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16:02
线式战术(排枪战术),是指17、18世纪欧洲国家军队的作战方法。一般是将军队沿正面平均配置,展开成二至三线。各线相距50至200步,每线又分为3至6列,步兵居中,骑兵位于两翼,火炮视情况配置在队列的两翼或各线之间。步兵在炮火支援下以缓慢的步伐(每分钟75步)整齐前进。线式战术提高了射击武器的效果和步兵火力的作用。但此种战斗队形呆板,转动不灵活,只能适应开阔地形,不便机动。19世纪初,线式战术逐渐被纵队形与疏开队形相结合的战术代替。
16世纪后期,线式战术在莫里茨统帅的荷兰军队中始具雏形。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1618~1648年),线式战术在瑞典军队中形成并被普遍采用。18世纪,线式战术在欧洲战场上占有统治地位并得以完善。运用线式战术时,军队展开成2或3条步兵线,每条线3~6列,各线相距50~200步,骑兵居于两翼,火炮配置在步兵线前后或翼侧。战斗时,火炮先行远射,掩护步兵推进;距敌人150~200米时,最前列步兵进行齐射,而后后退装填弹药,第二列再行齐射,如此交替射击;最后,一起转入冲击。骑兵由两翼迂回突击。线式战术在战术史上标志着单纯冲击作为基本战术手段的结束,从此,火力和冲击开始结合起来。线式战术的长处在于能发挥更多数量的火炮和步兵的作用,便于指挥,使雇佣士兵在战斗中保持整齐的战斗队形,有秩序地进行射击。但线式战术只适于在平坦的地形上战斗,难以随战斗的变化变换战斗队形和实施机动,且纵深浅,两翼薄弱,易被敌方突破。随着火器性能的改进,线式战术于18、19世纪之交时,逐渐被纵队战术所取代。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