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3 15:40
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纳兰性德生于京师,原名纳兰成德。几岁时即习骑射,年纪稍长即工文辞。
康熙十年(1671年),纳兰成德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康熙十一年(1672年),纳兰成德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纳兰成德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因病错过殿试。同年,开始撰写《渌水亭杂识》,并结识了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同年,蔡启僔回乡,纳兰作《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相送。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成德与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纳兰成德为避讳改名为纳兰性德。
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成德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同年,随康熙帝出巡昌平。期间作有《虞美人·峰高独石当头起》《好事近·马首望青山》等词。同年,结识顾贞观,两人合编《今词初集》。纳兰性德还作有《金缕曲·赠梁汾》《金缕曲·再赠梁汾》词。此外,还有自寿词《瑞鹤仙》。
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1677年6月29日),妻子卢氏难产去世,纳兰性德作有《青衫湿·悼亡》《沁园春》等悼亡之作。同年,还作有《浣溪沙·藕荡桥边理钓筒》《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菰友》《清平乐·角声哀咽》《水龙吟·题文姬图》《虞美人·凭君料理花间课》等词。
康熙十七年(1678年)闰三月,顾贞观、吴绮辑《饮水词》成。同年,纳兰性德作有《菩萨蛮·宿滦河》、题陈维耘填词图《菩萨蛮》等作。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随康熙帝至保定县行围,《浣溪沙·大觉寺》词或作于此时。十二月,与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张纯修等聚于其住所渌水亭(今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观莲。同年,姜宸英南归丁母忧,纳兰性德作有《金缕曲·西溟言别,赋此赠之》《潇湘雨·送西溟归慈溪》词。送张纯修有《菊花新·送张见阳令江华》词。
康熙十九年(1680年),纳兰性德作有《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词。
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兆骞自宁古塔归来,纳兰性德有《点绎唇·寄南海梁药亭》词。同年,顾贞观南归丁母忧,纳兰性德作有《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等词。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康熙帝东巡,驻跸山海关。三月,谒福陵、昭陵,驻跸盛京。四月,回銮。五月,还京。纳兰性德作为护卫,一路侍从。期间作的词约有:《长相思·山一程》《浣溪沙·姜女祠》《浪淘沙·望海》《清平乐·发汉儿村题壁》《百字令·宿汉儿村》《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八月,与副都统郎谈出使觇梭龙,期间作有《采桑子·塞上咏雪花》《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菩萨蛮·寄梁汾苕中》等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纳兰性德扈驾康熙帝至五台山。十月,至长城岭。十一月,祭告孝陵,巡幸边界。十二月,还京。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帝至古北口外避暑,七月底归。八月至十一月,扈从南巡,至金陵、扬州、苏州等地。在金陵时,纳兰性德会见了曹寅,并作有《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同年,还作有《雨中花·送徐艺初归昆山》《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浣溪沙·红桥怀古》《梦江南》十一阕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纳兰性德升任一等侍卫,并随康熙帝巡幸畿甸。四月,严绳孙辞职南归,纳兰性德作《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词相送。五月三十日(7月1日),纳兰性德因寒疾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葬纳兰性德于京西皂荚屯。
