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7 19:59
组织设计学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的特征(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组织的特征分为内部特征和总体特征二类。组织的内部特征亦称为结构特征,包括专业化、标准化、正规化、集权化和等级系统等八个方面;而总体特征则是影响结构特征的组织环境,包括组织的规模、外部环境、技术、目标和战略四个方面。研究组织特征(或变量)间的关系,就是研究总体特征及其对结构特征的影响,这一影响反映了组织结构、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设计学同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心理学)有所不同。从分析层次上看,后者侧重于组织的微观研究,分析的单元是个人和团体。前者侧重于组织的宏观研究,其分析单元是组织整体。从研究对象上看,后者是个人和团体的认识、情感等心理差异,重点在于个人,属于心理学范畴;而前者是组织和部门的结构行为规律,属于社会学范畴,其着眼在于社会系统。
组织设计学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借助于模型来揭示特征间的关系,模型是组织中一些重要关系的简化形式。
(2)权变观贯彻始终。不存在适用于一切组织的普遍规律。最适宜的组织设计因组织总体特征的不同而不同。
(3)以系统论为基点。系统论中的开放系统理论,特别是社会系统观(组织无法达到完美的秩序)是其出发点。
组织设计学的主题是理性组织(力求逻辑与秩序)与社会组织(无秩序、不确定)间的平衡、有机控制(松散的)与机械控制(严紧的)的选择以及管理层次。其研究内容具体表现为:
(1)组织的总体特征,着重探讨总体特征对结构特征的影响。①外部环境:其所研究的外部环境是其中同组织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称为组织子域,组织子域可据其简单——复杂维和动态——静态维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组织子域,要求以不同的内部结构管理系统同其相适应。②组织的技术,可分为组织层技术和部门层技术。前者据专业化程度可分为三类:连续大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和单件小批量生产,后者据技术的可分析性分为四大类型,即常规技术、工程技术、非常规技术和手工艺,适宜不同类型技术的内部管理系统的特征各不相同。③规模,研究规模的大小对结构设计的影响。④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分为官方目标和经营性目标。前者只是为了表明组织的合法性,而后者才对组织产生较大影响。实现组织目标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组织设计。
(2)组织结构形态——体现特征间具体关系的形式。着重讨论各种具体形式的条件、优劣及其构造方法。这些具体形态包括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结构、混合结构等。
(3)组织结构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变革和革新、信息与控制、决策过程、组织内的政治行为、部门间的关系与冲突等领域。
(4)组织设计的整合,主要研究战略、管理高层、公司文化和组织结构的整合,并在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组织设计的动态优化问题。
组织设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一本世纪50年代):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D。麦卡拉姆制订了第一张组织机构图。科学管理之父F.泰罗在《科学管理》(1911年)中,提出以“职能组织”作为其科学管理法的组织保证。法国的H.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中对组织结构探讨颇多;14项管理原则中有,10项同组织设计有关,其组织论特别是组织的外部形态和职能参谋结构影响颇为深远。其后,影响较大的组织设计学者有L.厄威克(《管理科学论文集》1939年)和R.戴维斯(《高层管理基础》)等。总之,在该阶段中,组织设计学仍不是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仍在探索适用于一切组织设计的普遍规律。其理论多表现为组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二阶段(50年代以来):在系统论和权变理论的基础上,组织设计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其中最有影响的学者有:J.伍德沃德(《管理与技术》1958年)、C.特纳(《战略与结构》1962年)、R.邓肯(《组织结构的维》1979年)、R.戴福特(《组织理论与设计》1983年)、M.杰林尼克(《组织设计》1985年)等。在我国,组织设计学的系统理论研究虽刚刚起步,但很有发展前途,这是由于其理论对我国的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企业过去所采用的一刀韧式的直线职能制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的运行秩序,为此,国家也赋予了企业这方面的权力。为了指导实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当然,从理论上而言,组织设计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组织设计学,本质上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但其中也有一些科学的成份。我国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吸取西方组织设计学的合理成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组织设计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