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14:19
繁(拼音:fán、pó)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西周金文,初文作“䋣”。繁的基本义是多,又引申为复杂。又用作动词表示繁殖。用作姓氏的“繁”读pó。
“繁”原作“緐”或“䋣”。图A为西周甲骨文,左像有长发的人,右像束丝。西周金文(图1-4)左部为“每”或“女”字,右像编丝绳(作“糸”或“系”)。战国文字中楚文字所从的“每”上部作“图B”形,与“来”字异文相混。晋系、燕文字所从的“糸”两旁加“图C”形饰笔。楚简或从糸、弁声,为《说文解字》或体所本。《说文解字》篆文承袭两周文字,作右糸左每。汉以后上部繁化为“敏”,“糸”移置下方,成为“繁”。后来“繁”成为通行字体,“緐”和“䋣”被作为异体字淘汰。
“繁”的构型含义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是形声字,右部是“糸”或“系”,作形符,“糸”和“系”都有丝的意思;“每”作声符,表示音读。本义指马颈鬣上的丝制装饰物。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会意字。每的古字形像束着发髻的母亲;右下方是条细丝。一个母亲,生了好多个子女,既有繁殖的意思,也有繁多的意思。从“糸”并不是说母亲生下了丝绳,而是说母亲生下的众多的子女都同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相会意,表示多生而繁衍下来的子孙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本义指繁多、繁育。
【卷十三】【糸部】附袁切(fán)
马髦饰也。从糸每声。《春秋传》曰:“可以称旌緐乎?”
𦅳,䋣或从𢍍。𢍍,籀文弁。
“马髦饰也”注:马髦,谓马鬛也。饰亦妆饰之饰。盖集丝绦下垂为饰曰緐。引申为緐多,又俗改其字作繁,俗形行而本形废,引申之义行而本义废矣。至若郑注《周礼》《礼记》之繁缨,繁读为鞶带之鞶,谓今马大带也。此易字之例,其说与许说绝殊。
“从糸每”注:各本下有声字,非也,今删。每者,艸盛上出,故从系每会意,犹之纛字亦以每县会意也。附袁切。十四部。
“《春秋传》曰:可㠯称旌緐乎”注:哀廿三年《左传》文。
“䋣或从𢍍”注:以弁形声。
“𢍍,籀文弁”注:见儿部。
附袁切,平元並 ‖緐声元1部(fán)
繁,穊也。多也。
薄官切,平桓並 ‖緐声元1部(pán)
繁,繁缨,马饰,见《左传》。
薄波切,平戈並 ‖緐声歌1部(pó)
繁,姓也,《左传》殷人七族有繁氏,汉有御史大夫繁延寿。又音烦。
【未集中】【糸部】 繁;部外笔画:11
《广韵》附袁切。《集韵》《韵会》《正韵》符袁切,并音烦。《书·仲虺之诰》:实繁有徒。传:繁,多也。
又《乡饮酒义》: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注:繁,犹盛也。
又《孝经序》:安得不翦其繁芜。注:繁,杂也。
又《广韵》:繁,概也。
又《广韵》薄官切。《集韵》蒲官切,并音鞶。《礼·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疏:繁为马腹带也。《左传·成二年》:请曲县繁缨以朝。注:繁缨,马饰。
又与樊通。《周礼·春官》:巾车樊缨。注:樊,读如鞶带之鞶,谓今马大带也。
又《广韵》薄波切。《集韵》蒲波切,并音婆。《玉篇》:姓也。《左传·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繁氏。《前汉·陈汤传》:御史大夫繁延寿。
又《韵补》叶符筠切。陆云《夏府君诔》:元祐秀朗,辉景絪缊。诞载丰美,俊颖夙繁。
又《韵补》叶汾沅切。左贵嫔《杨后诔》:天祚贞吉,克昌克繁。则百斯庆,育圣育贤。
“敏”宽“糸”窄。“敏”居上半格;“每”“攵”分写在竖中线左右,顶部和底部左右旁都齐平;“母”的底部和“攵”的捺脚都在横中线。“糸”居下居中;首笔㇜(撇折)起笔于“每”“攵”之间;“小”的亅(竖钩)在竖中线。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