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7:16
《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陈毅在1929年2月写下的诗作。该诗是陈毅戎马生涯的第一声吟唱,生动地再现了井冈山时期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艰苦转战的情景,体现了诗人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将帅风度和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①
大军突敌围,关山②渡若飞。
今朝何处去?昨夜梦未归③。
带梦催上马,睡意斗④寒风。
军号声凄厉,春月似张弓⑤。
尖兵⑥报有敌,后队转向东。
急行四十里,敌截已扑空。
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⑦。
此是东井冈⑧,会师天下壮。
①次:驻扎。葛坳:作者自注,在江西雩都县北。东固:在江西中部吉安县城东南120余华里处,位于吉安、永丰、吉水、泰和、兴国等五县交界处,四周多崇山峻岭,形势险要。口占:不用起草而当场随口作诗。
②关山,本指形势险峻的关隘,这里用以比喻敌军的围迫堵截。
③归:诗中指梦醒。
④斗:遇、合之意。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八珍罗膳府,五采斗匡床。”
⑤张弓:即拉紧了弦的弓,《诗经·小雅·吉日》有“既张我弓,既挟我矢”之句。张弓,可引申为紧、紧急、紧张之意。弓的形状像半边月亮,把弦尽量拉开便成满月形,这样箭发射出去便更加有劲道。故古人常将月与弓做比。苏轼《前调·密州出猎》词有句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⑥尖兵:行军时在部队前方担任警戒的小分队。
⑦屏障,即屏风,指用以遮掩房舍的隔离物,如《晋书·阮籍传》即有“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之句。在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比喻山峰,如唐代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里“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句中的“屏障”即取比喻意。
⑧东井冈:东固在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之东,是江西红军独立二、四团根据地,对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起过重大作用,故称“东井冈”。
红军进军神速,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之后再往何处去呢?好像还未从昨晚的睡梦中完全清醒过来,就被催促着上马行路,睡意还正困扰着,寒风扑面而来;军号声声凄清尖厉,天上的春月也好像拉紧了弦的弓。侦查队报说又遭遇上敌军,部队迅速掉转向东进,急速行军40里,敌军就扑了空。东固山势高峻,峰峦起伏如道道屏障,两支红军队伍会师在这东井冈,声威更加雄壮了。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和领导了南昌起义。同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中下旬,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南昌起义失败后保存下来的一部分部队和湖南起义中组织的红军转战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并兼十师师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并兼军委书记和第十一师师长,陈毅任第十二师师长。5月,陈毅接替毛泽东担任军委书记,11月后先后担任红四军前委秘书长和红四军士兵委员会秘书长。12月中旬,红四军又与彭德怀、滕代远所率由平江起义组建的红五军会师于井冈山,合编为红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声威更壮了。
1929年1月中旬,为了粉碎湘、赣两省之国军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四军前委作出了实施外线机动作战的战略方针,以达到寻机歼敌,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同时通过远距离迂回作战调动围山之敌,保住井冈山根据地之目的。红军留下小部分部队由彭德怀指挥坚守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主力向国军力量薄弱的赣南、闽西进军。2月10日,红军在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伏击歼敌两个团,取得了下山以来的首次胜仗,此后经葛坳突围,于2月19日到达东固,与江西红二、四团会师,打开了胜利进军的新局面。该诗就是这段具有历史意义的战斗征程的形象纪录。
该诗的主题是破围,诗人用生动形象的诗句,生动地再现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艰苦转战的情景,高度称赞了东固会师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该师是诗人戎马生涯的第一声吟唱,展示出了革命者勇敢进击的气概。
由于这是红四军的征战录,也是诗人的自叙传,所以作者无须刻意孕思和雕琢,只是随口吟到,信手拈来,便将一幅大军转战图历历如绘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诗作一开始就从大军突围写起。红军主力3600余人于1929年1月14日黎明时分在毛、朱、陈率领下从井冈山小荇州等地下山后,一路上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堵截和尾迫,日夜兼程地向东进军。1929年2月10日(正月初二),红军在江西省瑞金以北约二十公里的大柏地伏击歼灭敌军部两个团,缴枪800余枝,取得了下山以来的首次大胜仗,也是“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的战斗。”(《陈毅传》第92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1929年2月12日红军不战而进占宁都城,并得到短暂休整和少量补给。数日后,赣军李文彬旅三个团急急赶来,红军主动撤离宁都。陈毅和林彪率一纵队取道兴国向东固进发。在葛坳驻扎时,突遭众多敌军的截击。