诗
纳兰性德的诗现存共362首,众体皆备,其中既有古体诗,五言 、七言兼具;又有近体诗、绝句、律诗具全。 可以说其诗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情感丰富,全面展现了纳兰性德的理想抱负 、隐逸之思、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是诗人一生心路历程的记录。徐乾学在《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中曾评价纳兰性德“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风格”。
纳兰性德不单单有自己的诗创作,更有自己的诗论《原诗》,而且在他的《渌水亭杂识》当中更是有很多他关于诗创作的见解。可以说,纳兰性德的诗创作,并不只是随便创作,而是有自己的理论支撑的。
一、本于经义
纳兰性德认为诗的创作需要本于经义。在《原诗》中,纳兰性德指出作诗为“风雅之道”。他所认为的“风雅之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诗经》比兴寄托的创作手法;二是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发乎性情
纳兰性德认为各类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应当发乎于情,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纳兰性德“发于性情”的思想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对“情”的辐射范围也有所扩大,不单单只拘囿在诗这单一文体上,对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有所涉略。在纳兰性德的诗论里,才学、音律和字句统统要让位于性情。
纳兰性德认为才学、声律、字句等对文学的创造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是处于第一梯队的力量。只有它们为性情所调度的时候,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文章。否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只是徒有虚表,妨碍了情感的自然流露 ,造成与“性情隔绝”的结果,这也是纳兰性德反对步韵诗的根本原因。
三、锐意创新
纳兰性德认为作诗应当师古不泥,锐意创新。自明代以来,面对文坛江河日下的局面,文人们也在不断地寻求文学的新出路,力图借助复古的手段达到“通变”的效果。但都没有把握好“复古”的尺度,都将复古革新的道路愈走愈窄,又重新步入举步维艰的局面之中。纳兰性德则理性地把握住了“复古”与“革新”之间的尺度,正确地处理了复古与通变的关系。
纳兰性德认为学古是为了“成人”,而不是为了依赖,如果一昧的“强效复古”,就像永远无法断奶的孩子,创作出来的文章只能是“伪体”。而想要“成人”,就必须在自己的诗歌中表现出“自有之面目”,就必须得做到两步走:第一步要学古。纳兰性德认为学古应当博采众长,克服狭隘的门户之见。第二步要自立。所谓“自立”,即在作品中要有自己的生活体悟、情感态度。同时,纳兰性德也认为创新是要有度的,过度的“创新”只能是“新奇之论”。哪怕是欧阳修这样的大家,纳兰性德也是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秉持着自己创新要适度的原则。
词
纳兰性德的词直抒性灵,如天籁自鸣,向以真切自然的风格和悲凄哀惋的情调为世人所称道:
纳兰词抒情真率,浑然天成,他的词都是有感而发,没有丝毫的无病呻吟,任由真纯充沛的感情在笔端自然流露,不沾不滞,不事凋琢。根乎情性,发乎胸臆。最能体现“情真”这一特色的无疑是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性德对其妻一往情深,始终不渝,一首《蝶恋花》令人动容: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性德是极重情义之人,妻子卢氏知书达礼,伉俪情深,感情甚笃,未料相伴三年即撒手而去,纳兰性德陷入了痛苦的相思之中。词中分别描写了天上、人间、阴间三界,上阕因月起兴,说假若亡妻真如天上那轮满月那样始终用皎洁的光辉陪伴自己,那么自己便不怕月中的寒冷为她夜夜送去温暖,真是深情人的深情语,足见心念亡妻,片刻难忘。下阕借帘间燕子、花丛双蝶来寄托哀思,看到那似曾相识的燕子依然轻轻地踏在帘钩上呢喃絮语时,词人意识到了与妻子尘缘已绝,妻子已化为秋坟之鬼,再无相聚的可能,满腔愁情无法消解,只愿死后能同亡妻一起化作双飞双宿的蝴蝶,伤心人的伤心语,“思幽近鬼”,凄惋缠绵,令人不忍卒读。
