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1 22:47
国内采用的细针多指针头外径在0.9mm以内,一般选用针头外径0.7~0.8mm(7~8号针头),这样才能保证细针吸取的安全性,针的细度足以确保不会因为微小的损伤而引起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近来细胞芯片的问世,促进了针吸细胞学的飞速发展,从而使针吸涂片后针头内剩余的少许细胞标本就可进行高通量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查,获得大量的检查结果。
1 操作简单易行,无需特殊设备;病人痛苦少,无癍痕形成。
2 操作安全,极少发生副作用或意外,唯一的禁忌症是出血性素质。过去曾有人怀疑本法会促使癌细胞转移或沿针道扩散,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3 取样迅速,制片、诊断亦较快,一般只需1小时左右,故可用于手术中的病理诊断。
4 应用范围广,几乎适用于任何部位,其他方法很难取得标本的部位,本法亦能取到。对同—肿物可作多个点穿刺;可重复检查,便于动态观察或疗效观察。
5 所得细胞完全是新鲜的,无自溶变性,很少人为挤压,细胞舒展,无组织切片的人为收缩,有利于镜下观察,且利于作电镜,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及细胞芯片等较先进的辅助诊断方法。
1 由于吸取物小,仍有一定的假阴性,即针吸细胞学阴性的病例不能完全排除恶性,不能完全代替病理组织学诊断。
2 有些病变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异常而非细胞异常或高分化恶性肿瘤,此时用本法诊断,准确率不高。
3.虽然可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但本法对某些肿瘤的分型有困难甚至不能分型。
1 某些良性上皮细胞具有独特的细胞学表现,如平铺排列,蜂窝状结构,双极裸核细胞,细胞大小形状较一致等。这种细胞形态特点在组织学上常表现不明显。
2 恶性细胞常表现为细胞量多,布满涂片,多可见弥散分布的细胞,排列紊乱;成团的细胞不规则,互相重叠,无蜂窝状结构,不见肌上皮细胞。
3 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针吸前必须详细了解病史,肿物的确切情况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甚至针刺的感觉和吸出物的性状也要详细记载。
4 要与组织病理学相结合,观察细胞变化时,需有组织病理学诊断基础,将分离的细胞形态加以重建,构思成二维或三维的立体结构思维。
1 肿块暴露较好,操作较方便;
2 邻近无重要神经,血管及脏器;
3 肿块或淋巴结较大,较硬,无液化,坏死和继发感染;
4 怀疑原发病灶的淋巴结或肿块;
5 穿刺点应避开体表血管,炎症及溃疡等部位。
6 乳晕周围肿物,应避开乳晕。
1 常规消毒,包括穿刺部位和术者的双手。
2 一般部位穿刺宜尽量避免使用麻醉药,尽可能地获得满意的细胞标本,但对睾丸、肝脾、骨、骨髓等部位的穿刺,可酌情用少量麻醉药物,每一部位不应超过1~2ml。
3 穿刺者以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肿块及其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进针方向一般与体表垂直或呈45度角,由皮肤进针,再进入肿块或淋巴结内。操作时,应沿肿块长轴方向进针。进针深度以刺入肿块或淋巴结假想半径的1/3~2/3为度,应尽量避免刺入淋巴结髓质部及肿块中心,因这些部位易发生出血和坏死,以至造成穿刺取材失败。
4 左手固定针头及空针,右手将注射器芯向后牵拉至7~8ml刻度处,使注射器保持负压,为了吸取不同部位的细胞可抽出至皮下,再从另一方向穿入;待抽吸物充满注射器针头时,迅速将针头拔出,压迫止血5~10分钟。
5 出针后取下针头,将筒芯后拉充气,再连接针头,然后将针头内标本推到清洁的玻片上,平放针头轻轻地均匀地沿同一方向涂片,不可在同一部位来回搅拌,以免损伤细胞,涂片勿太厚。
1 穿刺时应避开表面浅静脉和深部大血管,以免引起出血或血肿.抽出液中混有血液会使穿刺液被稀释,影响诊断。
2 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时应与肩部平行或斜刺,不宜穿刺过深,以防刺破肺尖部胸膜,而造成气胸;注意勿穿入骨组织内。
3 抽出液若为干酪样物时,应另作厚涂片一张作抗酸染色查找结核杆菌。
4 穿刺针头内偶尔可夹有微小组织,可取出送病理组织切片检查,以供对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