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

更新时间:2024-08-03 04:2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主要指葡萄糖)通过非酶反应相结合的产物。形成糖化血红蛋白的非酶反应具有持续、缓慢、不可逆的特点,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是由过去的而非即时的血糖浓度决定的,与检测前是否空腹、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否服用降糖药物等因素无关。通常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有效地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由HbA1a、HbA1b、HbA1c组成,其中HbA1c占约70%,且结构较为稳定,临床上常用作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其浓度应占成人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表示。

产生机制

葡萄糖可以通过非酶反应附着于多种蛋白质上,共经过两个阶段反应:

一过性血糖浓度升高可导致大量的醛亚胺生成。如果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该反应会逆转。然而,由于葡萄糖在被代谢前一直与蛋白质相结合,酮胺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该过程对于理解和解读测量糖化蛋白的测定方法至关重要。绝大多数现有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仅能测定稳定的酮胺,而不能测定不稳定部分(醛亚胺)。因此,这些方法反映的是长期的平均血糖,相对不受近期血糖水平急剧波动的影响。

新生红细胞中形成的血红蛋白会携带极少量附着的葡萄糖进入循环中。然而,葡萄糖可以自由渗透入红细胞。因此,葡萄糖会不可逆地附着于血红蛋白上,附着的速度取决于当前的血糖浓度。人体每日约有1%的红细胞会被破坏,同时有相同数量的新生红细胞产生。因此,A1C的平均量会呈动态变化,并指示红细胞寿命期间的平均血糖浓度。尽管A1C理论上反映了红细胞整个120日寿命期间的平均血糖,但它与前8-12周的平均血糖最为相关。

与糖尿病的关联

(1)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检测手段。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将“糖化血红蛋白”首次正式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确诊糖尿病的依据。但低于6.5%的结果并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还应该参考葡萄糖测定的结果。若糖化血红蛋白>9.0%,说明患者持续存在高血糖。

(2)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检测手段。有研究表明,平均HbA1c每减少1%。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降低21%,心肌梗塞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7%。HbA1c水平每降低一成,则视网膜病变风险降低43%-45%

(3)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检测手段。由于HbA1水平上升带来的风险具有连续性,那些HbA1c水平低于糖尿病阈值,但≥6.0%的人应该得到有效的预防干预。但是HbA1c水平低于6.0%的患者可能也处于危险之中。

(4)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意义。

(5)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对调整治疗方案、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6) 可用于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例如:脑血管应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

(7)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中,仅仅控制血糖是不够的,还应该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控制,对预防子痫巨大儿畸胎死胎有积极作用。

正常值参考范围

糖化血红蛋白采用亲和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正常值为4%~6%。

可能的干扰因素

控制目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实施分层管理,并对血糖控制的风险/获益比、成本/效益比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以期达到最合理的平衡。

大多数患者的合理控制目标是HbA1c≤7.0%(53mmol/mol),检测方法参照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iabetes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其中正常上限为6.0%。

为实现上述HbA1c目标,空腹血糖通常需要达到80-130mg/dL(4.4-7.2mmol/L),而餐后90-120分钟血糖应小于180mg/dL(10mmol/L),但稍高于这些指标也可能实现该目标。

下述情况应设定宽松一些的HbA1c目标,例如<8%(<64mmol/mol):年龄较大、存在合并症、有重度低血糖史、其他严重不良药物反应史、多药治疗史、期望寿命有限而几乎不太可能获益于强化治疗。

妊娠期需采取更严格的控制,即HbA1c<6%(<42mmol/mol),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将HbA1c目标设为<6.5%(<47.5mmol/mol)。如果患者符合治疗目标且血糖控制平稳,应每年至少测量2次HbA1c;如果需要调整治疗或已经改变治疗,或者未实现血糖目标,则应每季度测量1次HbA1c。

HbA1c的控制范围应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2011年发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根据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并发症、伴发病、治疗方案等因素给出了不同的目标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