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0 03:28
2007年11月9日,遵义市政府总投资7000多万元的仿古建筑群——遵义红色旅游商业街——红军街已经全面建成并投入试营业。 红军街原名杨柳街历史街区,在原动物园、水上乐园及部分住户拆迁地上建设而成,北与遵义宾馆隔街相对,南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毗邻,与遵义会议纪念馆、文化小学为邻,东与遵义公园、西与名校遵义四中相连,为遵义市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区域,地处红色旅游景点核心位置。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遵义市红军街是驰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会址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遵义会议会址毗邻,与风景秀丽的遵义公园仅一墙之隔。全部为商业用房,可使用营业房176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恬静舒适,是遵义市委、市政府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工程。
遵义市红军街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街、穿城而过的湘江河和红军山烈士陵园等景点,共同构成遵义红色旅游的一条主线。
红军街,是近年来遵义市凭借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优势,精心打造的“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开街三年来,这里先后推出与长征有关的系列展览和陈列,增添了诸多红色元素,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
从遵义会议会址所在的杨柳街向右拐,第一眼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牌楼,上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红军街”三个苍劲洒脱的大字。跨过牌楼,放眼望去,两旁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小楼,木栏青瓦,雕花门窗,古色古香,体现出黔北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街心一律青石板铺地,更显沧桑古朴,幽清整洁。沿街灯箱上的画面,均是红军长征途经地方的照片。无数串精致的红灯笼,从家家户户的屋檐垂挂下来,汇成了一条红色的河流。
这不仅是一条简单的步行街,更是典型的融观光、休闲、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业文化一条街。据说,许多“老字号”店铺,红军时期就已在此经营,至今仍生意兴隆,也不乏有新兴的企业(如嵘晨酒业)。在这里,贵州和遵义当地的名优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最有名气的贵州茅台酒、湄潭茶、蜡染布,都在此设置专卖店、专柜。
被誉为“遵义第一风味小吃”的豆花面,门面就开在红军街的街口,据说这家豆花面最纯正,最地道,吃后也最令人回味。天麻、杜仲、金银花、野山参这些遵义产的中药材,都有店面销售。另外,四川、重庆、云南的特产、小吃,也能在此找到它们的身影。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挑选一份自己满意的纪念品。
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住址位于遵义市老城杨柳街遵义会址后门处。如下所示
“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住处,当时秦邦宪(博古)住一楼,李德住二楼,陪同二人的有翻译伍修权、王智涛以及警卫员黄英夫等人。
这里原是国民党黔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师副师长侯之圭(侯小白)的私宅,修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为木结构的前后两进、四榀三间、上下两层的走马转角楼。前进仿西式风格装修,颇具当年盛极一时的中西合璧建筑特点,后进为石灰粉墙、小青瓦、悬山顶,富有典型的黔北民居建筑特点。
整幢建筑占地704.04平方米,建筑面积 541平方米。遵义会议期间,李德(奥托·布劳恩)住前楼二楼通间,秦邦宪(博古)往后楼一楼北侧一间。
红军街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建于清光绪24年(1898年),原名车站街,霍尔瓦特大街,它北起哈尔滨火车站广场,南至马家沟中山桥,全长1 266米。该街与大直街在博物馆广场交汇,构成市中心大十字交通要道,是哈尔滨中心区的中心。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全东北而改称为红军街。
民国时期的中东铁路工程局先遣队落脚在香坊的田家烧锅,而工程局机关大批人马是后来乘船抛锚在今小九站。他们用马车拉运器材与筑路材料往返于两地之间,从现在的中央大街到秦家岗过马家沟直达老哈尔滨(今香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便踏压出这条泥泞的土路。
后来随着哈尔滨火车站和位于市中心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的落成,自然这条街便繁荣起来。他们围绕博物馆广场(也称喇嘛台广场)规划出放射性的交通道路格局,同时也在这个周边大兴土木,一座座俄式建筑拔地而起,一片片铁路住宅应运而生。
