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5:54
细碧岩(spilite)是一种隐晶质、富钠贫钙、含钠质斜长石的基性火山岩。细碧岩一词由A.布龙尼亚于1827年提出,用以描述无斑或少斑、高钠富次生矿物的喷出岩。灰绿色,常具间粒结构、辉绿结构、凝灰结构和枕状构造。矿物成分复杂,变化大。
斑晶矿物主要为钠长石和辉石,基质由绿泥石、阳起石、方解石、绿帘石、葡萄石、石髓等组成。常与角斑岩、石英角斑岩一起组成海底火山喷出岩系。水化和碳酸盐化普遍。一般不含橄榄石或已变成蛇纹石假象。常伴有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富集层。通常认为它产于地槽区,是地槽早期海相火山作用的产物,常与角斑岩或石英角斑岩共生,组成细碧角斑岩建造。有人认为地下深处存在一种细碧角斑岩岩浆,在海底喷发后直接冷凝而成;有些学者认为,它不一定是原生的,也不一定出现在地槽区,而是由海底喷发的玄武岩受到海水中钠质的交代作用而发生钠长石化、水化和碳酸盐化的结果。最后结论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细碧岩的SiO2含量(重量%)与玄武岩的相仿,但变化范围较大,约44~55%;富碱,并常以Na2O含量(一般为4~6.5%)显著高于 K2O为特征。细碧岩的基本矿物组分是酸性斜长石(即钠长石或更长石)、绿泥石和铁钛氧化物,有时含绿帘石、阳起石、方解石和少量石英,偶尔含辉石和橄榄石。
细碧岩的结构构造与玄武岩的相仿,但以填间结构、间粒结构和块状构造为常见。细碧岩常以海底熔岩流的形式产出。与水接触的熔岩的前峰或表层因淬冷作用,其中的钠长石和(或)辉石微晶,呈骸晶结构(纵切面呈燕尾状,),铁钛氧化物呈树枝状结构;同时可能出现枕状构造, 它的形态指示岩流顶面(枕状体向上突起和弯曲)和底面(向枕状体中心内凹或向下呈楔形)。枕状构造主要形成于水下斜坡,而不是在平坦的海底或洼地、洞穴中。细碧岩也可以具气孔构造、杏仁构造以及火山碎屑结构,但其数量和发育程底低于玄武岩。细碧岩还可形成小侵入体。细碧岩一般与角斑岩、石英角斑岩以及相应成分火山碎屑岩共生,称为细碧-角斑岩系;也可以与橄榄岩、辉石岩以及辉长质杂岩等组成蛇绿岩套(见蛇绿岩)。
细碧岩的成因,尚有争议,存在以下3种流行的观点:①由细碧岩岩浆结晶形成,因为在细碧岩中见到众多的钠长石自形斑晶和燕尾状钠长石骸晶;②海底玄武岩在其结晶晚期或结晶后不久,其中的钙质斜长石受海水中钠的置换,转变为钠长石,多余的钙参与了富钙的绿帘石和方解石的生成,由此产生细碧岩;③玄武岩经埋藏变质作用形成细碧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