纳兰性德的真纯不仅显露于对亡妻的哀悼,还体现于对友人的情谊之中。在众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中,纳兰性德与顾贞观情投意合,肝胆相照的知己之情尤著称于世。《金缕曲·赠梁汾》便是最好的写照: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性德初识顾贞观,两人便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遂为莫逆之交。词中所写,正是纳兰性德乍逢知己,感慨万端,不可为外人道的肺腑之言。既对梁汾的不遇深表同情,同时也向友人尽敞心扉。他起首即自称“狂生”,坦露心灵深处的曲折,说自己生本多情,虽然长在豪门望族之家,但生当此世,却仰慕赵国平原君的人品,向往交结贤人才俊,但如此之性格又有谁能理解没想到你我却能知心,彼此青眼相对,互相器重。表示今后不管有多少艰难波折,都心曲不改,即使横遭千劫,情谊依然长存,即使来世,还有交契的因缘。通篇全以情语入词,赤诚相见,因而此篇一出,“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者”,披肝沥胆的真情之作,感人至深。
纳兰性德真纯的情感于悼亡词、友情词之外,还弥漫于塞上诸篇。终其一生的侍卫生涯,御驾巡游的天涯行役,给他带来的非但不是荣耀乐趣,只是才华不得施展的厌倦与苦痛。如为人所熟悉的《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出山海关,到辽东一带巡视。开头所写壮阔景象,可谓千古壮观。塞外阔大景象壮丽风光引发词人心中雄浑之感,但远行在外孤寂无聊,不免把盏浇愁,想要一醉方休做个“归梦”。未料梦里的家却被白狼河所隔,最后就连这聊胜于无的归梦也被河声搅碎。欲再睡去,但怅然若失,况梦中无凭,再睡不也是徒然吗?但不睡又如何,“解道醒来无味”,这种塞上雄阔浑大之情境和人生无趣的真切感受,真挚动人,引发共鸣。
纳兰性德词,情调悲凄哀惋,在意象的选取上,偏向于凄清伤感,在意境的构筑上,执迷于哀惋凄枪,形成鲜明的特性。对于纳兰性德词中悲凄哀惋的情调,前人也多有论述。陈维崧认为“哀感顽艳”,谭献认为“幽艳哀断”,纳兰挚友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可见纳兰词情调之凄切哀苦,愁怨沉痛。据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九十次,“泪”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也被用了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也触目皆是。实际上,不论是有无出现“愁”“泪”“恨”等字句,纳兰词作中都充塞着悲凄苦涩的情调,难以排遣的悲郁怆恻使词人抑郁寡欢,愁肠百结,徒唤奈何。
影响
因生平境遇所囿,纳兰词之内容较为狭窄,但他给词这种越来越失去自然本色的文体带来了新的生气。词坛在经过元明两代的凋敝后,日见庸弱,纳兰性德独擎“真切”之大旗,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已的真性情,一扫积弊,对于词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尤其是他的小令,是继李煜、晏几道以来最为重要的名家,他的悼亡之作对于清词题材的开拓也是一大贡献。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也不禁感叹“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凋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对纳兰性德于清初词坛的开启之功称誉不己。
顺治十五年(1658年),吴兆骞全家被流放至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在其流放期间,他的好友从没停止过为营救他四处奔走,但是总不见成效,直到顾贞观结识纳兰性德后,立即向纳兰性德提出营救吴兆骞的问题。纳兰性德向父亲明珠说明了事情原委,求他助吴兆骞一臂之力。由于明珠出面营救吴兆骞,吴兆骞在江南文社中的朋友们也纷纷响应。徐乾学、宋德宜等人率先集资纳款,为赎回吴兆骞尽自己的一分力。吴兆骞则利用康熙帝派遣侍臣祭祀长白山的机会,作了篇《长白山赋》,托他献给康熙帝,争取早日回归。康熙帝读过《长白山赋》后为之动容,也知道了吴兆骞确实是被冤枉的。在他们的努力下,当“三藩之乱”宣告平息后,康熙帝从吴三桂发动的战乱和平息战乱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要想巩固年轻的清朝王朝,必须争取士人,特别是江南士人的支持,于是逐步放松了四大臣辅政时期压制江南汉族士人的政策,满汉民族矛盾逐渐趋于缓和,吴兆骞终于回到了北京。
纳兰性德不但擅长书法,而且名重于当时。他初学褚遂良,后参悟《庄子》,间出入于《黄庭内景经》,妙得拨橙法,用笔遒劲灵动,秀丽洒脱,不随流俗,别出锋颖,有一种率真自然之旨趣,颇得人们赞赏。