莫斯科商场(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莫斯科商场是大街的最高处则,建于1906年,是反映新艺术运动思潮的建筑。1922年改为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馆,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红军街44号。
全馆总占地面积12 645米,建筑面积8 960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为3 122平方米,馆有藏品10万余件,其中岩石、矿物、土壤、动植物标本达7万多件,此外还有大量的原始社会、辽、金、清时期的历史文物,以及黑龙江流域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的文物,近现代史文物和资料,以及书法作品等万余件。
全馆固定的基本陈列有《黑龙江古代历史文物陈列》、《动物陈列》、《古生物陈列》、《邓散木艺术陈列》,每年还有非固定的展览多次。黑龙江省博物馆现已成为展示龙江古老文明和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窗口,是国内外游客到黑龙江参观的必到地之一。
颐园街1号私邸(现为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该私邸建于1909年,1923年落成,是一栋体现古典主义思潮的建筑。其造型别致,布局合理有序,外观气势宏伟,典雅豪华,外墙体辅以秋林斯巨型壁柱,孟沙式双折高屋顶,阁楼的老虎窗,檐口的内花烘托着整体建筑。
哈尔滨火车站老站舍(现为哈尔滨火车站)
其特点是在建筑构造上普遍地采用钢铁、玻璃、混凝土结构。门窗的形式往往采用不规则的曲线,檐头的处理常常采用断续的形式,很强调垂直的划分,女儿墙的形式也随着檐头的变化而断开,多采用钢铁透空的花纹,形式轻巧多变。作为火车站建筑,从功能上看,其布局严谨而合理,整个建筑由五个大厅组成,各成一体又互相连接,既便于人流集散,又方便使用者工作。
从竣工到拆毁,该站舍运营了半个世纪仍不落伍,可见其设计初衷之超前。火车站其外型优美而舒展,大方而不笨拙,配以适度的广场,其优雅的丰姿则尽在眼前。
火车站和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遥遥相望,互为对衬,红军街将两个优美的建筑连成为一条景观轴线,二者同时便成了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1988年6月由铁道部和省、市政府投资4 300万元修建了新站舍,新火车站建筑面积为42 122平方米,为对称式建筑,气势宏伟,有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
加之配以8.5万平方米的站前广场,各式灯饰,四季变换的盆栽花坛及2 000平方米的草坪,使整个广场显得宽敞、大气、美观而新潮。周边的高层建筑雄伟壮观,其间点缀着尖顶红帽的欧式建筑,这画龙点睛之笔,使人能领略到进入神话般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魅力和感觉。
圣尼古拉大教堂
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一座由圆木垒成的典型的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 位于哈尔滨南岗区黑龙江省博物馆广场中心。俗称喇嘛台,东北沦陷时期称“中央大寺院”,以其规模宏伟,造型优美,建筑精巧而闻名。
设计方案是在俄国彼得堡专为建筑这座教堂举办的“设计竞赛会”上选中的。设计者是俄国彼得堡建筑专家鲍德列夫斯基,负责施工的是民用工程师阿克?列夫吉夫等。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1900年春开工,动工兴建,同年12月7日建成。总耗资20万卢布。
该教堂平面为南北向希腊十字式,集中对称布局,全部为原木架井干式构成。主体部分,酷似一座东西走向的帐篷,其上方高高竖起一座不等边六角形尖楼,楼顶有一圆头形装饰物,其上为十字架。在它北面有连为一体的钟楼,楼顶与主体均为相平行的帐篷型,其上有3个圆头形装饰物,中间的稍高大些,圆头顶部各有一枝十字架。
教堂第三部分为祭坛,是面膨大部分。屋顶均由六角形鱼鳞铁覆盖,圆头均由四边形黑白相间铁皮相错覆盖。圆头的颈部有锯齿形圆装饰,这种装饰具有典型俄罗斯风格。教堂四周有铁栅栏,并种有树木和草坪。 教堂内有精美的神像油画。
其中有毕业于彼得堡高等美术学院的格鲁申考创作的圣父、圣子、圣灵油画,阿穆尔军区官兵赠予的圣母玛利亚油画,有专程从俄国运来的圣?尼古拉大圣像,俄国远东司令官恩?格洛吉开赠送的耶稣圣像,此外,还有圣徒克娘等圣像和金质、银质十字架钻石等。
1934年由俄国工程师那·阿·乌拉索威次设计,在教堂院落北侧,另建一个小礼拜堂,呈长方形。 1966年8月23日深夜,“该教堂被当成“四旧”拆除。省博物馆广场中间的红博广场,即教堂遗址。
苏联红军纪念碑
颐园街3号(现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
颐园街3号是犹太巨商斯基德尔斯基私邸。该私邸建于1914年,具有古典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1950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毛泽东主席访苏归来曾与同行的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同志下榻于此,现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