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4 19:20
细嘴短趾百灵(学名:Calandrella acutirostris)是百灵科、短趾百灵属鸟类。大小和羽色与大短趾百灵相似。上体羽淡沙棕色,具黑褐色羽轴纵纹。第4枚初级飞羽与前3枚几等长,而大短趾百灵第4枚短于前3枚。最外侧两对尾羽具白斑。下体羽近白色。虹膜暗褐。嘴黄褐色。脚肉黄色。
瓦里(Vaurie,1959),郑作新(1964),钱燕文等(1965)认为细嘴短趾百灵分为指名亚种(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acutirostris)和西藏(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tibetana)两个亚种。主要区别是前者上体黑纹较浓,最外侧尾羽的楔状白斑甚狭小,几乎仅限于外翈;后者上体黑纹较淡,最外侧尾羽的楔状白斑较大,且占满了外翈及内翈大部。瓦里(Vaurie,1959)还认为西藏(Calandrella acutirostris tibetana)嘴平均较短,翅长达100毫米。李德浩等(1979)对采自中国新疆、青海、西藏的标本进行了详细对比,认为两个亚种的上述区别并不明显,因此,中国动物志(1985)将这两个亚种合并。但沃福克(T. Worfolk,2004)、郑光美(2011)认为该种分为2个亚种,中国均有分布。
成鸟:眉纹棕白。上体羽淡沙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纹。飞羽黑褐,羽缘棕白。翼上覆羽与背同色。尾羽黑褐,羽缘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棕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几白色,仅内网缘棕褐;外侧第二对尾羽外烂白色,羽端棕白。下体羽色近白,微沾浅棕;颏喉部污白色,上胸两侧具黑斑,前胸缀栗褐色纵纹,体侧淡棕,缀黑褐色纵纹。雌雄羽色相似。
幼鸟:上体沙褐,羽缘土黄白色,羽毛中部呈较宽阔的黑褐色,成明显的斑纹,头部及背部较显著(李德浩,1985)。
虹膜暗褐。嘴黄褐色。脚肉黄色。
习性:栖息于干旱地区,喜结群飞翔和觅食。平常以几十只的小群活动,迁飞时常集成几百只乃至上千只大群。春季多成十几只小群在草丛中觅食,受惊扰后成群飞起,随后落于50米左右的草地上。其体色与栖息环境相似,因此当它们落于草丛间时,不易被人发现。夏候鸟。
食性:杂食性。以杂草籽、昆虫为食。1987年3月剖检3胃观察,均为杂草籽。
世界:分布于阿富汗、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兴隆山、四川西北部和宁夏。
游荡:以色列。
繁殖期5-8月。据李德浩(1985)记载,7月在班公湖纯针茅草地采得一巢,筑在一个长有稀疏针茅的草滩中,几无遮掩。巢材为大佛子茅、赖草根、早熟禾根、羽毛、羊毛等,羊毛垫于内层。巢的量度是:外径11厘米×10厘米,内径5.0厘米×4.5厘米,深3.5厘米。巢内有2枚卵,呈灰白色,其上密布淡褐色细斑,重3-4克卵的大小为21毫米×17毫米,21毫米×16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974年在西藏阿里改则县,细嘴短趾百灵沿一条干河床上空连续不断的像“鸟流”一样迁飞而过,所占空间大约宽10米,上下2米左右;持续观察3小时飞鸟密度一直未减(郑宝赉等,1985)。非全球受胁种。在中国稀有或局部丰富;在巴基斯坦常见或罕见;在印度达拉克常见,印度锡金不太常见;在尼泊尔西北部地区常见;在伊朗东北部地区和不丹明显的罕见。无有效的种群数量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