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本末体

更新时间:2023-05-20 17:02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属于前者。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

定义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

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评价

优点

纪事本末体作为中国史书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夸奖它“经纬明晰”“一目了然”,意即脉络很清楚,“实前古之所未见也”。这种书写起来不容易,写书人得遍览史籍,烂熟于胸,下笔时才有把握,不致有遗漏,所以它的史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便于阅读。

不足

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

发展脉络

创立

纪事本末这个体裁出现于宋代。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

当时有个叫袁枢的人,很喜欢读《资治通鉴》,但是“苦其渊博”,也就是说虽然觉得写得不错,但内容太杂。于是他就“区别其事,而贯通之”,把同一事件的相关内容从不同的时期里提出来,然后连贯叙述成一个整体。他把各个事件的叙述合在一起成书,因为书的内容来自于《资治通鉴》,便取名为《通鉴纪事本末》。这部作品共42卷,记录了239件事,时间可上溯至三家分晋,下至后周世宗时期。

后来这本书被一个当官的发现了,呈给当时的皇帝宋孝宗。皇帝大加赞赏,发文件让大家熟读,而且感叹地说:“治国之道,都在这本书里了。”

发展

其后,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如:[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这是朝代的纪事本末。

另外,清代每一重大军事、外交行动结束,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间顺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四库全书》也将其列入“纪事本末体”内,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总计29种方略,可分为3类:一类为平定叛乱,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

相关书目

注1:仅列太古至清亡纪事本末体史书十五部,互为参详,未列“纪略”“方略”类及其它纪事本末体史书。

注2:《明史纪事本末》有《补遗》、《补编》,中华书局版有收录。

注3:因史书体裁为纪事本末体,故起止以事件为标志,表中起止事件均为原书篇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