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音乐会

更新时间:2024-03-15 13:09

《红楼梦音乐会》是学苑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专辑,表演者为吴碧霞。

创作背景

吴碧霞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协奏下演唱电视剧<红楼梦>的全部主要音乐作品,专题音乐会已开了几十场,在宁波的演出已录制了DVD,很想先睹为快。在我心里,吴碧霞是目前声乐界女声第一人,尽管她并不过多地在强势电视媒体的大型晚会上露面并占据显赫的位置,但实际上她的艺术水准无人可出其右。与其高度评价她的“跨界演唱”,毋宁说她是以成功的艺术实践证明了“唱法划分”的不科学性。我至今还保存着约十年前她在文化部春节晚会上演唱任志萍填词的<步步高>时的录像,那时她似乎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女孩,打着一盏灯笼,很天真烂漫的样子,但清亮的雏凤之声——用现在的流行语叫原生态——却动人心弦。这个晚会的片尾字幕配乐就采用了她唱的这支歌,而且这个片尾配乐在文化部春节晚会上沿用了多年。很想先睹为快的另一个原因是民族音乐会实况在电视屏幕上少之又少,记得约两年前看到过的一次音乐会转播,有七十年代作品中堪称经典的<大寨红花遍地开>(曲名在演出时已被改为《红花遍地开》),亲切而富于表现力的民乐令人怦然心动。这一次,在相当于音乐会节目单的DVD封面上,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注明“协奏”,而不是“伴奏”,我想不会是随意而为或者发生了什么讹误,一定会在音乐上有所追求有所作为。当然,王立平的音乐创作也是先睹为快的无需言喻的理由,这样一部成功的连续剧音乐,其地位不亚于一部歌剧。

专辑曲目

曲目:

01 红楼梦序曲 合奏

02 紫菱洲歌 女声独唱

03 红豆曲 女声独唱

04 晴雯歌 女声合唱

05 题帕三绝 女声独唱

06 枉凝眉 女声独唱

07 分骨肉 女声独唱

08 叹香菱 女声独唱

09 聪明累 男声合唱

10 秋窗风雨夕 女声独唱

11 葬花吟 女声独唱

返场曲目:

12 说聊斋

13 大海啊故乡

评价

如果说二十年前陈力唱红楼梦,主要是凭质朴的声音较好地把握住了整体风格;那么今天吴碧霞的歌唱,就声和情而言都是炉火纯青(声乐技术上的挑剔只能留待专门家来进行)。正如现场采访中王立平一语中的的评价:吴碧霞在音乐上,有天赋,又严谨。她气息和声音之通透,字音之清晰、圆润,各方面都游刃有余地驾驭着歌唱器官,倘以写文章来比喻,可谓高屋建瓴、开阖自如、曲尽其妙而无丝毫辞不达意之憾;而且她透过词和曲进入了红楼人物的内心深处,真正是以声传情,在王立平红楼梦音乐典雅、精致、哀怨、缠绵的总体格调中唱出了具体各曲的细微区别;尤其是她在行腔、润腔的诸多细节上,快慢、强弱的“尺寸”“收放”(戏曲术语)上,更是体现了她对音乐的敏感性和音乐处理上的严谨性,恐怕许多细致入微之处不是作曲家都能在谱面上一一详尽反映出来的,而需要歌唱家二度创作时内心意会的灵感。我觉得《红豆曲》<枉凝眉><秋窗风雨夕>等都唱得很好;<分骨肉>尤佳,探春远嫁时深广的忧愤被她唱得回肠荡气、催人泪下(但此曲似不宜唱两遍,反而会冲淡高潮)。

器乐部分也非常好。编配是精心考虑了的,包括乐队的编制(如何曲用何许乐器)、乐器的组合及其他配器上的各项常规。尤其是重视发挥民族乐器在色彩上的优长,因为民族管弦乐队在和声的音响效果上敌不过西洋管弦乐队,而色彩之丰富却非西洋可企及。如果说本场音乐会上竹笛、唢呐、笙、管子等民族吹管乐器用得不滥,却恰如其分,色彩效果基本上可与西洋管乐相当;那么弹拨乐部分就充分凸现了西洋乐队所不具备的声音色彩,弹拨群的集团效果自不必言说,即如音量较弱的扬琴,它的伴奏织体也能在乐队中穿透出来,确实令人可喜。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分骨肉》一曲中的弦乐群,规模不大而其强弱变化跌宕起伏,动态幅度之大颇使人吃惊,很好地做成了通常得由高音管乐来完成的全曲高潮。乐队中轻型打击乐器的精巧点缀也值得细细品味。指挥张列也很出色。是他的严谨、细致带出了乐队的整体表现效果,此外,形体动作美观,乐感强,在音乐会现场有导引观众进入音乐情境的作用。(附:音乐传播方式的变化,使我们观众能看到指挥的正面,这是不是意味着指挥将面临一个讲究面部表情的新课题?当然,张列很好。)

音乐会并不是没有不足之处,说一说,期望其更加完美,主要是合唱部分。我完全能理解在各地巡演这样的音乐会,随带着一个合唱队会有许多困难,特别是演出成本问题,因此对合唱队实行就地取材不失为权宜之计。但是,要录制碟片,要保证质量,还得启用人员精悍的专业合唱团。宁波这场的合唱团,唱得很认真、很努力,可是效果不理想,人数和音量不成比例。如果说男声合唱(<聪明累>)还差强人意,女声合唱充当烘托性伴唱时(《枉凝眉》)也差强人意,那么女声合唱《晴雯歌》、混声合唱《葬花吟》就不行了。女声合唱音量单薄,根本无法从乐队中穿透出来,乐队的前奏、间奏与歌声衔接时音量强弱反差太大(不知现场录音时技术手段上有没有疑问),《晴雯歌》唱得毫无表现力。而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王立平的这首曲子,因为它打破了歌词的对称性句法结构而自成乐句乐段,词曲的配合既参差错落又浑然一体,优美而别致。这次的演唱我觉得失望,反复听了多遍仍未能适应。<葬花吟>一是缺少浑厚的专业男低音,二是独唱段落与合唱段落在速度处理上变化大,衔接得不好,歌队比较被动,指挥带得有点吃力,弱起乐句的起首歌词常听不见。此外,男声合唱《聪明累》中,“似”“终”等字声母的平舌、翘舌唱错了。

至于音乐会实况的摄录技术,业内可能普遍未及研究,仅靠几个普通的摄像角度平平处理,肯定不是完美的交响乐转播。我看过新加坡出版的《张晓峰二胡协奏曲音乐会》实况DVD,转播者显然是研究过总谱或者至少了解过乐曲的全过程,所以主奏的声部包括每个声部首席出现独奏时(甚至极小巧的打击乐器)都能及时给出近景或特写,这对增添转播画面的丰富性以及引导音乐欣赏都是大有益处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