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炎

更新时间:2024-08-03 05:23

细菌性肠炎是一种消化内科疾病。

【别名】:细菌性肠炎,肠炎

【类别】:消化内科

【症状】:细菌性肠炎:发热、腹泻、粪便有粘液或脓血、大便有腥臭味,有的有里急后重感,即使后仍有余便未尽的感觉,这时应当服用抗生素。

【病理】: 病因。

【治疗方法】: 可用抗生素,在用药前要到医院做大便常规化验,细菌培养,以便根据生长细菌的种类选用恰当的抗生素。 100KG鱼内服大蒜素,地锦草,穿心莲500g,食盐200g,连用3天可以防治。

【原因】:霉菌性肠炎多发于营养不良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小儿,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少数可达10次,为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有粘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大便镜检可见真菌抱子和菌丝,粪便培养可有真菌生长。病程多迁延,治疗也比较麻烦。治疗霉菌性肠炎应采用以下方法。 (l)立即停用所有广谱抗生素。 (2)服用抗霉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每日5~10万/千克体重,分3次服;克霉唑每日20~6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服,其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偶可有手足麻木白细胞减少等;龙胆紫每日 l~2毫克/岁,口服,伴有鹅口疮患儿先用3%苏打水漱洗口腔后,再用1%龙胆紫涂口腔,每日2次,一般治疗2~3天可痊愈;克霉灵每日2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静脉滴注。 (3)调整肠道正常菌群药物。如回春生每次 l~2粒,每日3次,口服;米雅每次0.5~l克,每日3次口服;乳酶生每次0.3~0.9,每日3次日服。还可服用叶酸培菲康促菌生妈咪爱等。 (4)支持疗法。伴有营养不良儿要加强支持疗法,可少量输血浆或入血白蛋白、小儿氨基酸、小儿脂肪乳等。伴有贫血者可反复少量输鲜血。

病因

细菌性肠炎是一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其病因多为食用含有被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或因传染引起;病原体不同,其发病机理亦有不同。

临床表现

细菌性肠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可包括发热里急后重、剧烈腹痛、腹泻和肉眼可见粪便带血或带黏液,志贺菌属胃肠炎可能伴有抽搐。

早期症状

该病起病一般较急,不同病原体其前驱症状有所不同。

潜伏期可从数小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到2~3天(如产肠毒性大肠杆菌)不等。

具体症状亦有不同。志贺菌感染所引起的肠炎早期便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厌食等),最初为水样腹泻;弯曲杆菌所引起的肠炎早期症状为突发腹痛和腹泻,随后出现高热寒战、全身痛、头晕等全身症状。

检查

如果患者出现大量水样腹泻,并有可疑不洁饮食史、饮用未经处理地表水、食用不洁食物、与患类似疾病的患者或动物接触等,可考虑细菌性胃肠炎。

诊断

为诊断该病,一般医生会进行以下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多出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电解质、血尿素氮肌酐检查,以评估患者体液及酸碱平衡状态;医生会基于患者病史和流行病学因素(如免疫抑制、近期旅行、近期抗生素服用)、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粪便检测,如伴有发热的急性炎症性腹泻一般进行粪便细菌培养,培养出致病的细菌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是最常见的腹泻性疾病,非血性腹泻、呕吐和发热是儿童病毒性肠炎最常见的表现,如果肉眼观察到粪便中有血液或黏液,一般可排除病毒性肠炎,应考虑细菌性肠炎或其他病因。

肠道外感染

中耳炎泌尿道感染以及肺炎也可引起急性非血性腹泻,通常为轻度且呈自限性,常伴发热或呕吐,但该类疾病多有其自身器官引起的原发症状,如中耳炎以耳痛耳流脓为主要症状;泌尿道感染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症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包括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使用相关出现的腹泻,该病发生机制与肠道致病菌过度生长破坏了粪便正常菌群有关,此类患者有长期服用抗生素。

治疗

细菌性肠炎是由特定细菌感染引起的,在急性期主要治疗手段为补液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如症状未见缓解可经验性地选择抗生素治疗;慢性感染需进行粪便病原体培养,了解病原体情况再行治疗。

预防

注意环境卫生,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加强饮食卫生及水源管理;加强卫生教育,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食物;注意加强免疫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