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鸟嘴节

更新时间:2022-04-16 21:57

糊鸟嘴节又名鸟诞节,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一(少数在二月初二),是一种民间节日,以糯米糍粑切成小块穿竹枝上然后插于田地屋角,谓可糊鸟嘴而防鸟雀啄食谷种,流行于湘南、赣南、粤北与广西汉族地区以及一些瑶族聚居地,俗称糊鸟嘴。和瑶族赶鸟节(或称粘鸟节、敬鸟节、歌鸟节)有一些相似,而瑶族多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歌会等节俗。清朝民国曾较流行,不过时至21世纪,此节此俗已渐渐萎缩,在赣南湘南以及粤北地区少数地区还沿袭保留。

节日简介

农历二月初一,正值春耕春种时候,家家户户都以糯米掺水磨成浆,浆干后捏成铜钱大小的球形“鸟仔粑粑”,先置于在祖先神位供桌上,焚香祭拜,祈求祖先和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虫灾鸟害。然后将粑粑戳于竹棍上,插在田地、菜园、屋顶或门前,以为鸟雀啄食粑粑后嘴被粘住而张不开,以致无法啄食田地里的作物种子,从而避免或减少农作物的损失,俗谓“糊鸟嘴”(糊鸟仔咀)。

此节此俗清朝民国时曾较流行,不过时至21世纪,大量农民入城务工,使得该节日已渐渐萎缩,现在韶关乳源县以及坪石镇,湘南永州、江华、蓝山、双牌、宁远、耒阳、常宁、郴州、资兴、永兴、桂东、嘉禾、汝城、宜章、赣南遂川、粤北连州、桂北桂林等地,尚有一些地方保留继承。

史籍记载

《永兴县志》记载:“二月朔,农家和糯米为丸,如桃李大,以枝插田间,免鸟掀种,谓之糊鸟嘴。”

《蓝山县志》记载:“二月朔,以春糯为团,缀于小竹梢,插田间,谓之粘雀口,使不食苗。”

《宁远县志》载:“二月初一,忌鸟雀,作米小团,粘树枝上,防损秧。”

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宁远岁时记》:(二月)“初一日,忌鸟雀,俗用粑粑粘枯枝上,遍插田间或园内,俗云:可粘鸟嘴,不致毁伤谷种。”

起源传说

旧时传说这一日是鸟神的生日,同时也是农民开耕的日子,因此百鸟也在这是开始出来觅食,啄食农民谷物种子,因此农民以糯米糍粑切成丸子大小,穿在竹枝上,备上贡品来到田地里祭祀鸟神,为鸟神祭祀,一边念叨“鸟仔公,鸟仔婆,来我这里吃糍粑,吃了糍粑就不要啄我家的粮啦”然后放鞭炮,回去之后,这一日不能再去田里以及山中,让鸟尽情吃糍粑,这一年里鸟也会少吃你家的粮食,否则鸟儿将经常啄食你家粮食。

古时有一位大财主,仗势欺人,鱼肉乡民。一日,见一美貌姑娘,即强行欲纳为小妾,姑娘不从,自尽而亡。姑娘有一情人,闻讯亦跳河溺死。后来他俩变成两只小鸟,招来大批鸟儿,啄食财主的庄稼,使大财主损失惨重。同时,他们也托梦给乡亲,说每逢二月初一要做糯米粑粑,用棍棒穿起,挂于自家田间为记,以免误食乡亲农作物。从此,就有了“粘鸟节”的风俗。

节日渊源

民国年间,灌阳等县农家在立夏日以汤圆粉汁粘树枝,插于田间地头,名为“糊鸟嘴”,意在防害鸟损坏五谷。此俗今已不多见。

桂东北地区于春社日各家制作小糍粑沾于竹枝上,名为“鸟粟粑”,当日禁止言谈与鸟有关的话题,意在禁鸟危害秧谷,或已融于社日节俗(类似寒食融于清明),或源于社日(春设,一说在二月初二)。

无独有偶,二月初一这一天,湘西瑶族也有一个类似的节日,称为“赶鸟节”。名称不同,活动方式亦异,但其目的、意义则相似,都是在防鸟儿损坏农作物,借节日习俗,达到助耕养农。

瑶族的“赶鸟节”,非常隆重又热闹。在这一天,各寨各村的男女青年,穿一色的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会在白头山上,高唱山歌和情歌。如果有看上眼的,则男女对歌;对歌合意者,则选期约会,开始谈情说爱,甚至私订终生。所以“赶鸟节”也是男女青年交友、相亲的好日子。 直到日落西山,对歌的男女青年才回到寨中开始串火塘,这又是另一场狂欢的开始。只见男女老幼,围坐火塘旁,一边唱歌喝酒,一边品尝各家做的糍粑,或跳舞、弹琴或吹芦笙、高歌一曲,尽情欢乐,闹到深更半夜,方姗姗而散。

瑶族也有一段传说,从前有位姑娘,善唱山歌,声音悦耳动听,连鸟儿闻声都会飞来,围绕在姑娘身旁,如痴如醉。聪明的姑娘遂想到鸟儿常啄食田里的种子,农民的损失会很大,于是她突然心生“赶鸟送山”之计,约好几位姊妹,于二月初一时,一起唱着山歌,向白头山走去。群鸟跟着歌声尾随在后,都飞到了白头山,远离了瑶寨,姑娘们轮流歌唱了七天七夜,鸟儿听得昏昏欲睡,待其醒来时,农夫播的种子都已发芽成苗了,免除了一场灾害。 从此二月初一,便成为瑶族群集白头山唱山歌、赶鸟儿的“赶鸟节”了。

瑶族“赶鸟节”的传说还有不同版本。

相传很久以前,瑶族地区害鸟很多,农作物成熟的时候,成群的山鸟就飞来糟蹋,人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农作物全部被吃光,年年有种无收,人们只好背井离乡,四处逃生。这一消息传到京城,惊动了皇上,皇上特颁下圣旨:谁能赶走吃阳春的鸟儿,瑶山就是谁的,可永不交租纳税。一个叫细妹的瑶族姑娘,生来一副好嗓子,人又聪明,只要她一开口唱歌,百鸟便围着她转,青年们为她倾倒,老人们听了也很舒畅。就在皇上下旨这年农历二月初一这一天,她带领伙伴们放声歌唱,将鸟儿引到深山老林,如痴如醉的鸟儿一睡就是半个月,等到醒来想吃阳春时,播下的种子早已破土成苗。这年粮食获得了丰收。有个山主,早就想霸占瑶山,于是手捧画眉鸟,上京邀功请赏,说鸟是他赶走的。瑶人不服,打着长鼓进京告状。皇上派大臣来看,一时难以判断。第二年春来到了,皇上派使臣来请山主赶鸟,山主急得团团转,来到山鸟聚集的地里左呼右唤,鸟儿根本不听他使唤,眼看山鸟就要把播下的种子全部吃完了,在一旁看热闹的细妹,开了金口,动听的歌声顿时就把鸟儿们镇住了,山鸟都乖乖地听她调动。细妹的举动也惊住了皇上派来的使臣,于是他回京禀报皇上,皇上高兴地将瑶山判给了瑶人。从此,瑶族就定每年二月初一为赶鸟节,这天成了瑶家青年男女邀伴对歌的欢迎节日;老人们则在这一天用糯米做成粑粑,粘在用竹编成的鸟儿身上,插在田土地头,说是粑粑粘住了鸟嘴,它再也不能损害农作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