纳兰性德对书法理论也有其独到见解,所撰《原书》对书学议论颇为精辟,可见其学养之深厚,眼界之高远。如所云“熟读蒙庄即可悟作书之理”,把书法与庄子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即主张书外学书,体于自然。这是颇有见地的。其他散见于其文辞、书犊中的书评,也都卓有见识。如“书有天分而非尽关仿效,书有兴会而不必出乎矜持”,强调书法要任情随兴,自然真切,不要死临死摹、矫揉造作。这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是难能可贵的。王国维评纳兰性德词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其书法与词作旨趣是一致的,正所谓书如其人,词如其人,也即扬雄所说“书,心画也”。
纳兰性德虽为词人身份,但在书画鉴藏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鉴赏功力,对于书画鉴定有自己的见解。他在书法与绘画的学习品鉴过程中,注重史料、注重实践,以词拓画,对当世及后世的书画鉴藏鉴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注重史料
纳兰性德强调书法的学习和鉴赏都要注重历史,要知其来历。他在《题米元章<方圆庵碑>》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山谷云:‘老杜之诗,昌黎之文,无一字无来历处。’书犹是矣。见近时学苏诗米字者,不知其来历而径学苏、米,且并不见苏、米而学。夫学苏、米者之点画与唇吻,每况愈下,久而弥失其真。……”
他认为凡字必有来历,学习书法的人,要知道字的来源与演变。追根溯源,仔细观辨精微之处,才能得其神。不知来历而学苏诗米字,虽点画吻合,却难得古人真髓。
对于绘画的鉴定鉴赏,他也十分注重史实。在他的《通志堂集》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董其昌《秋林书屋图》的鉴定:
“世之目文敏者动于巨然、北苑内求之,非是辄云伪。此如画竹林诸贤,必写其沉湎潦倒、科头担胸之状,而不知山公启事,叔夜挥弦,彼自有正笏端绅,目送飞鸿时也。此卷红树绿莎,朱阑石砌,颇极雅丽,是文敏少年得意之笔,以为赝者乃见橐驼谓马肿背也。识者辨之。”
在这段论述中,纳兰性德结合各个时期董其昌的风格变化,鉴定这是董其昌的少年时期之作。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对作品进行判定时,将史论研究与个人目鉴相结合,这是鉴藏家惯用的鉴藏方法。纳兰性德没有被周围其他人的观点所左右,而是以史实为依据,精准判断。
二.注重实践
纳兰性德认为学习书法要注重实践,但是不要只顾刻意模仿。写到兴致盎然之时,要敢于写出抒发情致的笔画。 《书原》记载了他的看法:
“予笃好书,每谓书有天分,而非尽关乎仿效;书有兴会,而不必出乎矜持。……予尝谓熟读蒙庄即可悟作书之理。悠悠千古,解吾语者谁也?予恐书家之涉仿效矜持者有鹦哥娇、秦吉了之诮,故作书原。”
纳兰性德学书,于前人之法“心摹手追”又别出心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观其墨迹,秀姿飘逸,端劲工整,使人心怡。
纳兰性德于绘画亦有尝试。他赠予过朋友自己的题照诗,怀念亡妻卢氏时为其题照,可见他对绘画是有过实践的。后期他聘请了王翚作为他的家庭教师,说明他希望自己在绘画方面有所长进,有所成就。这对他的文学创作和书画鉴赏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
三.个人特色
在可考的二十三幅作品中,其中有三幅是赵孟頫的作品,两幅来自倪瓒。纳兰性德对元人趣味的书画是情有独钟的,他有一首怀古诗歌咏赵孟頫。诗云:
“吾怜赵松雪,身是帝王裔。神采照殿廷,至尊叹映丽。少年疏远臣,侃侃持正议。才高兴转逸,敏妙擅一切。旁通佛老言,穷探音律细。鉴古定谁作,真伪不容谛。亦有同心人,闺中金兰契。书画掩文章,文章掩经济。得此良已足,风流渺谁继?”
诗文描述了赵孟頫挺拔的仪态,机敏的洞察力。从绘画、书法、佛学、音律、鉴定、文采、韬略等多个方面赞颂了赵孟頫,足见对其的钦佩。在2007年春季举办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了一件纳兰性德的绘画作品。这是一幅扇面,内有纳兰隶书题识:“甲寅新秋仿云林溪亭秋色小景”,铃“成德”印。作品为他二十岁时的习作,颇有元人倪瓒的意趣。纳兰性德对二者的喜欢,不仅因为对其才华的欣赏。更重要的是,他们作品中所状写的萧疏景色,与纳兰性德用诗词表达的婉约意境是相似的。
由纳兰性德收藏的作品和他题画诗的数量,可知他寓目过很多书画作品。其中,以诗词开拓画境是他的个人鉴赏特色。词画相映,既增加了诗的意蕴,又丰富了画的内涵,得到时人的赞美。值得注意的是,纳兰性德还将其对于绘画的审美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无论是边塞之景还是水乡风光,都注重诗词中画意的描绘。他通过书画鉴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又将这样的审美情趣融入到诗词之中。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拓展,不断提高。
四.藏书印
对待书画珍品,纳兰性德只在画上散置印记,而不题跋。从其藏品的钤印上可知,纳兰性德约有十九方印:
