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腺蕨

更新时间:2023-05-13 08:54

红腺蕨(Dryopteris pseudocaenopteris (Kunze) Li Bing Zhang),红腺蕨,红腺蕨属,生密林下溪边。

形态特征

植株高50-7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木质,粗约1厘米,先端密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长8-10毫米,先端渐尖,全缘,厚膜质,深棕色。叶簇生;柄长25-33厘米,基部粗2.5-3.5毫米,褐棕色,有光泽,下部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鳞片渐小并渐稀疏,脱落后常留下隆起的鳞痕;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30-48厘米,基部宽17-40厘米,先端长渐尖,四回羽状深裂;羽片16-20对,下部的近对生,相距5-7.5厘米,柄长6-12毫米,向上的往往互生,斜展,彼此接近,基部一对较大,长15-24厘米,基部宽6.5-11厘

米,长三角状披针形,向上呈镰刀状,先端尾状渐尖,基部为圆截形,三回深羽裂;小羽片16-18对,互生,偶有对生,上先出,有短柄(长1-2毫米),相距1.3-2(-2.7)厘米,略斜展,彼此接近,上下两侧的小羽片不等长(在上部的羽片为等长),上侧的长度为下侧的1/2,基部下侧一片最长,5-10厘米,基部宽2-2.6厘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对称,圆截形,二回羽裂;末回小羽片10-17对,有短柄,分离,斜展,彼此接近,椭圆形,长1-1.8厘米,基部宽4-6毫米,尖头或钝头并有2-4个矮齿牙,基部不对称,阔楔形,上侧平截,与小羽轴平行,下侧狭楔形,羽裂深达末回小羽轴;裂片4-5对,仅基部一对对生,疏离,斜向上,椭圆形,长3-6毫米,中部宽1-2.2毫米,圆头,顶端有2-4个小齿或近全缘;向上的羽片较狭,基部下侧一片小羽片略较长,下先出,末回小羽片往往近全缘或上侧多少羽裂。叶脉下面明显,在末回小羽片(或裂片)为羽状,小脉单一或二叉,斜向上,不达叶边。叶纸质,干后褐棕色,上面疏被深棕色短粗节状毛,下面沿叶脉饰有深红色的球形腺体,老时变为枣红色;叶轴及各回羽轴褐棕色,疏被棕色小鳞片及卷曲的节状毛,鳞片脱落后表面粗糙。孢子囊群球形,直径约0.8毫米,包于圆球形的囊群盖内,通常每末回小羽片或裂片各有1枚,背生于基部上侧一小脉上;囊群盖近革质,褐色,成熟时自顶端纵裂成不规则的2-3瓣,裂瓣不等大,宿存。

生长环境

红腺蕨生长于海拔1 200-2 600米的密林下或溪边。

分布范围

红腺蕨产自于云南南部及西部(砚山、文山、屏边、蒙自、景洪、新平、泸水、易门、景东、漾濞、瑞丽、盈江、龙陵、腾冲、贡山)、海南(五指山)及台湾。也广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斯里兰卡、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

变种

旱生红腺蕨

var. minor Ching ex S. H. Wu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21 (4): 375. 1983.

形体较矮小,叶片长12-26厘米,基部宽10-12厘米,基部羽片长约7-10厘米。

产云南(砚山、贡山、文山)及海南(白沙)。生山谷或山腰石上,海拔1 200-1 700米,为干旱生境的类型。

西藏红腺蕨

又称喜马拉雅红腺蕨(西藏植物志)

羽片和小羽片几无柄。

产西藏东南部(察隅、墨脱)。生山坡阔叶林下,海拔1 600-2 200米。也产于尼泊尔、锡金及印度西北部。

相关类群

小叶红腺蕨 Diacalpe adscendens Ching ex S. H. Wu

圆头红腺蕨 Diacalpe annamensis Tagawa

大囊红腺蕨 Diacalpe chinensis Ching et S. H. Wu

离轴红腺蕨 Diacalpe christensenae Ching

光轴红腺蕨 Diacalpe laevigata Ching et S. H. Wu

峨眉红腺蕨 Diacalpe omeiensis Ching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