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5 14:13
索尼马维卡(MAVICA)——全球第一款针对市场发布的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
全球第一款针对市场发布的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开始了“电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断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它于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MAVICA)”。该相机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分辨率仅为570× 490(27.9万)像素,首次将光信号改为电子信号传输。
紧随其后,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纷纷开始了电子相机的研制工作,并于1984-1986年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原型电子相机,生命大爆发就此开始。
有些文献资料说,MAVICA是全球第一台抛弃胶片感光的相机,这个定义显然是不全面的。确切地说,索尼的这个产品是全球第一款针对市场发布的电子相机,斯蒂文·赛尚(Steven Sasson)1975年试制的“手持电子照相机”才是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不过那是个“工程概念机”。
MAVICA这个词源于Magnetic Video Camera(按字面翻译便是“磁性视频相机”),厂方选取了这三个单词各自的头两个字母,合并出这个全新商标。在若干年后数码相机趋于普及时,索尼曾重新启用将这个承载着历史的商标,将一个小型DC系列命名为“Digital MAVICA”。
1981年问世的这第一代MAVICA。它的体积不再庞大(采用小型磁盘作为存储媒介、只靠3节AA电池供电)、拍摄使用也较接近于当时的普通胶片相机(光路结构近似于单反)、甚至可以更换镜头(三支专用镜头的参数分别是25mm f/2、50mm f/1.4以及16-65mm f/1.4),而最关键的是其感光元件的像素支持达到了27.9万(570×490),在分辨率方面远远超越了1975年柯达样机上所采用的那块CCD。这一切使MAVICA的实用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不过在技术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商业产品,在市场反馈上也最容易遭遇滑铁卢,MAVICA并未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依旧未能突破“概念机”的局限。
1984年——索尼马维卡扬名洛杉矶奥运会
虽然MAVICA并未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因为东京的《朝日新闻》的使用,让其出尽风头!在盛田昭夫所著的《SONY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们(朝日社)在采访车上安装了一台索尼的移动电话,记者们乘这辆车采访全部的主赛场,把每场比赛的图片通过电话发出去。朝日社用这种立拍可得的数字式图片击败了其它的各家报纸。这是一次试验,其结果使我们感到非常满意。” 电子相机在实战中的优势得以凸现,这不但让索尼坚定了发展这类产品的决心,也让其他各家同行企业都借此预见到了未来变革的必然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相机品牌研发出了自己的电子相机原型,其中包括佳能、尼康、松下、富士、东芝、卡西欧、奥林巴斯和柯尼卡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至今依然活跃在数码相机行业中。 不过这类产品都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数码相机——它们虽然抛开了银盐胶片改用CCD感光,但在数据存储方面都还没有做到“数字化”。以索尼的MAVICA为例,它将CCD捕捉到的数字图像信息转换为NTSC制式的视频模拟信号,然后存储在被命名为“MAVIPAK”的专用磁盘里,观看时依然要用专门的读取传输设备与电视机相连。所以使用这类早期的电子相机时需要一个庞大的配件群来支持,成本高昂且易用性并没有比柯达当初的工程样机高明多少。因最终成像文件等同于一幅静态的视频定格,所以当时这类有别于普通胶片式相机的产品被称为“Still Video Camera(静态视频相机)”。 MAVICA作为数码相机行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奠定了索尼的行业先驱地位;虽然并未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但毕竟它是电子相机投入实践应用并取得成功的最早典范。然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直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数码影像领域最有话语权的既不是索尼也不是佳能,而是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