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7 12:04
奥意法战争战争中,奥地利军队在6月在马真塔战役战败,向明乔河败退,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解除了居莱的职务,亲率奥军去和法皮联军交战。双方在明乔河畔的索尔费里诺再一次陷入了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双方在人数上相当,均约为16万人。交战中,双方统帅皆失去了对部属的控制,但由于法军将领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阿道夫·尼埃尔将军作战指挥正确,加上法军士兵作战勇敢,经过一整天残酷的血战,终于决定了交战的命运。奥军被打败,只是由于奥军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将军实施了顽强阻击,才免于全军覆灭。此役,联军损失了17191人,其中皮埃蒙特军损失5521人;奥军损失22000人。有关双方的受伤或垂死士兵被枪杀或刺死的报道更增加了这次战役的恐怖程度。
索尔费里诺战役是奥意法战争中最后一次战役,发生于1859年6月24日,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国军队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率领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国军队组成了法国-撒丁王国联军与奥地利帝国开战,并在战斗中最终获胜。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率领的奥地利军队战败。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场由各国君主亲自指挥作战的重大战役。超过20万名士兵(约10万名奥地利士兵和总计11.86万人的法国士兵和皮埃蒙特-撒丁联军士兵)参加了这一重要战役。这次战役之后,奥地利皇帝便不再直接指挥军队了。
具有骑士风度、对假拿破仑的荣誉梦寐以求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向我们表明,当“天生的统帅”掌握了指挥权时,其结果将会如何。我们已经看到,奥军最初本来应当占领卡斯提奥涅高地上的阵地,但是却在大家都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一次会战的时候,毫无理由地不战而放弃了阵地,退到了明乔河东岸。但是弗兰茨·约瑟夫还嫌这样不足以说明自己的软弱无能和不合逻辑的行为。当军队刚一到达明乔河东岸,我们这位“年轻的英雄”就改变了他的决定(因为对于哈布斯堡王朝说来,没有抵抗就退出战场,是有伤体面的)——命令军队向后转,重新渡到明乔河西岸,攻击敌人!
弗兰茨约瑟夫以这样幼稚的、时而向后时而向前的运动大大地加强了军队对自己的至圣的统帅的信任之后,就率领军队去攻击敌人。奥军最多有15万人;甚至连喜欢说实话的波拿巴也没有说出比这更大的数字。奥军在至少有12英里宽的正面上进攻。这样,每英里(2100步)正面上最多有12500人,当正面比较窄时,这一密度在一定条件下当然是足够的,但是在如此宽阔的正面上无疑就不够了,而对进攻说来则更不合适,因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一密度都不能保证在个别的重要地点进行足够强大的突击。加以敌人无疑地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因此,奥军的进攻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比较强大的敌人几乎必定能在任何地方突破进攻军队的如此薄弱的队形。6月23日星期四,奥军开始了总攻;他们到处都轻而易举地击退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占领了波佐伦哥、沃尔塔和圭迪佐洛,并于傍晚推进到索尔费里诺和卡斯特尔霍夫勒多。第二天早晨,奥军又将敌军前卫向后压缩了一些,而左翼几乎进到基泽河岸,但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敌军主力,于是会战就全面展开了。
奥军的两翼都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右翼,他们狠狠地打击了和他们对垒的皮蒙特军队。这里,奥军显然是胜利了。但是在中央却显出了错误的部署所造成的后果。索尔费里诺这一中央的锁钥阵地,经过顽强的战斗最后落到法军手中,同时法军还对奥军左翼造成了数量上的巨大优势。这两个情况迫使弗兰茨约瑟夫发出退却的命令,弗兰茨约瑟夫大概已把自己的全部兵力一直到最后一个人,都投入了战斗。奥军显然在没有受到任何军队追击的情况下秩序井然地退却了,并且毫无阻碍地回到了明乔河东岸。
