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09:20
紫菀属(学名:Aster L.)是菊科下的一属。多年生草本,亚灌木或灌木。茎直立。叶互生,有齿或全缘。头状花序作伞房状或圆锥伞房状排列,或单生,各有多数异形花,放射状,外围有1-2层雌花。总苞半球状,钟状或倒锥状;总苞片2至多层,外层渐短,覆瓦状排列或近等长。花托蜂窝状,平或稍凸起。雌花花冠舌状,舌片狭长,白色,浅红色、紫色或蓝色;两性花花冠管状,黄色或顶端紫褐色,通常有5等形的裂片。花药基部钝,通常全缘。瘦果长圆形或倒卵圆形,扁或两面稍凸,有2边肋,通常被毛或有腺。
紫菀属名Aster来源于拉丁语中的“star”。对于紫菀属的范围有不同的观点。广义的紫菀属还包括其他邻近的属。这些邻近的属在中国有东风菜属(Doellingeria)、女菀属(Turczaninowia)、莎菀属(Arctogeron)、狗娃花属(Heteropappus)、马兰属(Kalimeris)、裸菀属(Gymnaster)、紫菀木属(Asterothamnus)、乳菀属(Galatella)、麻菀属(Linosyris)、岩菀属(Krylovia)、碱菀属(Tripolium)、翠菊属(Callistephus)等,在这里都不列入紫菀属中。至于华菀属(Wardaster Small)主要以花药基部有稍尖的附片与紫菀属为区别,但稍尖的附片在个别的紫菀属植物中也可见到,似仍应列入紫菀属。
多年生草本,亚灌木或灌木。茎直立。叶互生,有齿或全缘。头状花序作伞房状或圆锥伞房状排列,或单生,各有多数异形花,放射状,外围有1-2层雌花,中央有多数两性花,都结果实,少有无雌花而呈盘状。总苞半球状,钟状或倒锥状;总苞片2至多层,外层渐短,覆瓦状排列或近等长,草质或革质,边缘常膜质。花托蜂窝状,平或稍凸起。雌花花冠舌状,舌片狭长,白色,浅红色、紫色或蓝色,顶端有2-3个不明显的齿;两性花花冠管状,黄色或顶端紫褐色,通常有5等形的裂片。花药基部钝,通常全缘。花柱分枝附片披针形或三角形。冠毛宿存,白色或红褐色,有多数近等长的细糙毛,或另有一外层极短的毛或膜片。瘦果长圆形或倒卵圆形,扁或两面稍凸,有2边肋,通常被毛或有腺。
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在在大多数生长条件下都可以找到该属物种。该属物种喜欢潮湿、排水良好的土壤;土壤过湿会导致腐烂。一些紫苑需要营养丰富的土壤;其他紫苑则需要缺乏有机物质的贫瘠土壤。大多数紫苑都应该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尤其是在阴凉或多风的地方。林地物种可以忍受阴凉,但需要早霜才能开出最漂亮的花。模式种雅美紫菀生长于沼泽地和湖边,主要在石灰石土壤上。
紫菀属是紫菀族中最大的属。由于不同学者对属的范围的观点不同,所包括的种的数目也不一致。据较近的估计有250种(Burges及Alexander, 1933, Cronquist,1933),600种(Core, 1955)或1000种(Phillips, 1950)。狭义的紫菀属在中国近百种。
参考资料:
该属植物中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润肺下气,止咳祛痰之功效,主治支气管、咳嗽、肺结核和咯血等症,民间一般用作治疗毒蛇咬伤和呼吸系统感染等。药用干燥根茎及根,在中药处收方及中成药中用量大,同属植物中有很多种可混作紫菀用,如山紫菀等。紫菀属植物是重要的祛痰止咳药之一,其化学成分丰富,含有单萜皂苷,三萜及其皂苷(羊毛脂烷型、木栓烷型、齐墩果烷型及乌苏烷型等),肽类,香豆索,蒽醌,黄酮,有机酸,酚类及甾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