1.字号印:“楞”“伽”“成德”(细框)、“成德”(粗框)、“楞伽”“楞伽山人”“楞伽真赏”“成子容若”“容若书画”“成德容若”“容若鉴藏”。
2.堂号印:“花间草堂”“通志堂藏”“容若香红草堂书画记”。
3.鉴赏印:“神品”“香界”“真赏”“自伤多情”。
4.藏书印:“谦牧堂藏书记”(白文长方印)和“谦牧堂书画记”(朱文长方印)。此两印最早为明珠使用,后成为纳兰家族三代人通用的藏书印。只要是纳兰家族的藏书,只用这二方印鉴,不用其他个人名号属性的印。后来纳兰揆叙的儿子永寿以“谦牧堂”的名义刻书,编有《谦牧堂藏书目》。
明末清初词人陈维崧: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榆园本《纳兰词评》)
明末清初书法家姜宸英:喜为长短句特甚。尝 言:“诗家自汉魏以来,作者代起,姓氏多澌灭。填词滥觞于唐人,极盛于宋,其名家者不能以十数,吾为之易工,工而传之易久。而自南渡以后弗论也。”其于词,小令取唐五代,宗晏氏父子;长调则推周、秦及稼轩诸家。以为其章法转换、顿挫离合之妙,正与文家散行体何异,而世故薄之,何耶?故即第左葺茅为庐,常居之,自题曰“花间草堂”。 视其凝思惨淡,终合天巧,真若有自得之趣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
清代学者徐乾学:君……精工乐府,时谓远轶秦柳,所刻《饮水》《侧帽》词传写遍于村校邮壁,海内文士竞所摹仿。然君不以为意。(《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文》)
清代词人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通志堂词序》)
清末民初政治家赵尔巽:①性德事亲孝,侍疾衣不解带,颜色黧黑,疾愈乃复。数岁即习骑射,稍长工文翰。②性德善诗,尤长倚声。遍涉南唐、北宋诸家,穷极要眇。所著饮水、侧帽二集、清新秀隽,自然超逸。③好宾礼士大夫,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清史稿》)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①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余所赏者,惟《临江仙》(寒柳)第一阕,及《天仙子》(渌水亭秋夜)《酒泉子》(谢却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又菩萨蛮云:“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亦凄忱,亦闲丽,颇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又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白雨斋词话》)②容若《饮水词》,才力不足,合者得五代人凄惋之意。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容若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晚清词人周之琦:与友人论词,或言: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李煜字)后身也。余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然填词家自南宋以来,专工慢词,不复措意令曲。其作令曲,仍与慢词音节无异,盖《花间》遗响久成《广陵散》矣。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南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饮水词识》)
清代诗人赵函:纳兰成容若以承平贵胄,与国初诸老角逐词场,所传……词则卓然冠乎诸公之上,非其学胜也,其天趣胜也。(《纳兰词序》)
清代词学家谢章铤:①纳兰容若成德深于情者也。固不必刻划《花间》,俎豆《兰畹》,而一声《河满》,辄令人怅惘欲涕。(《赌棋山庄词话》卷七)②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姹、迦陵、容若乎。竹姹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
晚清词论家李佳:八旗词家,向推纳兰容若《饮水》《侧帽》二词,清微淡远。(《左庵词话》卷上)
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①容若词天赋灵秀,神仙中之子晋。②容若词长调不如中令,中令不如小令。(《纳兰词跋》)
晚清词人王鹏运:少游“晓风”之词,小山“苹云”之唱,我朝唯纳兰公子,深入北宋堂奥。(《寄番禹冯恩江永年手札》)
清末民国词人况周颐: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手。……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蕙风词话》)
清末民国思想家梁启超: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渌水亭杂识跋》)
