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就是精神的事

更新时间:2023-06-27 23:19

《精神就是精神的事》是2005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毛喻原。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诗化的人生哲学,作者以其独特的充满哲人气质的笔触,写就这部作品,全书写就他的一个哲理世界:精神就是精神的事、人生就是去赴一个约、人在什么“之间”和什么“之中”,人就是意义,关于黑夜的十二个断想、生活之可怕的失落……从中你一定可以找到同你的内心相同的情愫。

在此物质主义气盛、趋利传统悠长的时代,提出“精神就是精神的事”一说,并非一种人为刻意的标新,一种突发怪思的奇想,也并非一种哗众取宠、别出心裁之举。我始终坚信,这是在告知世人一个基本的事实和简单的道理。

我一直感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有一种东西几乎已无法得到克服、消除和有效的缓减,似乎物性的瘴气太重,思想的迷雾太浓。人们太热衷于、倾心于“这个世界”,太热衷于、倾心于这个世界的“事”、这个世界的“物”、这个世界的“形”,而对这个世界的“根”、这个世界的“理”、这个世界的“因”,这个世界的何以和为何却弃而不顾,置之不理。对于本该解决而一直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他们自以为已经一次性地得到了清算,而对那些本不应该过多去纠缠的事情则又表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着迷和痴狂。随时都有证词,到处都有事实塞人耳目。人们对有形、物利、具实和近距的追求可以说已达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大有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心不忍思之痛感。基于这样的事实,为了作出某种校正和调衡,我觉得我们完全有必要再次提及“精神的事归精神,物质的事归物质”这一古老的柏拉图式的命题。反对马克,提倡克莱,让一种新时代的新理性主义灵光驱散笼罩在尘寰之上的物质主义幽灵。

但生活中的事实是,人们早已把“物质决定一切”的论调视为某种教条,乃至于一种新时代的“登山宝训”。此信条及其演绎的相应思想体系和观念产品似乎已成一种基始和原质渗入到人们的灵魂,溶化在人们的心中。思维和口语言必及物,意念和动态势必归因于物。物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成了生活的大限和人们为之倾心趋近的极阈。于是,物质主义的聒噪,物质至上的张狂就不仅仅是一面千年飘扬的旗帜,而更是现实中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永远也无法逾越的屏障,是一道永远也通不过去的隘口,一堵弹韧有余、无形,但却厚实的黑墙。

可悲的是,人们很乐意在这种物质决定论的泥淖中沉溺,在一种堕落的氛围中没完没了地打发革命的时光。殊不知世界上古往今来的一切物质决定,实际上都是被物质决定,被物质所损殒和朽毁,包括人的秉赋、灵性和所有珍贵的思想感情都被圈定在物质的樊笼中。也许,旧有的习惯太漫长、太经久、太顽固、太无形、太铺天盖地、太表浅自然地“顺理成章”,以致人们不再去深究其荒诞的内涵和灾难的后果。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何人们会如此固执地笃信这种类似于动物主义的世界观,难道是人的智力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开发?理性自觉尚未上升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层次?抑或一切都太受制于动物式的条件反射,或受定于一种顽固的原始本能?

对动物而言,也许“物定论”是合理的,因为在动物的虚拟主体和外部世界之间只存在着一种闭合的物性回环,即纯粹条件反射式的反映机制,但对人来说,“物定论”就明显显得不恰当,甚至荒唐了。因为人既是物质的、生理的,更是精神的、灵性的,甚至是超验的、语言的和符号的。不是别的,正是人的物质本性决定了人需要一种超物性的精神性引导,他需要追求一种异于己、同时又高于己的东西。正是这种精神性的东西才能浮载、提拔、牵携、引导和成全一个物质性的人。这就需要在人之外和之上有一种“功能性的假设”、“关键性的虚拟”和“生发性的效素”,以致在现实的人和理想的人之间形成一种参照,滋生一种张力,让人有去处、有奔头、有内在的热情和首肯,最终契合人性的进化和世界最大的善业。

