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新时间:2023-09-18 09:05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筹建而成,总体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染料及其光化学、精细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清洁制备技术。

历史沿革

1982年,大连工学院精细化工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博士点。

1989年,国家计委批准建设中国精细化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染料、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工合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

2000年,经科技部批准实验室更名为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被确立为985工程二期一级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2009年,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成为科技部“染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14年,再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唯一优秀类实验室。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23年3月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有固定人员79人,其中研究人员66人、实验技术人员12人、管理人员1人。有院士4人(5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土耳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4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教师团队”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彭孝军(2017)、孙立成(2019,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蹇锡高(2013)

土耳其科学院院士1人:Engin U. Akkaya(2012)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孙立成(2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孙立成(2001,杰B)、张淑芬(2005)、吕小兵(2006)、邱介山(2007)、彭孝军(2007)、段春迎(2010)、贺高红(2011)、陆安慧(2012)、樊江莉(2019)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张淑芬(2008)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吕小兵(2009)、邱介山(2013)、贺高红(2015)、张守海(2019)

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4人:吕小兵(2014)、陆安慧(2014)、梁长海(2015)、樊江莉(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宋锋玲(2012)、刘涛(2013)、樊江莉(2014)、于畅(2015)、王治宇(2015)、任伟民(2017)、杜健军(2018)、高伟(2019)、孙文(2020)

研究平台

据2023年3月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建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辽宁省创新中心、4个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染料分子功能调控创新研究群体、气体分离和新能源膜与膜工程创新研究群体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仿生识别与荧光传感创新团队、新型高效过程耦合强化创新团队、耐高温高性能工程塑料创新团队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精细化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超分子化学与催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创新团队:光转化功能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创新团队、仿生识别与荧光传感创新团队、小分子活化与仿生催化创新团队

辽宁省创新中心:辽宁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调创新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共性技术创新中心

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能源材料化工科技创新团队、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新型高效分离过程科技创新团队、低碳资源的高附加值转化利用科技创新团队

“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煤炭资源高效洁净利用创新团队、耐高温高性能工程塑料创新团队、能源催化材料与过程创新团队

创新研究平台:精细化工公共测试平台、生物分子荧光探针与分子检测可视化平台、太阳能燃料及太阳能电池平台、精细化工绿色合成与催化平台、有机光电材料与高性能树脂平台、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抗病毒小分子药物工程平台

仪器设备

据2023年3月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具有2.5万平方米的集中空间,拥有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离子淌度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完全无液氦综合物性测量系统、飞秒时间分辨光谱测量平台等50万元以上的先进仪器设备131台套。一些贵重仪器如600M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高分辨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物性测量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均为24小时开机,使用率在100%以上。实验室与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辽宁省高校分析测试共享平台、大连市检验检疫局、大连化物所和大连海关等单位开展仪器共享服务。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据2023年3月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研发的数码打印染料已占全球通用墨盒的20%;医学诊断染料大规模用于血液临床检验,出口100多个国家;光分解水制氢和生态纺织染料研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正在攻克“卡脖子”的彩色柔性显示、基因测序染料等。研制的可溶耐高温树脂是航空航天不可或缺的材料;水下声呐吸收材料、雷达隐身材料、环保轮胎等都具有领先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正在攻克核泵轴套、高容量锂硫电池电极等关键新材料。研发的煤化工合成气纯化技术,占全国产业化90%以上;低碳烷基芳构化技术30余套万吨级规模化应用;膜技术为石油尾气回收、消除“点天灯”、减少污染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正研究大规模风洞制冷等关键技术。

科研获奖: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据2023年3月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点: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工业催化、材料化工、有机化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工业催化、材料化工、有机化学

国家重点学科:精细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教学建设

据2023年3月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在读研究生800余人,已培养出博硕毕业生3000余人,其中4人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7人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

合作交流

面向精细化工领域国际学科前沿,结合实验室三个研究方向上的中国国家需求,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建设中国国内外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参加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开展高水平人员互访和学术交流、聘请中国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任职等,提高实验室的国际化水平。

1.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建设项目(简称“111引智工程”)

“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精细化工创新引智基地”,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2.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中心的建设

据2023年3月实验室官网显示,实验室通过政策牵引、经费配套、平台支撑等多方位的支持,建立了6个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实体。

3.中国国内合作情况

为使实验室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迅速向产业化转化、为相关行业做出贡献,实验室开展了与若干行业骨干企业和精细化工园区进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研发中心。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形象标识形似海浪,表明其坐落在滨海城市大连,三层波浪代表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标识颜色采用彩虹的七彩色彩,赤橙黄绿蓝靛紫从下至上依次排列。

精神文化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瞄准“2035远景目标”,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坚持“四个面向”,加强研究方向顶层设计,凝练产业需求和技术目标,组织多学科队伍攻关,创制一批国际一流的健康化学品、光电子化学品、极紫外EUV光刻胶和彩色光刻胶、航空航天关键新材料,得到规模化应用;形成一批智能化的高端化学品制造特色技术,引导相关产业变革型发展;培养和汇聚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成为精细化工领域国际知名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基地。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当前学术委员会为第六届)

历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