而来。另一种理论,即多起源理论,认为这两种主要的亚种是在亚洲的不同地区分别栽培而来的。多起源理论近年来被广泛接受,因为生物学家在粳稻与籼稻间观察到了重大的基因差异,而且,中国和印度的数个研究稻品种之间进化关系的项目支持了这种观点。

在刊登于《国家科学院学报》的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使用早先公布的一些数据集(其中一些曾被用于支持粳稻和籼稻起源不同这种论点)重新评估了栽培稻的进化史或者说是种系发生史。然而,在使用更为现代化的计算机算法后,研究人员断言,这两个亚种起源相同,因为它们之间的基因关系比它们与在印度或中国发现的任何野生稻品种之间的基因关系都更为密切。

该论文的作者还通过对采自众多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的某些特定染色体上的630个基因片段进行重测序,研究了栽培稻的种系发生史。使用新的模型设计技术,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基因序列数据与单一起源理论更相符。这些研究人员还使用稻基因的“分子钟”研究了稻的进化时间。他们确认,栽培稻起源于大约8200年前,而粳稻和籼稻的分化是在大约3900年前。他们指出,这些分子的鉴定年代与考古研究结果相一致。考古学家在过去1 0年中发现有证据表明,大约8000到9000年前,在长江流域人类开始栽培稻,而在印度的恒河流域,人们大约于4000年前开始栽培稻。

形态特征

粳稻是禾本科稻属作物亚洲栽培稻的亚种。粳稻的茎秆坚韧;株型较紧凑,分力偏弱;叶片较窄,色泽浓绿,叶片茸毛少,谷粒形状短圆而厚;粳稻的子粒较短,一般呈椭圆形,硬度较大,加工时不易破碎,整精米率高。

近种区别

产地生境

粳稻原产于中国,在中国的种植历史至少有7000年左右,在中国主要分布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浙江和安徽。粳稻具有耐旱、耐寒、耐弱光的习性,株形紧凑、分禁力较弱、茎秆强壮不易倒伏。

繁殖方式

粳稻主要繁殖方式是通过天然自花受精进行有性繁殖,也可以通过剥露进行无性繁殖。

栽培技术

栽培管理

栽培上应围绕“增加栽插密度,前期促早发;中期健株壮秆。促进大穗形成;后期养根保叶,提高结实率”的高产栽培策略进行合理调控。10优18分蘖力中等,强调秧田期培育多蘖壮秧,通过稀落谷,达到移栽时单株带壮蘖3至4个。净秧板落谷量,旱育秧不超过50千克/667平方米,湿润育秧和水育秧不超过40千克/667平方米,秧龄不超过35天。

施肥管理

秧田底肥一般施磷酸二铵12.5千克/667平方米,尿素7.5千克/667平方米,硫酸钾5.0千克/667平方米,硫酸锌1.5千克/667平方米。注意防治病虫草害。在壮秧的前提下,秧龄以30至35天为宜,移栽时浅插、匀栽。在中高肥力条件下,株行距13.3厘米×25厘米,每穴栽2至3株,栽足1.8至2.0万穴/667平方米,基本苗8至10万/667平方米左右。瘦田、迟栽田宜适当密植栽插密度可增至2.2万穴/667平方米。10优18根深叶茂,吸收能力强,无效生长少,养分和光合产物浪费少,肥料利用率高。肥水运筹宜采取“前促、中控、后略补”原则,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并注意施用锌肥。

施肥量视稻田肥力和产量指标而定,700千克/667平方米以上的田块要求每667平方米施氮15至20千克、五氧化二磷8至10千克、氧化钾15至20千克。相当于667平方米用尿素35至45千克,含磷量16%的钙镁磷肥45至50千克或磷酸二铵15至20千克、硫酸钾15至20千克。

施肥方式

在施肥方式上,底肥如以有机肥为主,用量不少于1800千克/667平方米;以化肥为主,化肥施用量占全生育期氮肥30%、磷肥100%、钾肥70%;分蘖肥主要是氮肥,在移栽后7至10天,亩施氮肥占全生育期用量的50%;穗肥在分蘖够苗、晒田复水后施用,亩施氮肥占全生育期用量的15%、钾肥25%;粒肥在抽穗后施用,施用时要视苗、天气酌情施用,群体叶色、叶色褪淡、天气多晴好的施粒肥,反之不施。一般粒肥施氮、钾肥占总量的5%,也可进行叶面喷施,用营养型的叶面肥在抽穗扬花期进行叶面喷雾。

灌溉管理

前期采用浅水灌溉(回青期),水稻插秧后,由于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较弱,遇到高温、风大,叶片的蒸腾作用比较大。因此,插秧后应保持3至5厘米的水层。水稻返青后,采取间歇灌溉,即一次灌浅水,待自然落干,等到脚窝有水、田面无水时再灌一次水,如此循环。水稻分蘖够苗后,搁田控制无效分蘖的生长,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达到长根壮秆、抗倒伏等作用。搁田的操作:对禾苗长势过旺、较早出现郁闭、叶下披、排水不良的低洼田块,要排水重搁,搁田程度为田面发白、田面开细裂、表面见白根、叶色褪淡挺直,控制无效分蘖生长,促进根系发达,壮秆。对生长势弱、灌水困难、漏水的田块,要采取轻露。孕穗期以湿润为主,保持田面有水层,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灌浆期稻田干干湿湿,以增强土壤通透性,养好老稻,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忌落水过早,以防早衰,影响米质和降低结实率。

