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科

更新时间:2024-07-05 21:28

紫萁科最奇特之处,就是大部分种类长孢子囊的地方都看不到叶片,孢子囊就直接绕着脉生长,这与其他薄囊蕨类长在叶背的情形可说是大异其趣。不过,紫萁科最重要的关键特征,其实是它圆球形且顶部开裂的孢子囊。紫萁科是根状茎粗大,直立或横卧,外围布满宿存的叶柄基部往往成树干状,叶簇生顶部,二型或在同一叶上的羽片有能育和不育之分,成年的能育叶(或能育羽片)不具叶绿素,强度狭缩,下表面布满孢子囊。

别名

紫萁贯众、高脚贯众。

本科概述

陆生中型、少为树形的植物。根状茎粗肥,直立,树干状或匍匐状,包有叶柄的宿存基部,无鳞片,也无真正的毛,而幼时叶片上被有棕色粘质腺状长绒毛,老则脱落,几变为光滑。叶柄长而坚实,基部膨大,两侧有狭翅如托叶状的附属物,不以关节着生;叶片大,一至二回羽状,二型或一型,或往往同叶上的羽片为二型。叶脉分离,二叉分歧。孢子囊大,球圆形,大都有柄,裸露,着生于强度收缩变质的孢子叶(能育叶)的羽片边缘,或生于正常营养叶的下表面(后者不产于中国),其顶端具有几个增厚的细胞。常被看作为不发育的环带,纵裂为两瓣形。孢子为球圆四面形。原叶体为绿色,土表生。

本科共有三属。其中两属(Todea和Leptopteris)特产南半球,而紫萁属则产北半球,它的代表种分布于欧、亚、北美三洲。

识别要点

根状茎粗大,直立或横卧,无鳞片,外围布满宿存的叶柄基部,成树干状叶簇生顶部,幼时被棕色腺状绒毛,老时光滑。叶二型或同一叶上的羽片有能育和不育之分,成年的能育叶(或能育羽片)不具叶绿素,极度狭缩,下表面布满孢子囊。

分类系统

紫箕科的科下分类系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分3个属,即Todea Willd.、Leptopteris Presl和紫萁属Osmunda L.;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分成5个属比较自然,即再将紫萁属Osmunda L.分成紫萁属Osmunda L.、绒紫萁属Osmundastrum (Presl) Presl及革叶紫萁属Plenasium Presl ,广义的Osmunda L.其叶片分裂程度多样,羽片的着生情况也大不相同,能育叶和能育羽片的着生方式也比较复杂,有常绿的,也有夏绿的,分类特征的区别明显,我们认为将广义的Osmunda L.分成3个属较为清晰、自然。

共5属,约20种,其中2属(Todea Willd.与Leptopteris Presl)特产南半球,而紫萁属Osmunda L.、绒紫萁属Osmundastrum (Presl) Presl及革叶紫萁属Plenasium Presl则产于北半球。中国有3属8种,云南有3属5种。

本科化石

本科化石可追溯至晚二叠世。常见的有茎干化石和叶化石两类。

茎干化石可以二叠纪的具有叶隙的Palaeosmunda(Gould)Li,emend.(古紫萁)为代表。二叠纪其他紫萁科茎干化石如Thamnopteris(丛蕨)不具叶隙。产于晚二叠世纪以后地层中的Osmundacaulis(紫萁茎),可用作类似现代Osmunda(紫萁)的茎、根、叶柄的石化标本的通用形态属名。

紫萁科的叶化石主要见于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Todites Seward(似托第蕨)是根据生殖羽片化石建立的属名。它和紫萁科现生属Toden(托第蕨)十分相似,只是化石种类的孢子囊小一点。

Todites Seward(似托第蕨) 裸羽片一般作枝脉蕨形。孢子囊一般成囊群着生在侧脉上,具短柄。孢子囊顶短的细胞增厚形成帽状环带。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早期,以晚三叠世至侏罗纪最盛。

Cladophlebis Brongniart(枝脉蕨) 形态属名。为Todites的裸羽片,但其他一些真蕨和种子蕨的裸羽片也可包括在这一形态属名之内。蕨叶二至四次羽状分裂。小羽片较大,或多或少呈镰刀形,全缘或具锯齿,以整个基部着生于羽轴。枝脉蕨是能在形态上可以和现代紫萁科植物营养羽片相比的蕨叶化石。Cladophlebis包含上百个种、二叠纪白垩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