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8 14:56
赤峰红旗中学,一是指中学在德智体美劳及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表率、优胜地位,堪称“红旗”,可供其他学校学习;二是以红旗命名的中学校名。因此,全国有多所中学以“红旗中学”命名。
“红旗中学”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的一所中学,并在赤峰市新城区,木兰街处设有分校 书记、校长:高波,1957年生,中共党员,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物理学科特级教师,特级教师专家评审组评委,自治区物理学科带头人,赤峰市名校长、赤峰市名教师。先后担任红旗中学教务处主任、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副校长,红旗中学副校长、校长,兼任赤峰市物理学会理事,赤峰市“4。20”试卷命题组成员。撰写论文《中学生物理想象障碍分析》、《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应用》、《共力点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先后在《物理教学》刊物上发表,10余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主编的《理化辅导教程》、《教坛撷珍》分别由东北工学院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主持自治区级以上课题8项,获两项国家级优秀成果奖,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二等奖各一项。校长:唐会民 分管学校教学工作。现任校长薛鹏志。
高 学 分管学校后勤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王喜全,负责党政工团工作
中层机构设置:
教务处:
主任:王学刚
副主任:汪景新 武占强 李士安
负责课程计划的制定、调整;负责教师的考评、考核;教学常规管理。
政教处:
主任:宋占平
副主任:平振芳
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负责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社会实践工作。班主任工作考评管理。
总务处:
主任:姜林庭
负责校产、财务管理工作,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提供后勤保障。
教师队伍:201人
特级教师3人
高级教师48人
一级教师102人
自治区教学能手7人
市、自治区学科带头人26人
全国优秀教师2人
自治区以上骨干教师7人
自治区教学能手7人
校园占地面积;80000平方米,人均25.51平方米。绿化面积28000平方米,人均8.93平方米
建筑面积:40100平方米,人均12.79平方米
多媒体教室:63个,网络教室7个,学生机360台
学生阅览室:3个,660个座,占学生总数20%
教工阅览室:2个,210个座,占教师总数的70%
图书:81000册实物图书,41000册电子图书。
报刊:257种,报纸30种
体育场馆:改建体育馆一处,400米8跑道标准运动场一处。
建校28年来,我们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素质全面,个性彰显,德才并进,和谐发展,既求人人上大学,又求个个成英才”是我们的学生培养目标。“观念先进,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师德高尚,敬业奉献”是我们建设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结构合理,高能精干,民主务实,善于创新”是学校班子队伍建设的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尊重个性,发展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基”是我们的办学思想。“科学、民主、厚德、创新”是我们总的办学理念。红旗中学的校园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一切为了每一位教师的充分发展,让学校成为教师工作与提高的家园。
我们的教育观 :
1、教育目的观:做创新型人才,做新时代的主人。过去,我们强调学生应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后来我们增加了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学会创新等。
2、旨在超越的教育过程观,即尊重与信任,沟通与理解,体验与建构,合作与互动,发展与超越。
3、着眼于发展的学生观,既要考虑学生的全体性、全面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性(有潜力、有差异、有个性)、发展性(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4、追求幸福的教师观,在定位素质教育内涵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确定教师是主导的同时,把教师和学生都视为主体。教师作为主体指的是教学相长,反思、超越。如果仅仅把教师当作是职业,那造就的仅仅是教书匠,只有把教师这个职业作成专业,视为教育的主体,才能做大做强事业,追求到幸福的教师观。
5、体现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观。该校发展步伐大,走的快、自认为走的踏踏实实,因为,成绩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没有内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视质量与效益为生命线,确定教为学的服务观,学生发展必备的师生合作互动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办学宗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以人为本,追求进步。
总体目标:
办学理念独特、教育思想先进、学校管理规范、教学设施先进、学校特色鲜明、办学成就优秀、社会贡献突出、充满活力的市内领先、自治区领先、国内有影响的示范高中。
具体目标:
—— 学生质量:⑴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能力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⑵升入本科大学的入学率达到自治区水准。⑶对优秀生的潜力实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保持国内各种竞赛地位的同时,争取跻身国际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⑷最大限度地满足特长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实现特长生充分的发展。
——师资队伍:⑴年龄结构、学科职称结构合理;⑵研究生学历力争达到20%;⑶特级教师达到10人以上;⑷自治区、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教师总数的30%以上,⑸自治区级教学能手达到16人左右。
——学校管理:构建以学校为本位的校本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学生观、管理观,实施 聘任制,强化机制,增加活力。
——办学条件:配套设施全区领先,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学习、活动、研究以及教师教学、业务提高和发展的需要,校园环境艺术化。
——办学模式:⑴公办、民助、民办相结合;⑵现有品牌和国内知名品牌相结合;⑶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
——办学特色:⑴结合本地特色,突出个性发展。⑵建设富有科学与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
——教学改革:以主体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建构立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主体性、开放式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贡献:为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探索途径,为教育改革提供经验,为新型办学提供模式,为人才培养做贡献。
1、确保教学常规的落实是学校教育的底线。
红旗中学做大做强是几代红旗人的努力和付出,教学常规的落实、检查、指导、考核向来是我们的工作要点,我们要求教师:
——授课前要有设计要求①对基础的掌握要准确、深刻、熟练、精细。②注重知识的形成、发生过程、了解思想与方法。③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④讲究教学艺术的形成(引入、讲解、分析、释疑、实验等)