1859年6月23日,奥军兵力不少于9个军,其中第一、二、三、五、七、八军都已经全部或部分地参加过战斗,而第九、十、十一军还完全是新锐兵力,与敌人一次也没有接触过。前6个军共有13万人左右,后3个军有7.5万人。这样,奥军可以用来对付敌人的兵力不少于20万。但是弗兰茨约瑟夫作了些什么呢?他将第十军和第十一军从曼都亚派到阿左拉(在基泽河岸),企图从后方打击法军,而为了掩护军队的这一调动,以免受到据估计配置在附近的法军第五军(由拿破仑亲王指挥)可能进行的袭击,他又将第二军留在曼都亚。结果,弗兰茨约瑟夫只剩下了6个军,即24个旅,而他就是企图用这些兵力对法国—皮蒙特联军的战线展开进攻的。但是,军队运动得如此缓慢,6英里的地方露营。6月24日的进攻规定在上午9时才开始。,当然在法军中引起了忧虑,结果不是奥军在9时开始预定的进攻,而是他们自己在5时遭到了袭击。为了对付奥军21个旅(共约13.6万),联军陆续投入的兵力不少于33个旅(皮蒙特军队9个旅,4.5万人,法军24个旅,15万人),换句话说,联军用来对付他们的兵力不少于19万人;此外,联军方面还有皮蒙特军队的近卫军1个旅和法军布尔巴基师的2个旅作为预备队。这样,在战场上联军的兵力就不少于21万人。联军掌握了这样的优势兵力,胜利是有保障的。然而贝奈德克将军率领奥军第八军仍胜利地击退了全部皮蒙特军队的攻击,并在右翼大获全胜,虽然他自己的军只有4个旅,可能还从培斯克拉守军中得到了1个旅即第五旅的增援。由奥军12个兵力薄弱的旅占领的中央阵地,遭到了法军14个强大的旅的攻击,结果奥军被击退了。左翼8个旅,经过长时间战斗后也被法军配属有大量骑兵和炮兵的10个旅的优势兵力所击退。在左翼以及在中央阵地,奥军本应当集中大量炮兵,但是弗兰茨约瑟夫却宁愿让预备队炮兵的13个连(104门火炮)安然无事地留在瓦列卓一弹未发!由此可见,法军炮兵占有火力优势的原因很简单,这完全不是因为线膛炮占有优势,而是因为奥地利皇帝的庸碌无能和不可救药的糊涂,他在战斗中根本没有使用自己的预备队炮兵。
但是,第十军和第十一军在哪里呢?当战斗在加尔达湖和圭迪佐洛之间进行的时候,他们正在南面相当远的平原上游荡。据说,第十一军远远地看到了一些敌军部队,而第十军甚至连这种情况也没有遇到。当会战胜败已成定局的时候,这两个军不仅没有来得及放一枪,而且还在很远的地方,因此,原来准备阻止奥军这一迂回运动(法军早就知道了奥军的这个行动)的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军,才得以把自己全部兵力直到最后一个师(路易·茹尔·特罗胥师)都用去对付奥军的主力,因而在奥军左翼赢得了会战的胜利。
这时,第二军占领着曼都亚阵地,准备抵抗想像中的普隆普隆亲王的攻击,而普隆普隆亲王在那一天正和他的全军在离战场有8日行程远的帕尔马大设盛宴呢!
这里,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它说明,当指挥权掌握在德国“天生的统帅”手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两个军(5万人)毫无目的地在远离战场的地方漫游,另一个军(2万人)为了对付假想的敌人在曼都亚扼守着战线,而104门火炮则毫无目的地编在瓦列卓的辎重队里,也就是说整整三分之一的兵力和全部预备队以及炮兵,都被故意调离战场,以便使其余三分之二的兵力毫无理由地被敌军优势兵力所粉碎,——这种彻头彻尾的蠢事,只有德国的“国父”才作得出!
奥地利军队作战非常勇敢,以致兵力相当于他们一倍半的联军,只是在作了最大努力以后才把占领着三个阵地的奥军从两个阵地上逐出,而且联军的这些优势兵力甚至不能打乱奥军的队伍或者试图进行追击。如果把弗兰茨约瑟夫没有利用的7万人和104门火炮配置在沃尔塔和波佐伦哥之间作为预备队,那末,会战将取得怎样的结局呢?法军无疑将被击败,而战线将重新由明乔河、基泽河向前推到提契诺河。奥地利军队不是败于联军,而是败于他们自己的皇帝的愚蠢和傲慢。奥军兵士在前线犯了很小一点过失,就要挨50棒。而弗兰茨约瑟夫如果对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和荒谬行为稍有悔过之意的话,那末他至少也应当到海斯将军那里去接受自己完全应得的50棒的惩罚。
拿破仑三世被伤亡人数所触动,并且他早在1852年就表示过“法兰西帝国代表和平”,再加上来自普鲁士的威胁和国内罗马天主教徒的抗议,他决定于1859年7月12日签署自由镇(Villafranca)停火协议,结束这场战争。意大利人赢得了伦巴第,但未能进一步收复威尼西亚地区,而且他们对拿破仑三世的表现失望透顶。加富尔伯爵(Camillo Benso, conte di Cavour)因而被迫辞职。1860年意大利王国成立。
这场战役对未来军事行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对伤员的救治上,法国军队和撒丁军队的医疗部门都不堪重负:法国军队的医生比兽医还少;运输无法进行;绷带箱也遗失了。那些还能行走的伤员向着最近的村庄卡斯蒂利奥内前进,寻找一点食物和水;9千名士兵到达了那里,涌进房屋、谷仓、广场和狭窄的街道。在卡斯蒂利奥内的教堂(“大教堂”)内,碰巧路过的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在当地妇女的帮助下,照顾伤员和垂死之人达三天三夜之久。
亨利·杜南亲眼见证了这场残酷的战役,目睹了战场上受伤士兵的痛苦。事后,他萌生了开展一项运动的想法,而这场运动最终促成了《日内瓦公约》的通过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