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寺

更新时间:2023-07-03 17:09

紫薇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旧镇乌石紫薇山。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552年)。

简介

紫薇山又称龙山,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漳浦县有名的旅游景点。山上天然奇石林立,奇峰挺秀,怪石嶙峋,有“飞来石佛”、“莲花座墩”、“风动石鼓”、“云间灵钟”、“雄鹰威武”、“仙人脚印”、“水晶石笋”、“石井龙泉”等八景奇观。山中有滋味洞,“紫薇洞”三字系明县丞林文相所题,洞中有石碑,刻有《冬游紫薇洞记》。山顶建紫薇书院,由名师和高僧讲学授课,佛教慈悲,套建文昌宫,致力培养人才,宋、明、清历代人才辈出,共考上进士12名、秀才29名,其中祖籍漳浦的探花林士章曾在此读书,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在紫薇寺东侧的天后宫,供奉着一尊明嘉靖年间的乌面妈祖金身,故香客络绎不绝。

沿革

紫薇寺位于谢东山庙右边,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552年),由高僧希可创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悠久历史,为历代佛教圣地,晨钟暮鼓,弘扬佛法,名声远扬海内外。自明清以来,香火兴旺,不计其数的善男信女、海外商贾前往参拜。

寺庙从二块巨石中心构筑佛殿,左右以天然石洞为室,连两厢僧舍总面积达800平方米。明万历年间九云法师利用山坡空地大量培植荔枝果树。据《福建通志》记载:漳州荔枝极盛,而漳浦为最,紫薇山中产,“相袍紫”、“马上娇”,“味甘色丽,实大核小,被隆庆皇帝列为贡品,指的就是著名乌石荔枝”。闽南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曾在紫薇寺讲学,为禅寺题写“白云深处”、“佛法无边”、“惜阴”等石匾,弘一大师曾云游紫薇为该寺书题“洗心”石刻。民国时期福建省主席刘建绪表扬乌石捐献抗日资金时,参观紫薇寺并撰联:“天地生成真佛境,江山毓秀照禅心。”

重修

紫薇寺历经兴废,历史沧桑。民国末期,高僧释有恩老师父在此苦修;1953年,寺庙拆除,紫薇寺被毁;1986年,紫薇寺被漳浦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农历八月初八,当地佛教信女林秀丽组织带领佛教信徒重建紫薇寺;1989年,林秀丽前往厦门佛学院学习佛法,一年后,她与厦门佛学院的若干名比丘尼到紫薇寺同修弘扬佛法。

从1993年开始,紫薇寺就着手扩建僧舍、斋堂、大雄宝殿、地藏殿、文昌宫等基础设施,寺庙现在总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1996年5月,紫薇寺被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1996年8月,百余岁的现代高僧释妙智入住紫薇寺长达五年之久,他寿龄116岁,圆寂后成为福建省现代高僧第一尊肉身和尚。

现状

近年来,紫薇寺在住持正谨师父、释妙信(林秀丽)、释志妙的带领下,大力弘扬佛教精神,引导四众弟子加强自身建设,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路,树立“出家不忘爱国,修行重在利民”的思想觉悟,组织佛教弟子学习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素质。此外,紫薇寺还与其他佛教寺庙积极开展联谊活动,通过交往,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从而也促进了紫薇寺的进一步发展。

1990年以来,紫薇寺大力弘扬“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本着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积极投入“救灾、扶贫、助学、帮残、修路”等社会公益事业中,使佛教利益众生的宗旨变为服务人民的行动。近2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紫薇寺共扶持贫困户150多户,救济1000多人,帮助贫困生数十人,加上历年赞助乡村修桥铺路等,共捐赠善款近10万元,这些善举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和一致好评。2002~2004年,紫薇寺被漳州市宗教局评为“漳州市2002年度‘五好’文明教徒”。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