——教学中的组织要求:①要有强烈的组织教学的意识;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教学;③树立鲜明的教学风格;④要遵循或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
——教学后的反思要求;①教学任务是否完成②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合适③是否存在遗留问题,如果有,需采取什么补救措施④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⑤多年坚持的3个不允许,即不允许轻视每一堂课,不允许放过每一个问题,不允许忽视每一个学生。⑥课堂教学水平的划分及评课标准:让学生听你的课(注意参与);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情感参与);让学生思考你的课(合作参与);让学生在您的指导之下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上有贡献的人(创造参与),我们视后两种为最佳课堂模式。
2、发挥管理作用的道德实施模式
⑴.师德建设
“化学成俗,基于学校,兴贤育德,责在师儒”。一个学校,教师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更应该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因为在教师的所有素质中德育素质是最重要的,该校在多年形成的“乐教、敬业、求精、务实”教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即“观念先进、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教艺先进、师德高尚、敬业奉献。”多年的办学使我们认识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用品德化育品德,用素质提高素质,是师德建设落向实处的基础。该校骨干教师的内核首先是“师德”,然后才是教艺,如此,德育由软指标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能评比的“硬指标”。在名师流动受社会某种倾向的影响下,该校优秀教师稳定,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无一不体现出师德建设的效用,教师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师德标兵和诚信班主任、诚信教师,在我市赢得良好赞誉。
⑵.努力探索德育新途径,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
随着学校声誉的不断扩大,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给我们的全面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们始终坚持育人至上、树德为先的德育工作理念,继续强化德育工作的“134”工程,完善多层次德育体系的构建,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养成性教育、情感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政治方向和理想前途教育,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①.建立德育信息网络平台,尊重学生人格,铺设多方位沟通、交流的渠道,建立动态的学生思想状况信息网络,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为情感的、理性的、制度化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适应新形势,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做到信息畅通,管理到位。生源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管理的多元性,我们制定了分年级、分部门、分区域、分时间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管理到位。加强生活组、体育组、综治办与学生处的信息沟通,把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反映给班主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及时引导,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增强了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③.建立日趋完善的评价机制,强化德育效果。学校以《中学德育大纲》为依据,自编《学生手册》,改变了以往较为单一的评价管理机制,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家庭评价、社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④.优化德育工作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在学生工作管、疏、导的前提下,我们努力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艺术活动,学校已完善美术活动中心、音乐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各类俱乐部,强化心理咨询教研室的工作,完善各种社团组织和社团活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终身发展服务。
⑤.把道德教育的实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切忌“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计划的实施道德系列活动,用心理健康与实施道德系列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诸如学生学习焦虑、早恋倾向、交往障碍等,并强化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实现全过程德育。
3、坚持立体化的大课程观
教育应该是尊重与信任、沟通与理解、体验与建构、合作与互动、发展与超越,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观,多年来,我们坚持了立体化的大课程观,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标准,适度增加地方课程,开发创新校本课程。多年坚持,是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为学生发展与成长提供时间与空间;课程是学科与活动、知识与经验、过程与结果、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的统一。课程是一个含有设计、实施、评价的系统工程。我们强化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地方、校本;把握三类课程,即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活动、显性与潜在;开发三种课程资源,即校内、校外与网络资源。体现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观强调质量与效益、教为学服务、师生合作互动。用发展性评价观评价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力争多样化、多元化、全面化。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我们把握的原则是:注重综合型课程——注重科学、人文、社会、修身内容;注重拓展型课程——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论等;研究型课程——课题研究;特长型课程:科技、文学、语言、体育、艺术等,广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如社区服务、学校实践基地。在所有课程资源中,更强调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花大力气开发网络课程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特别是各种实践活动、实验、考察、探究、体验 、欣赏等。
