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27 09:32
精加工策略( elaborative strategy )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
一般作为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何谓精加工?精加工就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精加工策略和前述的组织策略都属深加工策略,但组织策略是在于构建或突出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信息易于接收;精加工则是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经精加工加工的信息进入已有知识网络中,在以后需要唤起的时候容易检索,即使直接检索出现困难,也能够通过知识网络间接地把它推导出来。因此,精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率地获得陈述性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已有较多研究表明,能否使用精加工是成功学习者与非成功学习者的重要区别。例如,温斯坦(C·E·Wainstein,1978)的研究揭示,成功的大学生常常使用精加工策略,而不成功的大学生则使用了机械复述。施米克和格罗夫(R·R·Schmeck和E·Groue)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大学生比不成功大学生更常常回答出一些精加工的事例,如“我常能说出胶片和读物的隐义”,“我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新概念通常使我想到类似的概念”。类似的一些研究也一致认为成功的学生比不成功的学生不仅能作出更好的精加工,而且能经常地运用精加工。
精加工学习策略的精髓就是要掌握如何进行精加工。总结、概括已有的研究,精加工的主要方法有: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所作的一种类推,它是精加工的重要方法。运用类比,抽象的内容可以具体化、形象化,陌生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东西,深奥的道理可以明白简单地揭示出来。例如,一个数学老师在讲负数时,深入浅出地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我们为止学习的最小数是零,零表示什么都没有。若表示钱,就是一分钱也没有。而负数比零更小,不仅一分钱也都没有,而且还借了别人的钱。如借了三元钱,就以负3表示”。短短几句来自日常生活的比方,就把负数概念揭示得一清二楚了。
又如学生学习分子运动时,对一瓶水与一瓶酒精混合后装不满两瓶的实验难以理解,只要以“一桶核桃和一桶大豆倒在一起,还是两桶吗?”的类比,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明了水与酒精混合体积缩小是由于分子之间有空隙。一个学生听老师讲授,“分子在气体中比在液体中相隔更远,所以气体比液体轻时”,就想到“这好像膨松的毛织物要比同样毛料编织得紧的衣物来得轻”,这种把新知与旧知主动联系的类比,有利迅速揭示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从上述可见,类比不仅是学生深入理解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深入浅出讲授教学内容的重要教学技术。教师善于类比,可引导学生从已知过渡到解决未知,从近的过渡到解决远的,从熟悉的过渡到解决生疏的,从明显的过渡到解决隐晦的……。但运用类比必须运用恰当,才能显示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可比性,即所选的比方与要比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同一性和相似性,否则不仅起不到过渡启发的作用,反而会模糊学生思想。第二,要考虑可接受性,所选的比方必须是学生熟悉、易懂的。是学生喜闻乐见,司空见惯的,否则所用的比方不仅多此一举,反而使学生越听越糊涂。第三,比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起过渡作用。因此运用时,不应再在比喻本身上去作过多的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与渲染,以免渲宾夺主。第四,要注意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来用,要在必须用的内容上来用,就更能显示出其魅力与作用。
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式。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当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存在某种联系而又有区别时,往往容易混淆不清,张冠李戴。对这种易混淆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不仅能揭示新概念的关键特征,而且能更容易地掌握新概念的内涵。因此比较也是一种常用的精加工方法。比较的方法较多,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方法:①对立比较。把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反差极为强烈的鲜明对比,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记住了一个就往往掌握了另一个。在知识的学习中,对立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物质失去电子的变化叫氧化,反之,物质得到电子的变化叫还原。其它如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结晶与溶解、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约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通过对立比较,就能“成双成对”地掌握知识,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②差异比较。对两种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分析,着重找出其差异,通过突出它们各自的“个性”来区别。例如初学心理学的人,表象与想象两个概念常常易混淆。表象与想象虽同是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但前者是已感知过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想象则是出头脑中的新形象,它可能是感知过的形象的组合,但绝不是感知过形象的现成翻版。因此,区别易混事物,关键是要抓住各自的不同点,不同点找到了,两者的界限就自然清楚了。③对照比较。把同一类别的若干材料同时并列,进行对应比较。例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不同,但指代的事物一样,通过下面列表对应比较,不仅易掌握两者的差异,也易记住。
