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德内语系

更新时间:2023-05-13 14:23

纳-德内语系(英语:Na-Dené languages),又译为纳-得内语系、纳-达内语系、纳-德内诸语言,是北美洲原住民的三大语系之一,主要分布于加拿大西部(包括西北地区育空地区及其邻近地域)和美国西北部(阿拉斯加州,加上俄勒冈州西南部和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纳-德内语系包含了原来的阿萨巴斯卡语系诸语言(如纳瓦霍语)、埃雅克语 (Eyak)、特林吉特语 (Tlingit)。

语系命名

“纳”和“德内”都是纳-德内语系中一些语言对“人”的称呼,“纳”是特林吉特语对人的称呼,“德内”是阿萨巴卡语支对人的称呼。“德内”的“内”与“纳”同源。“德内”也是一种名为Dëne Sųłiné的阿萨巴斯卡语言。

研究历史

纳-德内语系在最初提出时,除了原来的阿萨巴斯卡语系诸语言(如纳瓦霍语)、埃雅克语 (Eyak)、特林吉特语 (Tlingit)之外,还包括X̲aat语,但有关X̲aat与其他语言的关联性,在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议。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美洲的纳-德内语系与汉藏语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被视作现代语言学开山奠基人之一的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年),早在许多年前,便提出汉语与纳-德内语系可能同源的理论。

他在1921年写道:“假若我所掌握到的Na-Dene(纳-德内语系)与Indo-Chinese(注:汉藏语系的旧称)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素(morphological)与语汇(lexical)资料只是一种‘巧合’,则上帝创造地球上所有东西都只是一场巧合。”

要充分证明萨丕尔这一理论,必须首先证明汉人的先祖,起码是汉人先祖其中一个分支,曾经在西伯利亚栖息,并将这一语言带入北美洲。但萨丕尔这一理论出现之前的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其后是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的热战,再后是美苏阵营长期对抗的冷战,学者要到西伯利亚研究当地语言根本无从说起。

这一理论也只能搁置一旁,直至2008年,才出现突破。2008年3月,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瓦基达(Edward Vajda)在阿拉斯加一个语言学研讨会Dene-Yeniseic Symposium之上,发表长达10年研究的成果,罗列出大量语素以及文法上的证据,力证居住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Yenisei River)的一种少为人知的原住民语言叶尼塞语系(Yeniseian),与北美洲纳德内语来自同一源头。瓦捷达的理论不仅是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得到一群语言学家的唱和。

在爱德华·瓦基达(Edward Vajda)发表的论文中,建议把纳-德内语系及叶尼塞语系合并成为“德内-叶尼塞语系”。这个建议,得到相当多位纳-德内语系方面或叶尼塞语系方面的语言学专家广泛支持。

在这次会议上,语言学家们最终确认X̲aat语跟这个新语系内的成员并没有关连。这个建议,得到相当数量的语言学家支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