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缨乳菀

更新时间:2023-12-07 11:21

紫缨乳菀(学名:Galatella chromopappa Novopokr.)是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具少数纤维状根。茎数个或单生,直立或基部斜升。叶密集,向上部渐短;下部叶花后枯萎,中部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上部叶渐小,线状披针形或线形;头状花序较大,排列成疏伞房花序,少有单生;总苞宽倒锥形或近半球形,总苞片3-4层,叶质,绿色或顶端淡紫红色;外围有8-12个舌状花,舌片开展,淡紫色,长圆形;中央的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淡黄色;瘦果被密白色长毛;冠毛白色,糙毛状,花期部分或全部变淡紫红色。

植物学史

前苏联植物分类学家Gomarov(1959)曾系统地对乳菀属进行研究,他将紫缨乳菀归为乳菀组,《中国植物志》也沿用这一分类观点。

1997年,中国教授魏岩用数量分类的方法,对乳菀属11个种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整理后,认为从树系图可以看出,乳菀组在平均距离为56.5时聚合在一起,而紫缨乳菀与乳菀组在平均距离=93.8时聚合在一起,此时也是乳菀属内种间的最大距离,在此距离下所有种归并为一类——属,因此紫缨乳菀应从乳菀组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独立的组——紫缨组比较合理。从形态和解剖特征看,乳菀组的显著特征是冠毛白色,侧脉直行,果皮内具2条锥管束(博格达乳菀具4条锥管束),而紫缨乳菀冠毛紫色,侧脉具2-3级分支,果皮内具3条锥管束与乳菀组有明显的区别,因此紫缨乳菀作为一新组处理更合乎客观实际。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具少数纤维状根。茎数个或单生,高25-60厘米,直立或基部斜升,径2-3.5毫米,具明显的条纹,下部带紫红色,无毛或中部以上被乳头状短毛和微刚毛,略粗糙,中部或较下起有分枝,分枝弧状内弯,少有斜上。叶密集,节间长10-20毫米,向上部渐短;下部叶花后枯萎,中部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 (2) 3-4厘米,宽3-4毫米,无柄,基部渐狭,具3条脉,有时侧脉仅近基部明显,顶端尖或稍钝,两面或少有仅上面有明显的腺点和乳头状短毛,边缘略粗糙,上部叶渐小,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10毫米,宽1-1.5毫米,具1条脉。

头状花序较大,3-6个在茎和枝顶端排列成疏伞房花序,少有单生,约有35-60个花,径12-18毫米,总苞宽倒锥形或近半球形,长6-8毫米,宽9-12毫米,总苞片3-4层,叶质,绿色或顶端淡紫红色,背面近无毛,具白色窄膜质边缘,边缘多少被蛛丝状短毛,具3条,少有1条脉,外层卵状披针形,顶端尖或稍尖,内层较大,长圆形,钝;外围有8-12个舌状花,舌片开展,淡紫色,长圆形,长12-16毫米,顶端具3小齿;中央的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淡黄色,长约7毫米,檐部狭钟形,具5个长圆状披针形的裂片;花柱二裂,顶端具卵状三角形的附器;瘦果长4-5毫米,被密白色长毛;冠毛白色,糙毛状,与花冠约等长,花期部分或全部变淡紫红色。

近种区别

灰毛麻菀(Crinitina villosa (L.) Soják)和该种极其近似,主要的区别在于全株被较密的长柔毛;总苞片较狭,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700-2000米的山坡草地、河谷灌丛。

紫缨乳菀是一种旱中生杂类草,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的优势种和伴生种。喜温暖而中度湿润的环境,常生于山地阔叶林缘及灌丛中,适宜土壤为山地栗钙土及山地暗栗钙土。在伊犁地区的昭苏盆地海拔1600-2000米的山地,它常以优势种或伴生种参与由金丝桃叶绣线菊新疆早熟禾草原糙苏、洽草、新疆亚菊野苜蓿假梯牧 草、蒿(Artemisia spp.)等植物组成的多种草地型;有时还以伴生种参与由针茅羊茅短柱苔草等植物组成的山地草原草地型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新疆(巩留、特克斯、昭苏、阿克苏、乌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紫缨乳菀通常于5月初返青,7-9月为花果期,10月开始枯黄。

主要价值

紫缨乳菀茎较硬,但较脆,叶量较丰富,秋、冬两季羊、马采食。营养价值中等。属低等牧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