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7 22:41
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普遍流行于世界各地。是特定人群的集体意识,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加以展示并世代传承。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共同构成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中居显要位置,常渗透在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中。
精神民俗的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指民间信仰、禁忌、巫术、仪礼等,广义的还要包括民俗艺术及民间口头文学。
民间信仰是民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崇拜观念、行为准则及相应仪式。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先民在生活实践中,既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保障,又不时遭受变幻莫测的自然侵害,在惊诧于天地山川、风雨雷电等自然物力量强大的同时,认为世间万物和人一样有生命,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物产生崇拜心理,试图通过信仰的形式和手段把异己的力量转换为顺己力量,以此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自身生存能力。
早期自然崇拜主要包括日月崇拜、土地崇拜、山河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如太阳崇拜在世界各地十分普遍,各地有许多太阳神话流传,古希腊有太阳神庙,美洲印第安人中有举行太阳舞节日的风俗,秘鲁至今还有太阳祭。图腾崇拜则进一步强化先民的信仰观念。它将某种动植物视为氏族的祖先,奉该图腾为部落保护神,要求氏族在举行祭祀时必须恪守禁忌。祖灵崇拜是通过祭祀等方式表示虔敬、祈求祖先庇佑,体现了先民相信祖先灵魂具有降福后人的神秘力量。
随着社会发展,早期的氏族祖先崇拜演变为民族、部落、家族和家庭的祖先崇拜。另外,随着人们将鬼神划分为善与恶的两极对立,信仰方式也发生变化,对神灵多采取祭祀,对恶鬼则多用驱除。先民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还企图借助巫术来实现目的。
巫术发生原理一为相似律,二为接触律,前者认为同类相生,由此产生模拟巫术;后者认为相互接触过的事物即使分离后仍会发生作用,由此产生接触巫术。它是一种被歪曲了的意识,符合先民思维的原始特点,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并产生法术、放蛊、咒语、厌胜等信仰民俗。
巫师出现在个体巫术向群体巫术转变的过程中,他们主持部落祭祀、占卜、驱邪、治病、审判等事务,掌握天文历法、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等知识技能,是部落文化的主要传承人,在精神民俗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见图)。随着宗教观念的渗入,精神民俗日趋丰富繁杂。
神灵崇拜不仅由部落祖先扩展至家族祖先,而且向各行各业拓展,专职神灵、地区神灵增多,仅生育女神汉族就有女娲、西王母、妈祖、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等数十位。
民俗艺术指民众创造并在民众中广为流传的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活动。其发生与人类早期的信仰和巫术有密切联系。早期的民俗艺术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手段,中国古籍中常见巫觋以歌舞事神的记载,在许多考古发现中也得到证实。随着人类文明进步,民俗艺术渐渐实现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变,成为展示民众艺术才能和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方式。在精神民俗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认识水平提高,一些原有的精神民俗内涵发生演变,原始信仰的神秘性减弱,如现今仍然流行的放风筝、划龙船、贴年画等习俗,就是由最初用于驱邪逐疫的巫术活动演变成游艺、喜庆活动的。有些精神民俗仍然遗存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如神灵崇拜、禁忌观念等。
①维系功能。精神民俗在协调氏族内部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对部落祖先的祭祀,一方面增强了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信心,另一方面把先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加强认同感,提高部落的向心力。而同一图腾部落内部不许通婚的禁忌则对维护部落的稳定与良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②教化功能。精神民俗通过各种形式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传承民俗文化。民间信仰中的善恶和灵魂观念对信众的行为规范有强大约束力,尊老爱幼、戒偷戒淫等伦理规范的形成对营造祥和的社会氛围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民俗艺术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向民众灌输信仰,还将绵延数千年的民俗文化传承至今。
③调节功能。精神民俗能将民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通过想象等方式予以替代性满足。西方中世纪的狂欢节就对调节沉闷的宗教生活有重要意义。而民间游艺不仅将民众从生活劳累中解脱出来,日常压抑的心理得以宣泄,还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对物质生活和生产也有促进作用。
①原始性与神秘性。精神民俗不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而消亡殆尽。一些原始信仰如预兆、占卜、祭祀等历经几千年的巨大变化并未消失,现今仍顽强遗存在一些地区民众意识里。巫术中的咒语和符箓大多古怪、深奥、难解,放蛊等黑巫术严禁外人在场,充满神秘性。
②功利性与俗信化。民众的信仰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他们崇拜能满足现实需要的各种神灵,试图通过祭祀、巫术等方式来实现祈福避祸的现实目的。若未能实现,有的甚至会对崇拜对象采取敌对态度。精神民俗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旧有的一些民间信仰渐渐失去最初的神秘色彩,不断渗入新的健康内容,演变为深受民众喜爱的生活习俗。如源于土地崇拜的闹社火由娱神向娱人过渡,后来演变为歌舞娱乐活动;最初用于驱邪的春节放鞭炮习俗实现了巫术心理向喜庆心理的转换。研究现状 精神民俗是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关注的对象。民俗学对精神民俗研究主要集中在信仰研究方面。民俗学者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精神民俗的描述注重把文献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研究视角上也趋于多元,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拓宽研究领域。构建精神民俗的理论体系和完善自身研究方法是现今精神民俗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