清代学者谭献:以成容若之贵,项莲生之富,而填词皆幽艳哀断,异曲同工,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复堂词话》)
清末民国学者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
清代诗人严绳孙、秦松龄:①玉溪纬词《金荃》丽句,寄托所之,前贤却步。②兄善倚声,世称绝唱,周、柳香柔,辛、苏激亢。每言诗词,同古所尚。古诗长短,即词之创。南唐北宋,波澜特壮。亦犹诗律,至唐而畅。屈为诗余,斯论未当。(《祭纳兰容若文》)
清代诗人严绳孙:①比喜小词,每好为之,当其合作,宋诸名家不能过也。(《进士纳兰君哀词》)②至于乐府小词,以为近骚人之遗。尤尝好为之,故当其合作,飘忽要眇,虽列之《花间》《草堂》,左清真而右屯田,亦足以自名其家矣。(《成容若遗稿序》)
清代文学家谭莹:家世文章第一流,如猿啼夕雁吟秋。纵王内史生平似,何必言愁也欲愁。(《论词绝句》)
清代学者盛昱:工书,妙得拨镫法,临攀飞动。晚乃笃志于经史。(《八旗文经》)
晚清词人杜文澜:国朝词人最工律法者,群推纳兰容若、顾梁汾、周稚圭三家。(《憩园词话》卷二)
中国近现代词学家夏承焘: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就的文人。
纳兰性德的始祖是蒙古人,原姓土默特,是“金三十一姓”之一。后来土默特氏灭纳兰部,占纳兰部的领地,遂以纳兰为姓。不久,举族迁往叶赫河岸(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乡),号叶赫国。到纳兰性德高祖金台什时,叶赫国被努尔哈赤所灭,金台什的妹妹被努尔哈赤纳为妃,生皇太极。
(以上参考资料)
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另外还刻有《通志堂经解》1860卷,辑有《全唐诗选》。
纳兰性德书法保存下来的甚少,行世作品有行书《纳兰性德手书词稿真迹》,颇能体现其书法风格。另外,1989年《中国书画报》曾披露冯厚生珍藏一幅纳兰性德隶书对联:“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乔木长风烟”,署名“成德”。这两幅书法从署名看,均为康熙十四年(1675年)立太子前所书。对联为纸地,字体严整,笔势洒脱,端庄流利,刚劲婀娜,富有书卷气。作品之真赝难以定论,但纳兰墨迹世所罕见,还是有一定鉴赏价值的。
在红学史上,清乾隆、嘉庆之后的索隐派红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即认为《红楼梦》所写的“本事”是纳兰明珠的家事。据赵烈文《能静居笔记》载,“明珠家事说”的提出者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谒宋于庭丈(翔凤)于葑溪精舍,于翁言:“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按赵烈文的说法是从宋翔凤那里听来的,宋翔凤所言的真实可靠性,殊难判断,更无从考证,这一记载难以令人相信。然而,这一说法的记载却屡见不鲜,如英浩《长白艺文志》、叶德辉《书林清话》、张维屏《松轩随笔》、孙桐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眉批、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张祥河《关陇舆中偶忆编》、陈康祺《燕下乡脞录》、杨恩寿《坦园诗录》、俞樾《小浮梅闲话》、许叶芬《红楼梦辨》、钱静方《红楼梦考》、舒敦《批本随园诗话》、李宝嘉《南亭笔记》、姚鹏图等《饮水诗词集跋》、徐珂《清稗类钞》等都有记载。
为什么明珠家事说能够流传如此之广呢?原因大概主要有三点:第一,人们误认为它是乾隆皇帝的金口玉言,具有“钦定”的性质。第二,明珠家极盛而衰,这与《红楼梦》里贾家的兴衰遭遇有相似之处。另外,明珠被革职抄家,康熙念其昔日功劳,不久又授他为内大臣,并从征噶尔丹,这一景况与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所写贾家家业再振、兰桂齐芳的结局也有相似之处。第三,纳兰性德才华出众,风流倜傥,这与贾宝玉的才情也相近似,尤其是误认为他十五岁中举,宝玉也是十五岁中举,二人完全一样。索隐派持论的根据正是基于以上诸点。如张维屏就认为《红楼梦》是写纳兰性德“髫龄时事”。俞樾认为“恭读乾隆五十一年二月二十日上谕,成德于康熙十一年壬子科中式举人,十二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年甫十六岁,然则其中举人止十五岁,与书中所述颇合也”。钱静方还认为宝玉哀悼黛玉,纳兰性德也曾痛悼其妻,“是黛玉虽影他人,亦实影侍御之德配也”,并引三首悼亡词以证其说。更有人说黛玉就是纳兰性德眷爱过的一位女子。
在纳兰性德就是宝玉、明珠就是贾政这个大前提下,主张《红楼梦》写明珠家事的人就自然而然地要寻找到金陵十二钗所影射的对象,一一坐实《红楼梦》中所写的重要人物,所以“金陵十二,皆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也”的结论就得出来了。
