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说

更新时间:2024-08-18 15:44

精神分析说,是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精神分析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着禁止相互制约且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即精神病治疗方法及其理论、心理学和哲学。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

是精神病治疗方法及其理论,是从特殊的非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出发,进而推及到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过程的解释。

第二部分

是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的最底层有着神奇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人们意识到心理过程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远离人的意识的广博深蕴的心理层。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本身就是由各种成分汇合而成的混合体,不仅包括有意识的,而且还包括无意识的,而无意识乃是人的心理更为原始的更为广泛的领域。于是对无意识的实质和无意识在人的心理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揭示和说明,便构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据此,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无意识和性的本能、冲动。

第三部分

就某种意义说,哲学也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弗洛德反对把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哲学体系对待,实际上他在创立精神分析学说的初始就使这一理论潜藏着从哲学方面加以推广的思想倾向,终于在尔后精神分析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具备了某种哲学性质。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看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但精神分析理论是否如弗洛伊德称之的,具有那么重大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关键在于它的理论基石是否可靠,是否科学,是否经得住历史实践的检验。

五种观点

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分区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意识两大层次,其中意识包括前意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其他欲望,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它们被挤出意识之外,被压抑到无意识中。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与对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结构部分。

结构观点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结构观点。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迟误了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自于原始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依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

动力观点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异常有其生物基础。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动力观点。最初,弗洛伊德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2)性爱的驱力,同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弗洛伊德更看中性欲望,并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为既包括性欲望,又包括所有其他的需求快乐或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叫作里比多(libido),认为这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以上两类驱力都叫作“生本能”,与个体或种系的生存有关。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死本能”的概念。所谓死本能是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

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他的心理性欲发展学说,即发展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所代表的无意识冲动的满足,总要通过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区域的快感来实现,而这个区域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人格乃至整个心理的发展阶段。

性心理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1)包括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2)肛欲期(l-3岁),其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3)儿童期性欲,包括恋母期及生殖器期,(年龄在3-6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4)潜伏期,潜伏期从七、八岁左右开始一直到青春期前,儿童进入潜伏期,这时儿童不对性感兴趣,也不再通过定位于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这时,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注意发展各种为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正是儿童进入初等教育的时期。(5)生殖期,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顺利地进行,如停留在某一阶段上或遇到挫折而从高级阶段倒退到低级阶段,都可能造成行为的异常。因此,这就成为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适应观点

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焦虑可分为现实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所谓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在本我的欲望压力和现实的要求之间,逐渐形成的一种功能,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欲望与现实的关系,使自己可以接受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不论是正常人或神经症病人及精神病人,都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过分时,虽然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内心焦虑不被感觉到,但却以症状的形式表示出来而形成疾病。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