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纳呆滞

更新时间:2023-11-27 17:44

胃接受和容纳食物的功能称作“胃主受纳”,因邪气扰动,胃气不降;或脾胃功能虚弱,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有饱滞之感的症状,称为“胃纳呆滞”,简称胃呆、纳呆、纳少或食少。作为症状可兼见于多种疾病,临床较为多见,如临床表现突出而其他症状不明显,可作为独立疾病诊断

病因病机

食少纳呆,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实者,邪气有余,干犯胃腑而致胃气不降,包括脾胃气滞、肝郁乘脾、痰湿困阻、食积胃肠、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临床表现一派邪气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虚者,正气不足。可以为脾胃自身之虚,如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中说,“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也可由其他脏腑之虚损而累及脾胃,如下焦肾阳不足火不生土脾胃虚弱又分两种情况,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新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则刚燥,胃喜柔润也。……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判,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脾气下陷固病,即不下陷,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临床表现

1.纳呆食少

伴腹胀便溏,兼疲倦乏力,舌淡者,为脾胃气虚

2.纳呆脘闷

同时伴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

3.纳呆厌食

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腹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

4.纳少厌油

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

5.饥不欲食

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和。

辨证施治

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是由他脏之病而累及者。

1.肝郁气滞

(1)证候 多有抑郁、愤懑等情绪方面诱因,其后出现胃脘胀满、不思饮食,甚则胸胁胀满,或胸胁疼痛,嗳气后症状可缓解,口苦咽干,脉多弦滑。

(2)治则 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理气为主。若久病肝郁且脾胃受损者,宜疏肝理气,和胃健脾。

(3)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兼脾虚者,用逍遥散

2.湿困脾胃

(1)证候 脾不运化,胃失和降,可见纳呆口黏,脘腹痞闷,身重倦怠,便溏不爽。舌苔白腻,脉濡。

(2)治则 化湿健脾

(3)方药 平胃散或健脾丸

3.食积胃肠

(1)证候 饮食不节,食滞中焦,可见纳呆厌食,甚则呕吐,兼见嗳腐吞酸嗳气有食臭味,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脉滑

(2)治则 在上者以消食和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

(3)方药 枳实导滞丸加减。成药可选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保和丸

4.外邪犯胃

(1)证候 突然纳呆厌油,伴恶寒、发热头痛感冒症状,或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等肝胆湿热表现。多口苦苔黄,大便秘结。

(2)治则 疏解外邪,醒胃运脾。

(3)方药 兼感冒者,藿香正气散加减;兼肝胆湿热者,大柴胡汤加减

5.脾胃气虚

(1)证候 纳呆便溏,气短乏力,肌肉松懈,关脉弱。

(2)治则 益气健脾,升清降浊。

(3)方药 六君子汤加减,成药可用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

6.脾肾阳虚

(1)证候 纳呆畏寒,便溏,甚则完谷不化,肢冷腰酸舌淡,脉弱。

(2)治则 温补肾阳,益气健脾。

(3)方药 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加减。

7.胃阴不足

(1)证候 纳呆嘈杂,口干便秘

(2)治则 养阴益胃,健脾助运。

(3)方药 益胃汤加减。

胃纳呆滞为临床常见之症,治疗应辨虚实寒热,一般来说,实证,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及虚实并见者,则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治疗用药同时应指导患者有意识地“养胃”,所谓“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选择适宜自己的食物种类并合理加工,戒烟限酒,注意进食的温度、速度、软硬度,进食后可缓慢按摩腹部及足三里寒症病人可以隔姜灸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