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毛猪笼草

更新时间:2023-02-07 22:37

细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pilos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特点是具有密集的黄棕色长毛被;笼盖下表面具一个独特的钩状附属物。其种加词“pilosa”来源于拉丁文“pilosus”,意为“毛发”。

形态特征

细毛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长达7米,宽至9毫米,呈圆柱形。节间距可达7厘米。

细毛猪笼草的叶片带柄,革质或薄革质。叶片为倒卵-披针形至披针形。其可长达30厘米,宽至7.5厘米。叶片末端浑圆或为短渐尖,可能略呈盾形。叶片基部骤缩。叶柄为三角形,可宽达6毫米。其呈槽状,包住茎部,并可下延至2.5厘米,基部骤缩呈圆形。中脉的两侧各有4至5条纵脉。羽状脉不明显或呈不规则的网状。笼蔓通常为叶片长度的1至2倍。

细毛猪笼草的下位笼的下半部呈卵形,上半部呈圆柱形。可高达10厘米,宽至4厘米。腹面不具笼翼,取而代之的是一对明显的隆起。笼口倾斜。唇平展,基部可宽达7毫米。唇肋的间距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毫米,唇齿的长大于宽。下位笼笼身膨大处的内表面为腺体区。每平方厘米覆盖着600至700个消化腺。笼盖大致呈圆形或心形,长宽都约为2.5厘米。其中部具一根笼盖骨。笼盖下表面散布着蜜腺,越靠边缘的蜜腺体型越小。

细毛猪笼草的上位笼与笼蔓的衔接处形成一个15至20毫米宽的弯曲。其呈漏斗形,体型比下位笼大,可高达18厘米,宽至8厘米。与下位笼一样,其腹面也为一对明显的隆起。笼口前部几乎水平,基部向上拉长为一个可高达3厘米的唇颈。平展的唇可宽达12毫米,唇肋的间距为三分之一毫米。整个上位笼的内表面都覆满了非常小的拱形腺体,每平方厘米有2000至2500个。笼盖接近圆形或心形,可长达7厘米。整个笼盖的下表面都覆盖着蜜腺,并在基部附近具有一个明显的钩状附属物。

细毛猪笼草具发达的黄棕色毛被。尤其是植株发育中的部分和成熟叶片的下表面。而叶片的上表面无毛被。

细毛猪笼草干燥标本的茎和叶片的下表面为红棕色,而叶片的上表面通常为淡黄色。

生长环境

细毛猪笼草是婆罗洲东加里曼丹的勒桑山(Bukit Batu Lesung)山脉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该山被描述为是一个“具很多山峰的砂质山脉”。细毛猪笼草典型的原生地为苔藓森林。在勒桑山海拔约1700米处已发现了一个数量约为200株的种群。

主要价值

根据2000年的评估,细毛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濒危

相关物种

细毛猪笼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陈氏猪笼草(N. chaniana)混为一谈,除了模式标本外,所有在2006年正式描述陈氏猪笼草前鉴定为细毛猪笼草的标本实际上全都是陈氏猪笼草。

虽然安西娅·飞利浦和安东尼·兰博在所著的《婆罗洲的猪笼草》一书出版于陈氏猪笼草的正式描述前,不过在该书中已有使用俗名——“金毛猪笼草”(Golden-Furred Pitcher-Plant)来称呼这个物种。

通过观察笼盖的基部是否具有钩状的附属物是区分细毛猪笼草与其他猪笼草的最好方法。在婆罗洲的猪笼草物种中,只有斑豹猪笼草(N. burbidgeae)和陈氏猪笼草(N. chaniana)具有类似的附属物。

B·H·丹瑟认为细毛猪笼草与斑豹猪笼草之间存在着最为紧密的近缘关系,在自野外重新发现细毛猪笼草的分别之前,很多学者认为该物种可能是斑豹猪笼草的一个同物异名。但细毛猪笼草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更突出和发达的毛被。

而与陈氏猪笼草相比,细毛猪笼草的捕虫笼更接近圆柱形,更矮胖,且两侧不向内收缩。

有腺猪笼草(N. glandulifera)具有同样发达的毛被,但却缺少发达的笼盖附属物,且具有许多突出的花外蜜腺。

自然杂交种

尚未发现细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在一些早期的资料中曾出现过其与劳氏猪笼草(N. lowii)和维奇猪笼草(N. veitchii),但现在发现前者实为暗色猪笼草(N. fusca)与劳氏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而后者实为陈氏猪笼草与维奇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