病害管理

播前用浸种灵浸种防治恶苗病及干尖线虫;秧田期重点抓好稻蓟马、稻水象甲和稻飞虱等害虫防治及除草工作,一般用稻乐丰+吡虫啉和毒死蜱+住保+金吡各防治害虫一次;根据病虫害预报及时做好大田病虫害防治。栽后7天内用草克星+丁草胺适时进行化学除草,用杀虫双、吡虫啉、稻乐丰、氧化乐果等杀虫剂重点做好第1代和第2代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的防治工作;在孕穗前、始穗期及齐穗期分别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

化学防治

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及氮肥用量的不断增加,水稻稻曲病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逐渐加重,因此,加强稻曲病防治对于10优18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化学防治主要是在水稻破口前5至7天喷施杀菌剂。第一种为铜制剂,铜制剂在稻曲病防治应用最早的,其中DT的防效可达80%至96%,但该产品易发生药害,使用时应掌握好药量并注意喷施方式;第二种为抗菌素类,30%爱苗EC15至20毫升/667平方米对水稻稻曲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水稻生长不仅无药害,而且有显着的促进水稻生长和防早衰的作用;微生物农药“纹曲宁”水剂(2.5%井100亿活芽孢/毫升枯草芽孢杆菌)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平均为72.1%至83.6%;5%井冈霉素500倍液在破口前5至7天喷施,防治效果也可达80%以上。

主要价值

药用

粳稻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的作用。

经济

现代研究粳稻主要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尚含少量B族维生素。淀粉颗粒特别小,并含有营养价值高的赖氨酸和苏氨酸,粗纤维含量最少,容易消化,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高,最适于人体的需要。

生产现状

中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为2860~3000万 公顷,其中粳稻为730万 公顷,约占总面积的25.5%。截止2007年1月,中国有24个省区种植粳稻,但种植面积分布极不平衡。以2005年为例,种植面积最大的江苏省已达到189.6万 公顷,最小的湖南省只有1066 公顷。超过10万 公顷 的省区有10个,但超过20万 公顷 的省区仅有7个,包括东北三省、江苏、浙江、云南和安徽。7省区植面积总和为630万 公顷 ,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86.3%:产量为4489.6万 t,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86.5%。在这7个粳稻主产省区中,东北三省和江苏的种植面积分别为314万公顷 和189.6万 公顷,分别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43.0%和25.9%。产量分别为2118.9万 t 和1567.5万 t,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40.1%和30.2%。东北三省和江苏的粳稻种植面积合计为503.6万公顷,约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69%;产量为3686.4万 t,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71.1%。由于近年国内粳米市场东北大米的价格持续走高,稻农种稻积极性空前高涨,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据初步统计,2006年东北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335万公顷。

作为中国重要粳稻主产区,东北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其中粳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6%、产量达到50%以上。2011年,中国东北三省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7408万亩和3427万吨,较去年分别增加11.47%和15.67%。

产品分类

粳稻根据其播种期、生长期和成熟期的不同,又可分为早粳稻、中粳稻和晚粳稻三类。一般早稻的生长期为90~120天,中稻为120~150天,晚稻为150~170天。它们的播种期和收获季节,由于各个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异。

籼稻的性状比较接近于其祖先野生稻,所以有学者认为籼稻为基本型,粳稻为变异型。籼稻适宜于在低纬度、 低海拔湿热地区种植,谷粒易脱落,较耐湿、耐热、耐强 光,但不耐寒;粳稻则较适于高纬度或低纬度的高海拔种植,谷粒不易脱落,较耐寒、耐弱光,但不耐高温,所以长 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后季以及黄河以北一般采用粳稻品种。

在粮食业务上主要根据稻谷的性质和粒形鉴别,一般籼米粘性较差、粒型长而窄;粳稻米性粘、米粒短而圆。籼米与粳米蒸饭的粘度不同主要因为其淀粉组成不同,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之分,支链淀粉富于粘性,蒸煮后能完 全糊化成粘稠的糊状,而直链淀粉只能形成粘度较低的糊状。 籼米含有较多的直链淀粉,所以粘性小于粳米,糯米几乎含有100%的支链淀粉,粘度很大,尤以粳糯(大糯)为甚。

如果从糯、粘来区分,则中国90%的水稻面积是粘稻,糯稻只占全部水稻面积的10%左右。糯稻是由枯稻发生单基 因突变而来,并且仅在谷粒的质地、粘度上有所差异。

随着作物遗传育种工作的进展,目前人们已通过籼稻与粳稻杂交从而制造出了不少介于籼、粳之间的中间型品种, 所以仅用籼型和粳型划分目前的水稻品种是有困难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