一、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建设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师唯校本,本固校兴”,是红旗中学二十几年来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贯方针。我们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放到适应未来科技竞争和知识革命发展的高度上,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后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全体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促进教育者自身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师德高标准、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把红旗中学的教师队伍建成一个敬业奉献的窗口,团队协作的展台。近年来,我们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设教师学习型组织,强化学习、形成机制。学校在引导全体教师爱岗敬业,勤勉工作,自觉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强化了教师学习提高的工作机制,建设各种学习型组织,开展教师全员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教育法规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学历补偿和学历提高学习,外出考查学习,交流研讨,聘请专家举行讲座等,注重学习效果的考评和学习成果的积累,学校每年出版一本论文专辑,收集教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每位教师每个学期基本上可以展出一项学习成果。
2、完善“携手工程”,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针对教师队伍的实际,我们完善了携手工程实施方案。采取师徒结对的形式,选出中级以上职称中有较丰富教学经验,教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的骨干教师,由学校聘任为导师,与青年教师进行“一带一”的组合,努力使青年教师实现“一年熟悉规范、两年胜任熟练、三年能挑重担、四年成为骨干”的目标。新老教师结对子、带徒弟以“导、带、传”为内容,导师要导思想、带业务、传作风,徒弟要虚心学习,每学期互相听课不少于20节,徒弟主动求“经”,积极实践,加快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速度,快速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全面素质。
3、抓骨干教师培训,带动教师全员的校本培训,全面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从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等全面考核教师,学校首先积极组织和争取更多的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培训、自治区级培训和国家级培训,让他们带着任务去学习,回校后,充分发挥“二级培训”的作用-----办讲座、搞教研、换脑筋。其次,学校完善了教师校本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学校、教务处、年级组、备课组等各种组织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形式,定期进行学习、研讨、观摩等培训活动,骨干教师、牵头教师每学期要完成“五个一”的具体任务,即每学期每人一节高质量的研讨课,一项素质教育研究课题,一篇高水准教育教学论文,一个有实效的教学建议,一次开放性教研备课指导活动。这种不断提高校内骨干教师水平和发挥校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做法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迅速提高。
4、进行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新世纪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该校培训工作由教务处组织,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每周两次微机技能讲座和练习,寒暑假集中培训,已使所有一线教师达到初级水平,133人获自治区颁发的合格证书。在培训过程中制定了阶段目标,安排了分步实施计划。从2000年开始,全体教师在一年内基本能独立制作课件,熟练使用电教、微机辅助等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学校还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改革实验,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使现代教学技术真正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定期考核实验课情况,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以自制课件为主,上50节左右多媒体教学课。现在,学校已完成数字化校园的一期目标,学校已建成了一个总控室,1个演播厅,3个课件备课室,7个标准微机室,3个语音室,63个多媒体教室,全体教师已经完成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5、启动校本课程建设,开展研究性学习,为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奠定基石
基于广大教师多年的教育实践,充分考虑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前瞻性,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做学习的主人,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确定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体现三个特征,划分四个版块”的课程模式。目前,该校已开发校本课程20多门,共四类:⑴学科知识强化类。此类课程是为了提高加强课程的深度,如开设的托福与口语、英语演讲与写作、近代散文选读等⑵认知科学类。此类课程是为了学习和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知识。如开设的系统科学初步、心理卫生与健康等⑶发展兴趣特长类。此类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如文学作品赏析、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健美操等⑷专业基础类。此类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技术训练,如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等。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该校尤其突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系列内容和实施措施,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以“松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工具上的物理”等为题,在全区作了“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出版了“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专辑,对全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树立学校大体育观,实施群众体育工程
1、树立大体育教育观念,强化全面育人意识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素质教育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关键。学校体育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几年来,该校体育教学在不断探索、实践中,从思想上更新教学观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外活动、业余训练、教学科研、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从单纯的“技术教学 ”和“体质教学”向全面素质的思想转变;从单一的生物体育教学转向多维的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努力使学生自觉地增强对体育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提高全面素质。