不过,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王人恩认为,明珠家事说的论者所持的论据乍看似有根有据,细思则破绽百出,甚至自相矛盾。第一,明珠家由盛到衰的遭遇虽然与《红楼梦》里贾家的遭际不无相似之处,但是,清初至康熙朝之间盛极而衰、又与贾家的遭际相似者岂止明珠一家?“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是官场内部荣枯变化的必然过程,更何况明珠家事说“按之事迹,皆不相合”。第二,具体而论,纳兰性德与贾宝玉虽然才情近似,但清初至康熙朝之间与宝玉才情近似者岂止纳兰性德一人?论者所谓“其诗善言情,又好言愁” 的根据固然是纳兰性德诗词、尤其是词作的特点,但是清初至康熙朝之间具备这一特点的人却很多,如浙西派词祖朱彝尊的情词就为世称颂,既言情又言愁。又如与纳兰性德齐名的顾贞观,其为吴兆骞作《金缕曲》二首,脍炙人口,其《弹指词》以情取胜,宛转幽怨,声价与陈维崧、朱彝尊相等。更何况言情言愁是诗词的根本职能和特点,不言情不言愁,怎能算是诗词呢?论者所举纳兰性德与贾宝玉都是十五岁中举一事也值得商榷,据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性德墓志铭》载,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卒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年三十有一”,“年十七,补诸生,贡入太学,……明年,举顺天乡试,……明年,会试中式,……丙辰岁,应殿试,名在二甲,赐进士出身”。可知纳兰性德中举的年龄与宝玉十五岁中举全不相等,更何况宝玉十五岁中举又是续书所写,就更不足为据了。第三,金陵十二钗,“皆影纳兰侍御所奉为上客者”之说,只要略作勘查,就会发现其牛头不对马嘴。例如黛玉,钱静方认为是纳兰性德的“德配”,《饮水词》中的几首悼亡词即为黛玉而写,对此,胡适给予了有力的批驳:“钱先生说的纳兰成德的夫人即是黛玉,似乎更不能成立。成德原配卢氏,为两广总督兴祖之女,续配官氏,生二女一子。卢氏早死,故《饮水词》中有几首悼亡的词。钱先生引他的悼亡词来附会黛玉,其实这种悼亡的诗词,在中国旧文学里,何止几千首?况且大都是千篇一律的东西。若几首悼亡词可以附会黛玉,林黛玉真要成了‘人尽可夫’了。”这一有力有据的反驳,钱静方的确是无言以对了。至于论者所谓黛玉是纳兰性德早年所恋之女,冒充喇嘛入宫一说,更是于史无征,简直就是“小说家言”。
纳兰性德家府地的中心区域在北京西北皂甲屯一带,即今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在这里建有占地广阔的明府花园。花园东北向的永泰庄有明珠家庙、东岳庙和水母宫、天齐庙等。花园外北地有明珠的家族墓地。始建于顺治十七年,占地50亩,坐北朝南,东西三里,南北一里,呈长方形,中部为多进四合院和跨院,有主人的客厅、卧室和家族成员的住房。西部为花园,东部为车马库、马圈和田庄处。纳兰性德少小便读书学习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至今只留下北部等三合土园墙部分。西部有“大清辛丑”记年井碑的四眼古井一口。还有大影壁、西花园、东门口、西门口、荷塘、马圈、戏楼、更道等地名流传至今。西花园处的水沼仍然可见痕迹。旧砖、石雕等还可在村中随处见到。
纳兰家族墓地坐落于今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西。墓地分为南寿地、北寿地。纳兰性德墓位于南寿地,宝顶高2.5米,建在条石月台之上,宝顶为三合土夯筑而成,有两道铁箍,底部为汉白玉须弥座,上雕有二龙戏珠图案。据后来盗墓者交待,曾有金印一方、金镇尺四个、玉石白菜、镶嵌珍珠的宝剑鞘等。就1972年纳兰性德墓被村民掘开时的情形看,地宫为砖石拱券结构。地基为青条石,墓墙壁由印有“玉河窑”字样的青砖砌就,白灰粘合,磨砖对缝工程质量上乘。地宫约16平方米,内有汉白玉和砖砌就的棺床,有两扇汉白玉石门,顶门的“自来石”高1.2米。棺材用楠木制作,饰赭红色漆。地宫西北角有盗洞。棺具、尸骨均被取出。该墓中一个头骨的下颌骨上,有人数过有36颗牙齿。纳兰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后多次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冬,被彻底拆毁。南寿地最后清理出残存的小件文物有:粉彩春瓶1个,高30厘米。瓶中有珠子、玛瑙十余个和金、银锞子各一个。墓志7块。北寿地出土嵌金黑白玉龙头手镯一件,小金如意一件。两块寿地最后清理出的小件文物和明珠墓志、纳兰性德、卢氏墓志以及揆叙、永寿等墓志为北京市文物局收管。纳兰性德墓志铭藏首都博物馆,卢氏墓志铭藏北京石刻艺术馆,纳兰性德墓志盖藏纳兰性德史迹博物馆。其他如尼雅韩等墓志等,包括碑刻,均在动乱年代被人拉走,毁坏,散失贻尽。现在南寿地为公共汽车终点站,空场、贷滩、杂房一片。北寿地为上庄乡卫生院。地表相关地貌、遗物已踪迹全无。