我认为,精神的事就是精神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与物质的因素无甚关联。所谓经济状况、物质条件实际上并不象人们平时所认为的那样与精神的事迹密切相关。至于那种认为物质是因,精神是果的论调,更纯属是一种愚蠢的偏见。我倒更乐意认为现实世界中一切物质主义者的困境、贫穷、失败和尴尬都是由人的精神性、思想性因素引导的。精神是精神的事,就象斯蒂芬在《唯一者书》中所说:“我要精神,谁也不能阻止我不如此这般地精神,唯有我所倾心或否弃的那种精神方能使我激励我的精神,或熄灭我的精神。”前法国司法部长、著名学者、《法兰西病》一书的作者阿兰·佩雷菲特曾有精道的言词:“物质使人物质,精神使人精神。我最好的祈祷乃是每日一早的晨读,直奔桌前,品味人类之书……。”恰如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一样,人类理智高峰顶点的到达,与物质条件的那种莫须有的苛求毫无关系。在这方面,过去的历史已经提供了确凿无疑的佐证:伟大的希伯莱精神和犹太教信仰几乎发轫于远古的物贫时代;近乎不朽的希腊艺术其全盛时期并非是物质主义荣耀辉煌的时辰;今日遍布欧洲的近千座大教堂实际上都是修建于人民并不富裕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学理与艺术巨人,近世的音乐和数学天才,他们的成就令人瞩目,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是贫困潦倒的穷人。

对于那些真正想从事精神事业的人来说,物质的外部条件实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心性,一种姿态,一种对世界真善的倾心首肯。心性的问题不解决,一切事情就无从谈起,包括物质主义的各项宏伟蓝图和救世大业。因为没有根基和土壤,去谈论美丽的苗圃和参天的大树即使不是荒谬的,也至少是毫无意义的。而心性更多地取决于人之天启、觉悟、智慧、勤思、反省、静读、默念和内修,而不是依赖于物质的多寡和财富的丰乏。如果心性不正,一个人即使读了一百所大学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种学历只能增加一个人的知识或提高他的智能,但并没有解决做事的方向;如果姿态不端,一个人再聪明也等于零,因为这种聪明在没有魂核的情况下也同样可以服务和效忠于人类邪恶的事业,或至少成为邪恶事业不自觉的帮凶。

现在是应该谈论点精神的时候了,因为物性闭郁、物气弥瘴,似乎人们已达到了一个再也走不动的地方。跳跃或转身,反正需要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契入,或新的垂直式上升。现在是应该来点思想的注恋,提倡一点精神的历程,让精神的事归精神,物质的事归物质,最好是让精神提携物质,赋予物质以某种人性与道义的光辉。

目录

精神就是精神的事

人生就是去赴一个约

人心中的甄别和揆量

幸福

孤岛上的思绪

钟声在我沉默的时辰里回响

人在什么“之间”和什么“之中”

我想在你的光辉里哭泣

谁能理解你?

我的奥秘是昭彰的

人就是意义

对终极责任的整体性理解

有谁忘记了什么?

无“串”时代的挽歌

我对你说,我听你说

我对你说过

过去的回忆

魔术师、帽子和小兔子

面孔和表情

渴望“正常”

关于沉默的二十四个沉思

关于黑夜的十二个断想

生活之可怕的失落

现代生活其“外在化”的恐怖威力

误会

论语言与生活的背反

问题不是金钱、经济能够解决的

人之三维——灵、智、情

三组重要的观念

“自我”是什么?

我——一个现实中的神话

信仰是一种功能

我的大学梦——给兰大新生的留言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

请倾听斯佩里的声音

我难忘的一本书

关于普拉丝的《气精》

申博尔斯卡的一首诗

读金斯伯格的《嚎叫》有感

《巨变》给我们的启迪

人类自由精神的一个寓言——评克尔凯戈尔的《重复》

爱的倾述,生的哲学——评法拉奇的《信》

读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我的“绘画史”——写在《爱情的倒影》出版之际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