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颊长臂猿

更新时间:2023-01-05 13:06

红颊长臂猿(学名:Nomascus gabriellae):是长臂猿科、冠长臂猿属的灵长类动物。体重7-11千克,体长60-80厘米。体毛长而粗糙,雄兽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雌兽体毛通常为棕黄色。生活在一雌一雄的家庭群中。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分布于老挝南部,柬埔寨东部和越南中部和南部。

动物学史

红颊长臂猿这个分类单元以前被认为是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的一个亚种(Groves 1972年)。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是从越南的嘉莱省富安省的巴河,北纬13°00'-13°10'和北部的Sre Pok河到平顺省,北纬11°01'的Nui Ong自然保护区,以及柬埔寨东南部(湄公河以东)。越南中部Thach Han River以南、老挝南部和柬埔寨东北部的种群与南部的红颊长臂猿的鸣声不同,在2010年,作为一个独特的物种与红颊长臂猿分离,即北黄颊长臂猿(N.annamensis)。

形态特征

红颊长臂猿与黑冠长臂猿极为相似。相比同属猿类身体尺寸较小,体重7-11千克,体长60-80厘米。体毛长而粗糙,雄兽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只是面颊的两旁从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桔红色或黄色的毛,雌兽体毛通常为棕黄色,并带有灰色调,腹部没有黑色的毛,耳朵有黑色边框。成年雌性生殖器略有红棕色毛发,通常脸部周围有白色条纹的痕迹。

皮毛颜色变化是该物种成熟的标志。颜色变化的时间是可变的,可能需要数月才能完成。初生的小长臂猿是的皮毛是明亮的黄色。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颜色变为黑色;只有脸颊的周边的两块仍然保持黄色。在此期间,亚成体的皮毛类似成年雄性,雄性成熟后也保持这种颜色模式,但雌性成熟时则恢复到黄色皮毛。

另外它的犬齿臼齿和阴茎骨等一些骨骼也与黑长臂猿有所不同,犬齿较长而且呈尖刀形,前臼齿上有双尖,第一枚下臼齿呈扇形,上臼齿上面具4个尖,下臼齿上面则具5个尖。头顶上有一块呈梯形的赤褐色斑块,雄兽的冠毛隆起,雌兽则没有冠毛。

皮肤腺位于腋窝、胸骨、以及身体的腹股沟区域。该腺体产生一种红色的分泌物,腺体在嗅觉通信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炎热的温度下,当动物是兴奋。腺分泌也影响雌性的黄色的皮毛中红色可见光的着色量。

栖息环境

喜欢低地森林,生活在海拔100-1500的高度之间,2000米以上很少看到。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活动与觅食均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

生活习性

领地意识强烈,每个家庭组占地约20至50公顷。雄性和雌性常进行类似声乐二重奏的鸣叫,并积极从境内追逐入侵者为维护其领地。

营家族式生活,一般以3-5头至7-8头的家庭群为活动单位。性机警,晨昏活动,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树栖,攀援自如,很少下地。睡觉时蜷曲在树上,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

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为严格的树栖动物,每天早晨就开始鸣啼不已。喜欢吃各种植物的果实、树叶、嫩枝、花朵,以及昆虫、鸟卵等,但植物性食物占其食量90%以上。营“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在一起的家庭式群居生活,常在树林的上层活动,有领域性,每群所占领地的面积大约为5平方公里,觅食、睡觉、活动的地点都较为固定,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温和,很少争斗。

喜欢在茂盛的树冠上栖息,白天活动。活动时,很少下地,也很少在树上用前肢爬,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树枝上用前肢攀登,或在树枝间悠荡,可说是凌空跳跃,长臂攀揽自如,悠荡时只用前掌四指搭一把便腾跃而过,不必用拇指抓握。但爬树则要用大拇指。从不造窝,只在茂密树叶丛里休息。休息的姿势十分有趣,像人蹲在地上那样,前肢抱拢两膝,脸贴胸、膝。这样,身上浓密厚毛不透雨水,更保温暖。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只有在觅食时才爬到高突的树冠上,或爬到竹林灌丛中去。

贪食淘气。主要食物是水果,也吃少量的花、叶、芽和昆虫。不大喝水,主要靠食物里的水分,或雨后舔树叶上的天落水,在春旱时才偶尔下地喝水。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实,也吃昆虫和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南亚,包括老挝南部,柬埔寨东部和越南中部和南部。

该物种的分布范围是从越南嘉莱省富安省的巴河,13°00'-13°10'N和北部的Sre Pok河到平顺省11°01'N的Nui Ong自然保护区柬埔寨南部省和东南部(湄公河以东)。

繁殖方式

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但母亲会随身携带并保护不成熟的长臂猿。红颊长臂猿6-7岁性成熟,一年1胎,一胎1仔。产仔期约在每年的5-6月。饲养寿命可达30余年。

雌性会给年轻的幼仔提供食物,年轻红颊长臂猿会和父母一同生活6-8年。此后搬走,建立自己的领地和家庭。这个物种在野外的寿命和存活率未知。人工豢养的个体可以活到50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ver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种群现状

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栖息生境的缩小和变化是该物种濒危的根本原因,该物种遭受栖息地丧失(从开发和伐木)和狩猎的威胁。此外,广泛的军事活动造成生境破坏也对物种产生不利影响。该种尚未有效的保护,甚至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虽然有一些地方法规,禁止狩猎这些动物,但执行不力。在欧洲和美国的是唯一执行国际贸易法律的,规定禁止出售这些动物。

该物种可能是柬埔寨和越南最常见的冠长臂猿。在越南,2000年长臂猿地位审查中没有关于红颊长臂猿的人口数据(Geissmann等人,2000年)。然而,该物种在大湖省的一些地区相当普遍,而Lam Dong高原似乎支持了该物种相对较大的种群(Geissmann等人,2000年)。2000年后,在物种范围内的许多地点进行了长臂猿调查,在保护区内外都发现了重要种群。

在柬埔寨,红颊长臂猿种群的记录相对完整,表明柬埔寨拥有该物种全球最重要的种群(Channa和Gray,2009年)。在Seima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这些物种估计的种群密度从每平方千米0.71-0.74组(Kidney等2016年),核心区不同地区的数量估计分别为每平方千米646-972组和432-832组。其他重要种群包括金边Prich野生动物保护区的15-273个种群(Channa和Gray,2009年)。虽然之前的调查表明,斯努尔和南莱尔野生动物保护区拥有大量的种群(Traeholt等人,2005年),但这些区域内相对近期和持续快速的栖息地丧失表明,这些种群可能不再重要(Channa和Gray,2009年)。Lomphat野生动物保护区和Prey Khieu的短期调查没有发现长臂猿记录(Channa和Gray,2009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