1985年7月,在承德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上,满族社会活动家于岱岩首次发出了建立纳兰性德纪念馆的呼吁。1996年5月,海内外纳兰研究学者数十人来北京京郊皂甲屯考察纳兰性德在这一地区的古迹遗址,凭吊纳兰性德。1996年,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会长关阔等三十六名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修复纳兰家庙,建立纳兰性德纪念馆”的提案。1998年5月24日,上庄乡人民政府作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建立纳兰性德纪念馆”的决定,并向北京市文物局提出申请建立纪念馆的请示报告。北京市文物局立即委托由国家文物局张德勤、故宫博物院吕济民、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组成的专家组,到上庄查对纳兰性德在上庄地区的遗迹和资料,给予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1998年12月4日,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批准上庄乡人民政府的建馆申请,并写馆名为“北京上庄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同年,海淀区人民政府拨款2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馆资金。陈列馆在翠湖水乡旅游渡假区内破土动工,1999年7月竣工。8月22日,举行开馆典礼。纳兰馆于当日正式对社会开放。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纪念馆按其笔下的“郊园”设计,由主展厅、录像厅和画厅组成,通过大量历史文物表现其一生,后其墓地出土的墓志铭、朝珠、封诰、康熙铜钱等也在此馆展出。
1985年7月,河北省承德市召开了首届全国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建国以后第一个“纳兰性德研究会”。
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
2006年6月23日至25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与承德民族师专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纳兰性德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承德市召开。来自辽宁、浙江、广西、湖南、天津、北京等14个省市区的8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对纳兰性德的词作、家庭、身世、与汉文化渊源进行了深入研讨。
2012年12月,由北京市海淀区文联、北京诗词学会、中关村杂志社、香山诗社和北京上庄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内外的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上庄镇政府做了关于纳兰性德故居文化建设设想报告。
2014年8月28日,由中华诗词学会、四平市委市政府、铁东区政府、四平市诗词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纳兰性德诗词研讨会在四平市叶赫那拉镇举行。12月27日,由河北省承德市委宣传部、承德市文广新局主办,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承德市步云楼画院承办的“纪念纳兰性德诞辰360周年暨纳兰诗词书画名家邀请展”在承德热河文庙拉开帷幕。
2015年1月17日,在人民大学如论讲堂举办了“纪念纳兰性德诞辰360周年——若只如初见刘子菲原创作品音乐会”暨“最美纳兰词”明信片邮票首发式。3月起,纳兰研究中心每月举办一期文化主题沙龙暨文化路演,每期甄选一个与纳兰文化相关的主题,通过公益众筹的方式,组织兰迷开展活动,进一步扩充了喜爱纳兰的队伍。9月12日,北京市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举办成立大会。同时,首届“心中的纳兰”全球书画作品征集活动启动仪式暨纳兰文化主题研讨会也于当日举行。
2018年6月9日,北京市海淀区与山东省淄博市联合推出的“当纳兰性德遇见蒲松龄”主题文化周在北京市海淀区纳兰研究中心举办了开幕式,同时推出的还有“蒲兰文化”联展。
2020年10月18日至11月12日,北京市海淀区举办“纪念纳兰性德诞辰365周年”纳兰文化艺术节。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列传二百七十一》
1987年,中国台湾女作家朴月创作了传记小说《西风独自凉》,该书讲述了纳兰容若一生的坎坷情史,写了他与表妹佩蓉、妻子婉君之间的凄美爱情悲剧。2007年1月30日,该书在中国大陆出版。
2004年5月,张立和著长篇历史小说《渌水亭畔金缕曲》出版,该书以纳兰性德的一生为素材,讲述了其身世、求学、交友、入仕、恋情、戍边及抗击外侮、沉浮及不幸早逝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