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55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红帮裁缝技艺),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红帮裁缝技艺在宁波市奉化区又称“奉帮裁缝技艺”,源于当地以做长袍、马褂等为业的本帮裁缝。明末清初,红帮裁缝即随宁波商帮外出谋生。
19世纪中叶,部分本帮裁缝到日本谋求发展,转而从事“洋服业”,后回国从业。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入华,洋服需求增大,敏锐的本帮裁缝抓住机遇开始了转型,并创制出中山装、改良旗袍等中西融合的款式。咸丰五年,来自宁波六邑缝制洋服的“洋帮裁缝”建立了类似封建行会的组织。1896年,奉化人江良通在上海巨鹿路405号创办了中国较早的红帮服装店——“和昌号”。
20世纪40年代以来,红帮裁缝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渐扩大,成为中国服饰改革的主力军;20世纪50年代红帮老艺人和红帮传人进京,成立“红都服装公司”,为国家主要领导人量身制衣。
红帮裁缝在百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以“四个功”“九个势”和“十六字诀”为核心的工艺思想,尤其形成了“目测心算、特形矫正、翻新补洞”等技艺,并建构起适合宁波本土的成熟理论体系。
核心技艺和内涵体现在:
四个功—刀功、手功、机功、烫功,以裁剪原理为内核的“刀功”和以针法为代表的“手功”最复杂,以推、归、拔为特色的“烫功”最见成效;
九个势—胁势、胖势、窝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戤势,是红帮裁缝总结的九种人体不同部位的造型特点;
十六字诀—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体现成衣效果的标准,对应“九个势”。
红帮裁缝技艺基本流程包括量体、选料、定款、划样、裁剪、缝纫、扎壳、试穿、修改、缝制、整烫、锁眼、钉扣、成衣等环节,工序达130余道。
红帮裁缝技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定制,首创中山装、改良旗袍、“海派”西服,开办了中国首家西服店、服装学校、编纂了首部西服裁剪教材,推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现代转型。
红帮裁缝技艺基于宁波市奉化区的地理人文环境,又逢社会变革、中西文化碰撞,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红帮群体和技艺文化,是地方历史和文化的标识。此外,它良好的技术条件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21世纪宁波服装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现散布在中国的老一辈红帮裁缝不足100人,且大都年事已高。如不及时抢救、挖掘,许多研究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活文物”“活档案”将随着“红帮”老人们的去世而消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戴祖贻(1920年6月1日-2022年4月7日),出生于宁波北仑霞浦戴家村,宁波“红帮裁缝”代表人物、“培罗蒙先生”。
10年来,宁波服装博物馆紧紧围绕“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功能,以研究红帮文化、弘扬红帮精神、传承红帮技艺为宗旨,定期刊出各种研究成果;以征集、收购民国及近现代服饰为主打,打造全国最大的这一时期服饰收藏机构;以陈列展览为依托,拓展社会教育功能,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开启馆校共建、馆社共建模式。
2010年,宁波服装博物馆研究员冯盈之、刘云华所撰专著《宁波服饰文化》《红帮裁缝研究》相继出版;2011年,王以林参与编写的《红帮衣型制板技术》出版;2013年,宁波服装博物馆研究员季学源所撰专著《季学源红帮文化研究文存》出版;2014年,宁波服装博物馆在原有馆报的基础上,编印半年刊《红帮研究》,至今已发行9期;2015年,宁波服装博物馆4名研究员合编的《红帮裁缝评传》出版,该书被列为国务院“中国之窗”推荐书目;2016年,宁波服装博物馆编辑出版《红帮研究索引》,该书被学界认为是一本重要的书,被誉为“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2017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宁波服装博物馆突破博物馆藏品集通常以图为主的模式,以一件文物配发一篇解读文字模式,编辑出版《霓裳之真——宁波服装博物馆馆藏文物探识》,来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
2022年7月20日,奉化区红“纽”乡愁——红帮文化两岸交流工作室成立。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红帮裁缝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宁波市奉化区服装商会评估合格。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依托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红帮裁缝技艺)的罗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选。
重要活动
2021年7月5日,由海曙区民营企业协会红帮裁缝服装分会打造的全国首家红帮裁缝体验馆,在位于海曙区古林镇的宁波智尚国际服装产业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