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6 15:51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发生在猪身上的一种病害。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为非化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
猪丹毒杆菌属丹毒杆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为平直或微弯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该菌在病猪体内与培养基内形态有所变化,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通常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及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病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猪丹毒杆菌是微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若加入少许血清或血液,并在10%二氧化碳中培养,则生长更佳。该菌对热较敏感,55℃经15分钟,70℃经5-10分钟死亡,但在大块肉中,必须煮沸2.5小时才能致死。普通化学消毒剂对猪丹毒杆菌有较强的杀伤力,1-2%氢氧化钠、3%来苏儿、1%漂白粉、5%石灰乳、3%克辽林5-15分钟可杀死该菌。该菌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将其杀死,因而可通过胃而进入肠道。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与细菌的毒力、猪的抵抗力、免疫状态、自然感染的方式和应激因素有关,一般可分为特急性(闪电型或最急性型)、急性败血性、亚急性(疹块)和慢性四型。
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通过粪、尿、口、鼻、眼的分泌物将猪丹毒杆菌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圈舍,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等吸血昆虫传播。屠宰场、食品加工厂、饭店等废弃的废料、废水、残羹等喂猪也可引起该病发生。
该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中国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节流行。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暴发流行。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营养不良、长途运输、寒冷、酷热、疲劳等应激因素下,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内源性感染而发病。
特急性型的病猪胃和小肠常见轻微或明显的黏液性、出血性炎症,胃的出血通常较明显。肝脏发生混浊肿胀和瘀血。肾脏除有混浊、肿胀外,在皮质部见针尖大点状出血。肺瘀血、水肿。脾肿大呈暗红色或樱桃红色,包膜紧张,质度柔软,边缘钝圆。脾切面出现白髓周围“红晕”,即在暗红色的脾切面上,有颜色更深的小红点,红点的中心就是白髓,淋巴结:皮质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增生明显,其周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些病例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为急性浆液性淋巴结炎。
心肌:肌纤维局灶性变性溶解,肌间毛细血管内微血栓是少量纤维素网罗大量猪丹毒杆菌形成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充血。心肌猪丹毒杆菌数量最多,但嗜菌现象不明显,原发性损伤严重,是猪丹毒杆菌侵害的重要器官之一。
肝:肝细胞轻微变性,猪丹毒杆菌在窦状隙内有多种细胞嗜菌现象。
肺:肺弥散性瘀血水肿,肺泡腔内蓄有蛋白性渗出物,有代偿性肺气肿、肺萎陷,肺透明膜形成、肺泡壁毛细血管有纤维素网罗细胞和猪丹毒杆菌形成微血栓。
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毛细血管内有猪丹毒杆菌,可见嗜菌现象,浆细胞数量多。
肾: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内皮细胞肿大、充血,囊腔内有浆液性渗出物,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以及人出小动脉均可出现微血栓,肾小管不同程度变性,急性浆液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变化。肾上腺皮质部出血明显。
脑:只有病程3-4天死亡病例,血管出现猪丹毒杆菌,神经细胞轻度变性。超微病理变化。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心肌纤维偶见肌膜下水肿,线粒体肿胀,肌纤维分离,毛细血管内有猪丹毒杆菌及纤维素条块。
脾:白髓边缘区有出血和大量纤维素,且有许多巨噬细胞。肺: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核凸突、线粒体肿胀、胞浆水肿、内膜系统多泡状变,质膜有断裂,毛细血管出血,但基底膜大都完整,肺上皮呈立方形,质膜有裂隙,线粒体肿胀,见有Ⅱ型上皮,肺泡壁巨噬细胞胞浆含有大量的溶酶体。
肾: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足突肿胀,含有许多膜性囊泡,溶酶体增多,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有红细胞,其间有纤维素团块、巨噬细胞。脑:神经细胞变性,线粒体肿胀,微血管内皮细胞轻度肿胀,病程3-4天死亡病例,微血管内出现猪丹毒杆菌和纤维素。
