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0 17:43
山南参(Pankycodon purpureus (Wall.) D. Y. Hong & X. T. Ma)是桔梗科山南参属植物,植株无毛,多茎蔓生,叶多对生,叶片为长椭圆形或卵形。花冠阔钟状或漏斗状钟形,长2-3厘米,直径3-4厘米,暗红紫色。产于中国云南和西藏、印度东北部及尼泊尔。
植株全体无毛。根常肥大呈纺锤状或圆锥状。茎蔓生或近于攀援状,较少分枝,长30-50厘米,直径1-3毫米,淡黄色,表面光滑无毛。叶对生或顶端的有时互生,不呈花葶状;叶柄短,长1-7毫米;叶片长椭圆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或钝,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微波状或近于全缘,长4-9厘米,宽2-3.5厘米,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花顶生,或与顶端叶片相对生。花萼贴生至子房顶端,筒部半球状,裂片间湾缺尖狭,裂片三角状卵形,顶端急尖,全缘,长1-2厘米,宽6-9毫米;花冠阔钟状或漏斗状钟形,长2-3厘米,直径3-4厘米,暗红紫色,脉纹明显,5裂几乎近中部,裂片三角形;花丝基部微扩大,长约6毫米,花药长约5毫米。蒴果下部半球状,上部短锥状,直径1.5-2.0厘米,裂瓣长5-8毫米。种子多数,矩圆状,有狭翼,长2毫米,宽1毫米,黄色,无光泽。花果期9-10月。
主要生长于海拔2000-3300米间山地草丛及灌丛中或附生于林内树干上。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聂拉木)。印度东北部及尼泊尔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选择2-3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党参植株,于9-10月份果实由绿变黄白色,里面种子变成黄褐色时,将地上茎割下并晒干,将种子过筛去杂,存放于纱布袋内通风处保存。
用当年所结的种子播种,其发芽率为85%,春、夏、秋三季可播种,以秋播为好,春播在三月中下旬;夏播应在多雨时期,秋播在十月初结冻前播完。播种方法用营养块育苗,先把准备好的苗床喷足水,用一层薄膜盖土,然后用木板压实用刀划成5厘米见方的营养土块,用自制打孔器在营养块中打深1厘米的小播种孔,再撒一层细土,盖住刀划的空隙,播种前先把种子用40℃水浸泡12小时,再捞起放入布袋中催芽,破胸后将种子营养块中再筛2厘米厚的细土,升棚覆膜育苗,每亩约需种子0.5-1.1公斤,苗床要经常喷水保持床土湿润。
可用种子繁殖,但常采用育苗移栽。当幼苗出土后,开始进行除草,间苗,杂草只能用手小心拔除,待苗高7厘米后逐渐揭去地膜炼苗,结合间苗可施稀水粪,一般育苗1亩,可移栽6-8亩。
移栽时间多在春秋两季进行,以秋末移栽最好,春季移栽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过迟苗移栽后生长不良,秋栽在十月中旬为宜,移栽时按5厘米见方挖起参苗每块留苗3株,先在厢上按24厘米行距横开浅沟。按株距17厘米,放苗覆土压实,每亩种植15000窝,约45000苗。
中耕除草:在苗高6-9厘米时进行第一次除草,苗高15-18厘米时,结合间苗进行第二次除草,做到田间无杂草。
追肥:每年在第一次除草后追肥一次,隔一月左右再追肥一次,每次亩施人畜粪水20—30担。肥料不宜过浓,秋季苗枯后结合培土亩施堆肥粪20-30担撒于厢面,中耕时翻入土中再进行培土,如果当年收获,秋季就不再施肥。
搭架:当苗高30厘米时,在行间插入竹杆或树枝,将蔓茎缠绕其上,茎蔓过稠的地方,可适当疏枝,以利通风透光。
根腐病:低洼地及多雨季节容易发生,防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注意排水,整地时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粉剂500倍液浇灌病区。
霜霉病:叶面生有不规则褐色病斑,叶背有灰色霉状物。防治方法:清除病株枯叶,集中烧毁,发病期及时喷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主要虫害:蛴螬、地老虎、蝼蛄危害根部,危害时用人工捕捉,毒饵诱杀,亩用呋喃丹1.5-2.5公斤点蔸。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