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丸

更新时间:2024-09-04 08:20

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因外形接近球体,口感具有甜味,故被称为“糖丸”。糖丸通常特指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即预防大众口中的“小儿麻痹症”。糖丸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减毒株,此外还包括奶粉、奶油、葡萄糖等辅剂。糖丸曾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的第一类疫苗,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停用糖丸,改为适龄注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功效

糖丸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研发历史

1950年代,美国医学家乔纳斯·索尔克发明了首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属于注射型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1955年4月12日,索尔克的疫苗被宣布为“安全、有效”,此后索尔克并未对其研发的疫苗申请专利,也未从中获利,他希望疫苗能分发地越广越好。

1957年,美国医学家阿尔伯特·沙宾进一步发明了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属于减毒性活病毒疫苗(weakened live-virus vaccine)。苏联当时小儿麻痹症爆发,急于用沙宾疫苗。1959年,沙宾的疫苗在苏联开展了大规模的接种试验,大约1000万儿童参加,试验成功后,苏联为20岁以下的居民全部接种沙宾疫苗,总计7700万人。 1961年,沙宾的疫苗在美国也获批准上市。

1959年3月,卫生部决定派顾方舟等人到苏联考察脊灰疫苗生产工艺。经过导师同意,顾方舟最终拿到了苏联研究所生产的活疫苗以及沙宾原始的活疫苗,此后他向正在苏联访问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后经大使特别批准坐飞机将样品带回北京。1959年12月,经卫生部批准,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担任组长,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1960年,中国科学家顾方舟研制出“沙宾型(Sabin型)”活疫苗,此后又对液体疫苗进行了改进,于1962年研制出口服的糖丸减毒活疫苗

服用对象及方法

服用对象主要为2个月龄以上儿童。

基础免疫为3次,首次免疫从2月龄开始,连续口服3次,每次间隔4~6周,4岁再加强免疫1次,每1次人用剂量1粒。其他年龄组在需要时也可以服用。

对于月龄小的儿童,可将糖丸碾碎,放入药匙中加入少许凉开水溶解成糊状服用,或将糖丸溶于5ml凉开水中,使其完全溶化后口服咽下。较大月龄儿童服用糖丸疫苗时,可以像普通糖丸一样放入口中咬碎,溶化后咽下。

服用时出现呕吐应重服。

糖丸仅供口服,禁止注射。

注意事项

禁忌症

1. 发热、患急性传染病者禁用。

2. 患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禁用。

3. 妊娠期妇女禁用。

4. 重度腹泻者缓用。

5. 对牛奶过敏者慎用。

不良反应

口服后一般无副反应。个别儿童服苗后1~2天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偶尔有皮疹,2~3天内不需要治疗可自愈。症状重者可对症治疗。

低温保存

脊灰疫苗对热敏感,低温条件下比较稳定,应在-20℃~8℃的条件下避光保存或运输。

自疫苗糖丸检定合格之日起,-20℃以下保存有效期为2年,4~8℃保存有效期为5个月。应在盒签标明的有效期内使用。

服用时也应注意温度,切勿用热水送服,服用前后半小时勿饮热水或食用热食物。

使用现状

中国已于2016年5月1日起停用糖丸。

使用历史

1962年,顾方舟研制出糖丸。糖丸在我国消灭脊灰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初迄今,已被生产和使用了超过40亿份。200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被证实完成WHO西太平洋区无脊灰。

停用原因

糖丸的本质为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其中含有一定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虽然服用糖丸能够使人体产生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但也存在一定风险。

糖丸中的减毒病毒可能使服用者因此感染脊髓灰质炎,即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也存在极低概率,糖丸中的病毒在服用者体内转变为带有致病性的病毒,即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

随着医学的发展,适龄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已然成为更加安全有效的措施。

虽然糖丸的使用已经成为历史,但糖丸与研制糖丸的科学家们为我国医药卫生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