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纪念塔

更新时间:2023-07-28 08:20

在贵州省贵阳市上世纪40年代大南门外新华路与青云路交叉处树有一碑,碑呈正方形,顶方塔形,连座高约10米,正面刻“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大字楷书。其它三面刻102师阵亡将士姓名、年龄、籍贯、职务、军衔等。座下围以石台,石栏回护,有石级上下。102师由遵义人柏辉章任师长,全师均为贵州人。因保卫苏州河上游吴淞地区安全有功获得“奋勇克敌,显树战功”的嘉奖。以后,102师参加了万家岭大捷、长沙会战,几经浴血奋战,老兵伤亡殆尽,军官幸存者寥寥可数。为纪念他们,“国民革命军第102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黔军将士故乡、贵州省会贵阳市大南门外建成。贵阳解放后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被拆除,但纪念塔这个地名却保留下来。

塔的由来

纪念塔是为纪念贵州人民英雄儿女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保卫祖国作出重大贡献而建立的塔而得名。塔原位于中正路(今新华路)、环城南路、市南路及青云南路的交叉路口(已拆除)。

塔的历史

国民革命军第102师主要是贵州籍将士组成,师长柏辉章是贵州遵义人。1937年8月下旬,102师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苏州河、大场、罗店等战役;同年11月,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5月,参加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在距徐州以西84公里的砀山,与日寇激战五、六天,歼敌1000余人,敌16师团大佐李德被击毙;我102师伤亡重大,304团团长陈蕴瑜(贵州平坝人)壮烈牺牲。同年7月参加武汉保卫战,配合友军作战,歼敌4000余人,取得“万家岭”大捷;8月参加长沙第一次会战,奉命追击从长沙前线后撤的日军,毙敌甚众;1940年9月,日军12万人第二次进攻长沙,102师担任新墙河的防守任务,日军派飞机轮番轰炸,并发射毒气弹,我军坚守阵地,与敌激战21昼夜,伤亡极大。经休整补充后,又投入第三、四次长沙会战,直至抗战胜利。102师组建时有9700多人,经过上海、无锡和南京抗战,损失约6000人,剩下到3000余人,后增补7000人,其后经过徐州、武汉、南昌和长沙等战役,全师仅存官兵不到千人,累计牺牲约12000人。

1940年9月,长沙第二次会战后,撤到湘阴(洞庭湖南岸)休整补充。为了纪念历次作战牺牲官兵,柏辉章在师部驻地关王桥举行了隆重追悼大会,以告慰烈士们的英灵,缅怀亲人们的业绩。贵阳各界人士和部分烈士家属应邀到会。为了永远不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屠杀我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世代牢记贵州儿女流血牺牲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与会者纷纷要求在家乡建立一座纪念塔,以资纪念。这一要求经102师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由102师派员配合地方政府筹备,决定在黔军将士的家乡贵州省贵阳市大南门外十字路口建立一座纪念塔。

塔的追访

从2002年8月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止,通过走访了原住“纪念塔”附近的老住户和其它知情人20多名,到省、市档案馆查阅有关资料,到市、区政协和市党史研究室调查,5次到省图书馆查阅资料,20多次到阳明路及河滨公园路边夜市旧书摊寻觅有关资料。最后,终于找到昔日承修“纪念塔”的石工高树云(已故)的儿子高祥(系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退休干部)。他对我们说:“你们找我找对了。纪念塔是我父亲带着他的几个徒弟修建的。这些徒弟中,唯一健在的一个叫郑国清,87岁了,住贵阳矿山机器厂的中曹司尖山村宿舍,看他记不记得清楚。我家住在纪念塔旁边的石岭街,我小的时候,天天晚上都到纪念塔去蒙猫猫(捉迷藏游戏)玩耍。塔是三角梭标形,有好高记不清楚了。”事后,我们找到郑国清,他回忆说:“民国年间,我和我师傅高树云等参加修建纪念塔。塔是三面的,上小下大成三棱形。塔身三面分别刻的都是柏辉章师长题写的‘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几个大字。”第5次到省图书馆终于查到:民国30年(1941年)5月27日,贵州日报第3版载文,标题:《阵亡将士——纪念塔落成》,全文如下“[中央社]陆军第某某师(注:102师)在本市中正门(今大南门)外十字路口建筑之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现已全部完成,高3丈余(约10米),周围刊刻各阵亡官兵姓名,及高级长官(注:柏辉章)题字,壮丽雄伟、令人凭吊而肃然致敬,按此纪念塔诸烈士咸为黔中英勇牺牲健儿云。”

纪念塔于民国29年(1940年)底动工,次年5月落成。塔高10.2米,三角棱形,上尖下大,用巨型白绵石砌成塔形,象征着一把锐利的刺刀直刺敌寇胸膛。塔身三面分别刻有碑名“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贴以金箔的楷字,下款“师长柏辉章题”。塔基为正方形,四周有白浅雕花饰围绕,三级阶梯是青石砌成。塔座底部呈台状,台上有石柱、石栏杆围绕,三方有进出口,各边宽1米多,高80厘米,嵌刻铭文,记叙了建塔原委,并刻有304团团长陈蕴瑜在砀山壮烈殉国的事迹,几次主要作战经过和各级阵亡将士名单。

1986年至1994年间,陈蕴瑜、柏宪章(遵义人、102师兵站站长)等一些将士,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复追认为革命烈士,并颁发国家民政部《革命烈士证明书》。

塔的变化

解放后,1952年由于道路改造将纪念塔拆除,但“纪念塔”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纪念塔是一宽敞的广场,广场中心辟有圆形花圃,绿篱常青,奇花争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