陈毅和林彪指挥果断,迅速突围,安然脱离险境。诗人用“大军突敌围,关山渡若飞”十个字,便轻松自如地将突围行动交代了出来。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之句,形容木兰替父从军北征时的豪迈雄壮之气。陈毅借用“关山渡若飞”来形容红军进军之神速,其中也洋溢着胜利突围后的喜悦,言下之意就是,国军的围追堵截又怎能阻挡得住红军的进军呢。这是正面写红军的神勇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也间接包含了对敌人的蔑视之意,颇有万水千山只等闲、区区之敌何足道的意味。那么,突围之后又往何处去呢。诗中用“昨夜梦未归”来回答“今朝何处去?”似乎答非所问。“昨夜梦未归”是说昨晚开会讨论军事行动方针,睡得太晚,而今日极早起身,好像还未脱离梦境一样。其实意思也就是说,要按照昨晚已经决定的军事方针和进军路线行动。所以看似答非所问,实际上已经作了回答。这充分表现了诗人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将帅风度和战斗豪情。
第二节,“带梦催上马,睡意斗寒风。军号声凄厉,春月似张弓”,承上写急行军的情形。还未从睡梦中完全清醒过来,就被催促着上马行路,睡意困扰着,又加之寒风扑面而来;军号在料峭的寒风中发出凄清尖厉的声响,催促着将士,天上的春月也好像拉紧了弦的弓就要射出一般。这是把张弓比为满月,而陈毅在这里则是把春月比作张弓,这是对于古典的活用。这一节仅仅用了20个字,就将一派艰苦、紧张的紧急行军场面描绘、渲染了出来。用字十分考究,“催”字和“斗”字都用得自然贴切恰到好处。而以凄厉形容号声,用张弓比喻春月,更是有声有形地渲染、衬托出军情的紧迫,虽无一字直言紧迫,却使人读出一派紧迫之势,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三节写行军途中又遭遇上敌军,部队迅速掉转方向向东进发,急速行军40里后甩开了敌军,使敌军的截击扑了空。这一节写敌我的遭遇,敌军来的突然,红军动作得更快,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显示了红军机动灵活的战术。1928年5月,毛泽东就根据《孙子兵法》上“走为上策”的思想,结合井冈山红军前此的作战经验,提出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并且在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上作战略报告时,正式提出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一节的描写正体现了毛泽东的上述思想,避实就虚,打不赢的时候不硬拼,也显示出了红军的成熟,和指挥员的沉着果断。在写法上则开阖有度,运笔从容,流溢出一股玩敌于股掌之上的豪情。
诗的最后一节写红军终于突破敌军的堵截到达东固,实现了与以东固为根据地的江西红二、四团的胜利会师。“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二句,极言东固地势之险要。东固山势高峻,峰峦起伏如道道屏障,是易守难攻的好地势。陈毅用“屏障”作比喻,既形容了东固的险要,也隐含了对东固红色根据地的赞美。“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二句,则极言红军会师的意义和会师后的声势之壮。作者称东固为“东井冈”,这既表明了东固在革命根据地红色割据中的重要地位,也显示出来自各部队的红军亲如一家的团结和相互尊重。“壮”即强大壮伟,“天下壮”即壮于天下之意。两支经受了战火考险的红军部队在东固这样地势险峻的地方会师,力量自然会更加强大,声威必然会更加盛壮。一句“会师天下壮”,将作者会师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并非作者的盲目乐观,后来红四军主力在毛泽东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利用蒋桂战争的有利时机,于1929年2至10月份挥师赣南,三进闽西,扩大了赣南根据地,并开辟了闽西根据地的辉煌战绩正回应了陈毅“会师天下壮”的期待。东固会师几天后,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西南部,于1929年3月14日一举消灭地方军阀、福建省防军郭风鸣旅3000余人,击毙郭风鸣,继而攻占长汀县城。1929年的二、四月份,利用蒋桂战争爆发,江西敌人兵力空虚,红四军挥师赣南,乘机扩大了根据地。这年五、六月份,红四军跃过汀江,攻克龙岩,消灭了从粤攻打徐景唐回闽的福建省防军陈国辉旅3000余人。9月下旬,红四军第三次入闽,消灭地头蛇卢新铭旅,攻占了龙岩、上杭等县,建立了人民革命政权。关于红四军进军闽西的战绩,陈毅曾作有《反攻下汀州龙岩》(1929年月)绝句一首,其诗为:“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毛泽东稍后也写下了《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一词,词的下阙为:“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和陈毅都以他们壮丽的诗篇,生动地描写并热情地歌颂了红军东固会师之后进军闽西的胜利。
这首诗基本上是用铺叙的手法结构而成,由大军突围起笔,至胜利会师结束,间以对紧张的行军、惊险的遇敌的描述。起笔尖兀雄壮,直奔题旨;结笔高亢豪迈,前后呼应;描述则有声有色,历历如绘,不枝不蔓,简繁得当。此外,还运用了比喻、借代、烘托、映衬等艺术手法,写情写景,情景交融。而该诗最为令人感怀至深之处,还在于那种流露于全诗的昂扬乐观、不畏艰险的革命战斗精神。毛泽东在1929年3月20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曾说,在红军下井冈山至东固会师之前的突围中,沿途都是无党无群众的地方,有敌兵前后堵截,还有反动民众助长声威,是为红军最困苦的时候。另外,由于红四军1928年七八月份湘南之行的失败,当时接替毛泽东任前委书记的陈毅负有领导不力之责,此后一段时期他在红四军内的领导地位一度有所下降,在向赣南闽西进军时任第一纵队党代表。但无论是形势的困苦险恶还是个人职位的变化都没有动摇陈毅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读全诗,读者不仅能始至终感受到一派豪迈壮烈的革命激情,而且也能从中窥见到陈毅面对困境和挫折时那种不畏艰险、乐观自信、举重若轻的将帅风度,和投身革命即为家、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宽广无私胸怀。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外交部部长等职。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