心脏:外观暗红色,冠状血管努张,心冠脂肪有数量不等的小出血点,有的心房肌斑点状出血,少数病例心肌表面有灰黄色条纹状病灶,心脏蓄有少量凝固不全的血液,心内膜见条纹状出血斑,心肌切面个别病例有小出血灶。有的心包腔积有淡黄色液体,蓄有少量纤维素,多数在心室肌的肌间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现微血栓,个别病例小动脉也有血栓。有血栓出现的病例均有心肌变性、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各血管内皮细胞肿大,小动脉肌层呈泡沫状,少数病例小动脉腔阻塞,内仅有一至几束纤维素。一些病例的心肌有局灶性的肌纤维横纹消失.肌纤维溶解、出血与炎性细胞浸润。
肝:暗红色,肿大,小叶中央静脉充血,质度脆弱,切面流出多量凝固不全的血液。少数病例有出血性坏死灶。肝窦有微血栓出现,肝窦扩张,有多量红细胞瘀滞。相应部位的肝索明显萎缩,也有相应部位的肝细胞变性溶解消失。多数病例中央静脉扩张及肝窦扩张瘀血,肝细胞索相对萎缩,肝细胞颗粒变性乃至溶解坏死,炎性细胞反应不明显。
脾:高度肿大,樱桃红色,被膜紧张,边缘钝圆,切面外翻,凹凸不平,质地柔软,白髓暗红,小梁及滤泡的白髓萎缩,弥散性或局灶性出血,淋巴细胞变性坏死。中央动脉血管壁变性,内皮细胞肿胀、脱落。红髓瘀血乃至出血,与白髓周围红细胞数量相等,且有不同程度的脾组织坏死,表现为网状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核碎裂、崩解。有的病例出现增生现象。网状纤维染色,边缘区网状纤维有些断裂。败血型随病程进展,组织损伤严重,红髓也相继出现出血性炎症。此类病例组织学检查为急性出血性脾炎变化,这与病程、细菌的毒力和机体状态有关,说明机体与病原相互斗争过程中,炎症反应加重,红髓静脉窦因组织破坏由瘀血转为出血,因而剖检这类病例,脾切面模糊不清。脾静脉窦内在急性猪丹毒也有充血现象,但没有纤维素大量出现,个别的有少数几根纤维素,但无规律排列、不是呈圆形的。
肺脏:重量增加,外观肿大,小叶间增宽,肺表面斑点状出血,局灶性气肿,颜色为暗红、粉红、蓝紫色,构成花斑样外观,肺切面支气管流出泡沫状液体,血管流出少量凝固不全的血液。镜检突出变化是几乎所有病例肺泡毛细血管、间隔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支气管周围小动脉和小静脉均有纤维素性血栓。肺切片低倍镜观察似正常组织,高倍镜观察肺泡毛细血管内有纤维素性微血栓出现。通常为一束至几束纤维网罗红细胞、猪丹毒杆菌阻塞血管,各较大的动静脉血管内多数为纤维素网罗红细胞形成血栓,也有的是多量纤维素血栓,血栓内有少量红细胞,仅少数病例有纤溶现象。多数病例肺泡毛细血管内充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肺泡壁上皮细胞由无明显改变到变性肿大,部分病例肺泡腔蓄有伊红淡染的蛋白质渗出物。有的肺泡间隔增厚,透明膜形成。
肾:外观肿大,被膜易剥离,有少量出血点,呈花斑样,即在暗红色基面上有灰白色、黄白色、暗红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切面外翻,三界不清,皮质增宽。有的皮质小叶间静脉和髓质直小静脉瘀血,肾乳头因基面淡粉红色,血管充盈更加显著。肾盂有数量不等的小出血点,直小静脉也努张。镜下微血栓在小球毛细血管丛处出现率最高,其次为入球、出球小动脉。
胃肠:胃内蓄有中等量食物,胃底黏膜上皮脱落,呈弥漫性潮红,微血栓可在黏膜上皮毛细血管、黏膜、黏膜下层、肌层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出现,胃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黏膜上皮毛细血管高度充血,主细胞不同程度变性,腺管腔狭小。十二指肠前段多数为出血性、卡他性炎,黏膜固有层、黏膜下肌层毛细血管均有纤维素血栓出现。黏膜上皮脱落、毛细血管充血,肠腺细胞轻度变性,有的黏膜下见圆形细胞浸润。空肠、回肠多数为卡他性炎症,在黏膜下毛细血管有血栓出现。大肠多数病例有轻度卡他性炎,黏膜、黏膜下部出现不同程度微血栓,黏膜上皮细胞轻度变性,黏膜毛细血管轻微充血。胰脏外观被膜血管充盈,小叶间、胰岛、胰泡间隙腺泡毛细血管有血栓出现,腺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和空泡形成。
膀胱:多数病例蓄积少量淡黄色尿液,少数病例蓄积淡红色尿液,膀胱黏膜血管呈不明显的树枝状充血,个别病例黏膜有少量出血点。
淋巴结:被膜血管充盈,外观肿大,切面灰白色多汁,滤泡不见增生,周边暗红色,为急性浆液性或出血性淋巴结炎,多数病例全身淋巴结、皮质部、髓质部、窦内毛细血管均有纤维素血栓。血管内充血、细胞渗出,淋巴窦扩张,有浆液或纤维素渗出,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脑和脊髓:脑膜血管努张,各类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血栓,脑皮层灰质部大脑神经细胞轻度变性,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血管周围有透明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大,突出于管腔内,血管外膜细胞增生肿大,小动脉内膜细胞肿大。
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变而来,病变主要特征是疣状心内膜炎、关节炎及皮肤坏死。猪丹毒心内膜炎主要发生在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在瓣膜见有数量不等的灰白色血栓性增生物,表面高低不一,呈菜花样,其底部因肉芽组织机化而牢固附着于瓣膜上,不易脱落。由于大量血栓增生物在瓣膜上进一步被机化,使瓣膜变形,导致瓣膜孔狭窄及闭锁不全,继而发生心肌肥大、心腔扩张等代偿性变化,病猪通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血栓软化脱落进人血流,成为栓子,易堵塞心肌、脾、肾的小动脉而形成梗死。
初步诊断:猪丹毒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急性猪丹毒的症状和病变无明显特征,有时需做实验室检查,才能鉴别类似疾病。急性型应采取肾、脾为病料,亚急性型在生前采取疹块部的渗出液,慢性型采取心内膜组织和患病关节液,制成涂片后,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经镜检,如见有革兰阳性(紫色)的细长小杆菌,在排除李氏杆菌的情况下,即可确诊。也可进行免疫荧光和血清培养凝集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