质疑是以追问“为什么”,或用挑剔,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事物的深层次理解。有人(Woloshyn等,1994)曾作过这样的研究,让两组学生学习关于太阳系,植物、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对一组仅要求仔细阅读,将来要考;对另一组则要求边读边向自己提问,“为什么这个句子所说的事实是正确的?”实验时明确告诉学生,尽管有些事实与常识似乎有些不符,但所有句子都是正确的。并鼓励学生,要尽最大努力回答自己向自己提出的“为什么正确”的问题,如果自己答不出来,就采取猜测的办法。学习之后进行即时测验和间隔74天和180天的延迟测验,结果表明质疑组测验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研究还表明,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提问效果更好。在合作学习中,同伴的优秀学习方法易成为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易于相互吸取与模仿。同时合作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竞争性和激励性。因此合作学习已成为现代心理学所提倡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对新知识进行扩展与引申也是深化理解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扩展、引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考程度增加,获得的印象就更为深刻。此外,扩展、引申后的知识比原知识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与外延、更易与有关知识经验连接起来。如学习等位基因内容时,一种方式是反复一字不差地背诵课本中的定义“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但如果对该定义进行三个方面的扩展分析:从数量上看,等位基因是成对的基因;从性质上看,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这样不用背,也能用自己的话表述“等位基因”这一概念了。成对基因的遗传效应具有对应关系;从存在上看,又如当学生学习“维生素C可流疗感冒”这一命题时,就可以借助已有的旧知识:“维生素C可以促进白细胞的生长”,“白细胞可以消灭病毒”,引申出新命题:“维生素C能医治感冒的原因是促使白细胞的生长。”这一引申的命题加深了对新知识“维生素C可以治疗感冒”的理解,把“知其然”深化为“知其所以然”了。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先于学习内容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组织者一般放于学习材料之前,所以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如果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关联不大,这时就用陈述性组织者,它以一种简化的、纲要的形式去呈现新学习的观念或概念,如在学习山脉、高原、丘陵具体地形前,以定义“地形是大小,形状方面具体有特点的大片陆地的变化形式”作为先行组织者,可帮助具体地形的学习。如果新学习的知识与先前的知识有交叉重叠,那么使用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前,呈现比较性先行生组织者“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运用旧知识,迅速、容易地掌握新知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有关先行组织者的研究表明,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具体体:①当学习缺乏必要知识准备时更为有效;②学习材料缺乏良好组织时,作用较大;③测验概念性知识的迁移效果比测验具体知识的保持效果更佳;④通常具体形象化的先形组织者比抽象的先行组织者效果更好。此外,通过人为联想,赋予无意义或意义不可的材料以生动的形象或情景或意义,也是常用的精加工方法。如形象夸张法,情景构建法,谐音意义法等均属此类方法。鉴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多论述。
精加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但作为教学来说,引导或促使学生进行精加工,既是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根据精加工的方法与要求,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来促使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精加工。首先,能否进行精加工涉及课堂教学的速度问题。要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精加工,当堂消化,就应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同时并存于工作记忆之中。但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如果速度过快,学生还来不及精加工就进入到新的内容,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课堂教学速度要适当,不能像放连珠炮一样给学生连续轰炸。要注意控制教学的节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时间,为他们创造能够进行精加工的条件。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精加工。最常用的方式是:教学新课前,复习与新知识紧密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能顺利地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将新知识纳入该类知识网络中。这里需指出的是,在教学实际中,为进入新课作准备的旧知识复习,有的老师常常是泛泛的复习,缺乏地对性,甚至所复习的旧知识对新课的学习产生负迁移。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有许多,如何从众多的旧知识中选择恰当的知识?通常可从三方面考虑:①从旧知识中选择生发新知识的自然生长点。这是由于旧知识不仅能起到过渡、搭桥的作用,而且旧知识能作为纳入新知识的连接点、固定点。②采用类比法。以学生熟悉的事例,深入浅出的比方,把新知与旧知巧妙地联系起来。如前述的以“自己不仅没有钱,还向别人借了钱”的比方引入负数就是采用的该种方式。③借用比较法,通过提示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异同点来引入新知识。④设计“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形成总括性观念,利于新知识的吸收。
第三,在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方法的教学。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经常不断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加工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量的积累,通过模仿逐步学会精加工,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加工知识。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精加工训练也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