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3 15:16
纳氏鲟(学名:Acipenser naccarii)是鲟科、鲟属鱼类。纳氏鲟可长达200厘米、重150千克,50年龄。纳氏鲟头长占全长20-22%,侧骨板高约为宽的两倍。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鳍后骨板和(或)臀后骨板;臀鳍基部两侧无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与头部骨板相连;吻须光滑;侧骨板颜色比躯干颜色浅,口小,臀鳍条数多于23;背鳍后骨板数多于2。纳氏鲟背部深褐色或黑色,腹部黄色或白色。幼鲟背部有褐色斑点。吻须近吻端,吻较钝。背骨板与侧骨板之间分布有一些小骨片。
纳氏鲟可长达200厘米、重150千克,50年龄。纳氏鲟头长占全长20-22%,侧骨板高约为宽的两倍。纳氏鲟背骨板9-21枚,侧骨板29-46枚,腹骨板8-13枚,背鳍条数36-48,臀鳍条数24-31,鳃耙数30-35。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鳍后骨板和(或)臀后骨板;臀鳍基部两侧无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与头部骨板相连;吻须光滑;侧骨板颜色比躯干颜色浅,口小,臀鳍条数多于23;背鳍后骨板数多于2。
纳氏鲟背部深褐色或黑色,腹部黄色或白色。幼鲟背部有褐色斑点。吻须近吻端,吻较钝。背骨板与侧骨板之间分布有一些小骨片。
在亚得里亚海,纳氏鲟栖息于成水区及河口近岸,不进入深海区,栖息地泥沙质,水深10-40 米。关于纳氏鲟的分布和栖息问题,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罗沙尔等(Rochard,1990)认为纳氏鲟产卵后即回到咸水区,幼鲟随后也进入咸水区;1991年,罗沙尔(Rochard)等又认为纳氏鲟主要生活在淡水。还有报道,纳氏鲟有时可以在离海水不远的咸水中产卵。实验室的观察结果表明,刚出膜的纳氏鲟就能承受约10的盐度,随着个体发育的进行,耐盐性增强,但直到5月龄,纳氏鲟仍只能承受20的盐度。
纳氏鲟于早春进行溯河产卵洄游,产后亲鱼在静水中栖息到秋季。纳氏鲟主要摄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中小鱼少见。在鲟鱼中,纳氏鲟的生长速度居中,根据人工养殖结果,纳氏鲟生长第1年最大为0.8千克,第2年2-3千克。
纳氏鲟分布于亚得里亚海(北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特里斯特,南至到希腊和科孚岛)及流入其中的河流中,涉及意大利、前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希腊。在淡水,历史上纳氏鲟分布在威尼斯盆地的所有河流中,包括阿迪杰河、布伦塔河、巴克利翁河、利文扎河、皮亚夫河和塔利亚门托河,后来,纳氏鲟主要分布于波河(意大利最大的河流)及它的一些支流。纳氏鲟在地中海地区有更广泛的分布,从亚得里亚海地区到伊比利亚岛(如瓜达尔基尔河)。
绝种: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希腊(大陆)、黑山共和国。
现存和重新引入:意大利(大陆)。
纳氏鲟初次性成熟年龄雄陛6-8年,雌性8-12年(长0.8-1.2米、重7-8千克)。繁殖周期雄性1-2年,雌性2-4年。成熟系数平均20%,卵径2.2-2.4毫米。纳氏鲟于3-5月产卵繁殖,产卵地点在有急流的沙滩和河床斜坡处。在15℃时,胚胎孵化时间为160-180小时。刚出膜的仔鱼长6.5毫米,出膜后经过10-12天的发育开始摄食外源食物,此时仔鱼长10毫米、重12.5毫克。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纳氏鲟的资源量大幅度下降。20世纪70年代初,纳氏鲟的年捕捞产量为2-3吨;1990-1992年,年均捕捞产量为200千克;而1993年仅捕获19尾。
造成自然资源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捕捞,1981-1988年市场上80%以上的纳氏鲟是体重3.5千克以下的幼鲟。其次是环境污染,如今波河的环境污染已危及到纳氏鲟的物种生存。河流上建坝和围堰也是影响纳氏鲟物种繁衍的因素。布龙齐(Bronzi)等还曾发现许多纳氏鲟个体已被一种棘头虫(Leptorhynchoides plagicephalus)寄生,从而影响纳氏鲟的生长。
1977年,从波河、阿达河、奥格里奥河捕获数尾纳氏鲟幼鲟进行淡水人工蓄养,后来得以成熟。由于天然资源量的大幅度减少,从1988年开始,意大利对纳氏鲟进行人工繁殖和养殖,用于人工增殖放流和市场利用。1993年,意大利鲟鱼养殖总产量约380吨,其中纳氏鲟占9%左右。纳氏鲟的商业价值只体现在鱼肉上,鱼卵没有作为鱼子酱开发。纳氏鲟曾引种到匈牙利和西班牙进行养殖。纳氏鲟与西伯利亚鲟实现了人工杂交,杂交后代用于集约化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