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0 20:01
非洲堇(学名:Saintpaulia ionantha Wendl.)是苦苣苔科,非洲堇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植株较矮,有毛,叶似汤匙,叶基部簇生,肉质,叶片多种形态,多数花朵集生于中央。花型及花色丰富,一年四季开花。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株较矮,全株有毛,没有长茎。
叶似汤匙,披有柔软的丝,叶基部簇生,稍肉质,叶片为圆形、卵圆形、波浪状、心形、长形、卷边形及斑叶等多种形态,叶背面绿白、淡粉或带紫色,有长柄,构成一个工整的莲座。
多数花朵集生于中央。每个花茎上生出3-6-朵或更多,花型及花色丰富,花型有大花、重瓣、半重瓣、单瓣、皱瓣等,花色几乎包括了各种颜色,花瓣上又有喷点、镶边、渐层等。花瓣上有十字的缟型花或喷墨状的喷点花等,还有花边型、三色堇花型、星型、斑纹型、波浪花型、胡蜂花型、钟花型、指痕花纹、多色花型、管花型等。一年四季开花。
非洲堇多生长于海拔600-1000米左右的石灰岩或片麻岩的山地溪旁石壁上,地处环境阴湿,腐殖质丰富,四季如春。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夏季怕强光和高温。生产适温为16-24℃,4-10月为18-24℃,10月至翌年4月为12-16℃。白天温度不超过30℃,高温对非洲堇生长不利。冬季夜间温度不低于10℃,否则容易受冻害。相对湿度以40%-70%较为合适,盆上过于潮湿,容易烂根。
空气干燥,叶片缺乏光泽。夏季需遮荫,叶色青翠碧绿;冬季则阳光充足,才能开花不断;雨雪天加辅助光对非洲堇的生长和开花十分有利。
原生种主产于东非大陆的海岸地区,主要分布坦桑尼亚和肯尼亚。
常用播种、扦插和组培法繁殖。
春、秋季均可进行。温室栽培以9-10月秋播为好,发芽率高,幼苗生长健壮,翌年春季开花棵大花多。
2月播种,8月开花,但生长势稍差,开花少。非洲堇种子细小,播种盆土应细,播后不覆土,压平即行。发芽适温18-24℃,播后15-20天发芽,2-3个月移苗。幼苗期注意盆土不宜过湿。一般从播种至开花需6-8个月。
主要用叶插。花后选用健壮充实叶片,叶柄留2厘米长剪下,稍晾干,插入沙床,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室温为18-24℃,插后3周生根,2-3个月将产生幼苗,移入6厘米盆。扦插过程中,用维生素比处理对非洲堇生根后幼苗生长有利,采用25毫克/升的激动素处理叶柄24小时,有利于不定芽的形成。从扦插至开花需要4-6个月。
茎插繁殖法也是非洲紫罗兰会选用的繁殖方法,主要是春季花谢后.结合翻盆换土分割地下块茎栽种,成苗快,但株形不够好看,同时由于植株没有更新,生长不够旺盛。
非洲堇用组织培养法繁殖较为普遍。以叶片、叶柄、表皮组织为外植体。用MS培养基加1毫克/升的6-苄氨基腺嘌呤和1毫克/升萘乙酸。接种后4周长出不定芽,3个月后生根小植株可栽植。小植株移植于腐叶土和泥炭苔藓土各半的基质中,成活率100%。
栽培非洲堇,浇水十分重要,早春低温,浇水不宜过多,否则茎叶容易腐烂,影响开花。
夏季高温、干燥,应多浇水,并喷水增加空气湿度,否则花梗下垂,花期缩短。但喷水时叶片溅污过多水分,也会引起叶片腐烂。
秋冬,气温下降,浇水应适当减少。
非洲堇属半阴性植物,每天以8小时光照为最合适。若雨雪天光线不足,应添加人工光照。如光线不足,叶柄伸长,开花延迟,花色暗淡。盛夏光线太强,会使幼嫩叶片灼伤或变白,需遮荫防护。要求晚间温度高于白天,晚间24℃,白天16℃,茎叶生长繁茂,花大而多。
生长过程中,肥沃、疏松的腐叶土最为理想,每半月施肥1次,如肥料不足,则开花减少,花朵变小。花后应随时摘去残花,防止残花霉烂。
在高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生枯萎病、白粉病和叶腐烂病,可用10%抗菌剂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喷雾或灌注盆土中。介壳虫和红蜘蛛在生长期常危害非洲堇,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借液喷杀。
非洲堇小巧玲珑,花色斑斓,极富诗意,是国际上著名的盆栽花卉,在欧美栽培特别盛行。非洲堇自法国人于1893年在非洲发现后,1900年以后才发现它在适宜的环境中能全年开花不断,而且适应空调环境。1930年到1939年非洲堇在美国已十分流行,1940年到1949年已选育出许多间色和重瓣品种。非洲堇在美国已成为主要生产的盆栽花卉,在家庭中栽培十分普遍,而且许多新品种由业余爱好者所创造。在欧洲,荷兰、丹麦、德国、法国都有批量生产,荷兰在1995年生产盆栽花卉中占第七位,产值达到2140万美元。非洲堇在欧美已成为窗台植物,在超市中随时可买到。
中国栽培非洲堇的历史不长,自1980年到1989年开始才从美国和荷兰引种试管苗。少数中外合资园艺公司仅有小批量的生产。
非洲堇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亲切繁茂、永远美丽、永恒之美、微小的爱、惹人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