2、尝试“分层、分组、分项”的新型体育课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体育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学生实际,我们首先打破班级统一授课的形式,构建了一个“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自主择师、分层分组分项”的开放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打破过去教学的“三阶段五步骤”,构建了“学生主动参加——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培养习惯----终身体育”模式。传统体育教学重教材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而这种教学模式要求,首先考虑学生,首先考虑提供学生参与的条件、参与的内容、组织和方法。无论是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常规项目,还是健美操、三门球、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都有专职体育老师授课,制定考核标准和评价细则,在教学方法上,克服教师注入式、强制式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参与权、选择权,变“被动体育”为“主动体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 的学习环境和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构建善于表现自我、体现自身价值、互相学习、相互交往的平台。通过课改,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兴趣浓厚,身体素质技能明显提高,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实施大体育教育,丰富群体活动
体育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指针,以快乐体育和健身体育为重点,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服务。过去,我们在体育教学上往往脱离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基础来确定体育教学的内容,导致了“器材冷冰冰,学生懒洋洋”,造成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的现象,即使学生按时出来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但能够主动锻炼的仅能达到30%左右,被动锻炼的占70﹪左右,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该校在这方面通过了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除了在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上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之外,同时注重体育锻炼的时空延展,注重体育训练形式和体育活动的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引进传统体育项目,建立项目俱乐部制度,支持学生联赛组织和校际交流,实施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炼体与育能多方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该校还做到了“四个坚持”。
⑴坚持健身与育人、体育与美育、自练与创新的原则。
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自主参与、主动发展。活动内容因人而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去,充分发挥活动的效益。活动量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参与的活动也不同,坚持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和兴趣出发,真正参加到活动中来,充分满足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需求。在活动中,活动内容师生共同设计,改造和创新自制部分体育器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⑵坚持每生每天1小时煅炼的体育模式(早操+间操课+课外体育活动模式)
几年前,随着“双休日工作制”的实施与课程计划的调整,学生在校时间短,大体育概念更显示出其合理性、科学性。在推行大体育观过程中,该校首先把目光转向了课间操改革上来,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将原来的课间操时间延长,内容充实,拓宽教育功能,形成间操课。该校把整个活动分成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都从学生中间征集录制了不同节奏的乐曲,并根据学生要求适时更换,用音乐控制整个过程。第一板块是以调整心理为目的的课下10分钟个性空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活动,在活动中彻底放松。第二板块是以感受艺术为目的的,学校自编的校园主题操、韵律操、121健力操、军体拳、武术操、太极拳等内容。第三板块是以理解规则为目的队形回归,让学生踏着优美的旋律进入教室。
三大板块形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由于以音乐为主体控制,这样既省去了整队讲解等不必要环节,又有效节约了时间,不仅如此,通过精心选择的音乐作为活动旋律,使学生在欢快、轻松、优美的乐曲声中完成各种活动,对学生是一种启发、一次熏陶、一种欣赏美、表现美和审美的教育 。
⑶坚持发展的教学原则,实行三级梯队滚动推进,三级梯队为班级队、年级队、校队,采取不定期举办各级、各类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运动能力和体质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随时转入高一级运动队,从而建立了有力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加强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⑷完善小俱乐部、小竞赛等活动,营造群体活动的大氛围。
该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集中成立了“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 、三门球、棋类、健美”等小型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既有学校体育教研组安排指导的,也有班级、学生会等自发组织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活动安排和管理由学生自行处理。俱乐部的建立,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现能力、交往能力,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主体能力和兴趣。为了促进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学校采取小竞赛制,把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引入小竞赛,经常举行校际或班级之间娱乐性竞赛,如体育竞赛方式创新大赛,跳绳、骑单车、踢花键,拔河、三人制篮球赛、全校性长跑比赛等等,并评选出特色小能人、体育小明星,利用宣传展板进行展示介绍。这些做法不但吸引了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提高了他们的活动技能,还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学校形成了人人锻炼、人人参赛的大环境、大氛围。
体育工作的这些改革与尝试,切实增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体能素质和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家长的高度赞扬,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早在1996年学校就被评为自治区“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优秀学校”,2001年获自治区“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自治区“群众体育先进学校”、自治区“田径、篮球传统项目学校”;2002年7月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体育教师有8人被评为市级或区级体育教学能手。“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方法的行动研究”现已被列为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间操中应用的研究”被列为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课题,该校被列为实验学校,正在该校研究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科竞赛方面:
2000年,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该校学生陈文虎、邹耀、卢向坤、高若阳等五名同学获自治区一等奖,崔景昌获二等奖,张雁鸣、王广东、计哲飞、初宏伟、张海燕等五名同学获三等奖。
200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该校学生高丛文等3名同学获自治区一等奖,李志伟等7名同学获二等奖,孙佳思等9名同学获三等奖。
2000年全国化学竞赛,田广峰等3名同学获自治区二等奖,陈晓东等3名同学获自治区三等奖。
2001年全国物理竞赛中该校15名同学获自治区一等奖,全国化学竞赛2名同学获一等奖,7名同学获二三等奖,数学竞赛中共有18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2002年全国各科竞赛中,该校有43名同学获各科各级别奖励,其中张振雷同学获化学竞赛一等奖,是赤峰市一名进入决赛的选手,在全国决赛中获二等奖。
2003年在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计鹏飞同学以87.5分的成绩名列自治区赛区第一名,在全国决赛中获三等奖,于洪馗同学获自治区一等奖。在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苗昊春同学又获自治区赛区第一名,另有3人获自治区一等奖。
2004年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安广宇同学获自治区赛区第一名,即将参加全国决赛,刘利斌获一等奖。
在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方面:
1999年,红旗中学学生李江波获赤峰市高考理科状元,600分以上的考生占全市的1/3,李江波、贾玉雪、隋鸿鹏3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刘彦良被北大录取;
2001年该校学生邹耀、李志伟、陈文虎等3名同学被清华录取,邱敏同学被北大录取;
2002年高考该校600分以上72人,是赤峰市各高中高分人数最多的学校,其中上清华录取线的9人,北大录取线的5人,左秀辉同学以684分的成绩获赤峰市理科状元。左秀辉、高宇、刘艳、刘喜波、计哲飞等5名同学被清华录取,王铁磊被北大录取。
2003年杨旭,杨润泽、于文考、秦文超被清华大学录取,陈伟光、张慧楠考入北京大学。
2004年计鹏飞、苗昊春、王君、3人被清华录取,于洪馗、邹博、王景昊被北大录取。
2、高中会考:
(1)地理会考:参加考试633人,及格率99.4 %,优秀率16.55%。
(2)理、化、生、史会考:参加考试623人,平均及格率98.6%,优秀率32.3%。
(3)语、数、外、政会考:参加考试623人,平均及格率98.5%,优秀率34%。
高考升学率为81.7%,在全市处于领先。
该校已完成的“九五”规划课题及“十五”规划课题
韩东老师主持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获中央教科所颁布的国家成果二等奖。
语文组李士安老师主持的《语文三角互动式自主阅读教学实验》
朱振泽老师主持的《高中语文教学演说评一体训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研究》
数学组平振芳老师主持的《改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验研究》
王启信老师主持的《高中数学课指导学生制作课件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实验研究》
政治组孟尧老师主持的《培养心态,促进中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实验与研究》
苏彩华老师主持的《高中政治“主体创新”课堂结构改革实验研究》;
“十五”期间又有以下课题开题:
韩东老师主持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分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课题。
由尹明义老师主持的“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方法的行动研究”已被列为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间操中应用的研究”被列为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课题,该校被列为实验学校,正在该校研究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由刘彦文老师主持的“高中英语阅读微技能训练与评价”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列为重点课题。
红旗中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红旗中学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尽管取得较多的成绩,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有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学校各方面工作与办学思想的全面实现仍有一定的距离,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展开。
1、红旗中学多年来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经多方筹集资金,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是教育教学设备、器材等方面还有差距,学校已统筹规划,力争用1-2年的时间实现学校的近期办学目标。
2、近几年,由于处于学生入学高峰期,也由于学校影响不断扩大,本区和其它旗县区的择校生涌入该校,学校的班额控制难度较大,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个性教育、发展特长等方面受到限制。学校在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后,积极采取措施,适当地扩大办学规模,2002年至2004年新生班额虽然得到严格控制,但压力仍然很大,今后两年学校将根据总体规划,继续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以满足当地社会、家庭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并严格控制班额。
3、在认识领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多或少给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推行的教学改革带来阻力。学校将在思想观念上加大教育力度,加速观念转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师方面,尽管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都很强,但尖端研究型、学者型、创新型教师还是为数不多,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所以,学校今后工作重点仍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这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5、学生方面,由于存在择校现象,各地学生辐集,导致学生素质差异较大,两极分化,部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不够自觉、强烈,没有找到有效适应途径,学校要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加以解决,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和有效帮助,实现学校办学思想中的“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基”的最终理想。
6、在学校管理方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还没有达到理想标准,今后要继续强化学校的人本管理、科学管理,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和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