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2 20:49
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浙江籍学者章学诚创建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会邑馆”。
民国初年,山阴、会稽两邑合并为绍兴县,山会邑馆更名为绍兴县馆。
2018年11月13日,绍兴会馆正式开始腾退工作。
绍兴会馆坐西朝东,分为南、中、北三路院落。南院两进,正房面阔三间,南面带穿堂门半间,对面五间倒座房。后院正房五间,北厢房两间。中院两进,大门三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五间坐北朝南。北院两进,正房、东西厢房均三间,组成两个独立的院落。
绍兴会馆共有大小房屋84间,其中包含有仰蕺堂、希贤堂、渔文萃、福之轩、藤花馆、莳花别馆、绿竹舫、嘉荫堂、补树书屋、怀旭斋、一枝巢等。
仰蕺堂为绍兴会馆前厅,供奉先贤牌位。
希贤堂为绍兴会馆后厅,供奉文昌魁星。
藤花馆因院内有座藤萝架而得名,民国元年(1912年)鲁迅先生初进绍兴会馆时居住在院中西房,半年后搬至院内朝南的屋子。民国五年(1916年)因周围邻居经常喧哗,吵得鲁迅先生不能入眠,搬至补树书屋。
补树书屋位于绍兴会馆南院第二进院的西房,有4间,窗门为和合式,上下为花格糊纸,没有玻璃。靠南边的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卧室。民国六年(1917年)周作人到京工作后,鲁迅先生将卧室让给周作人住,自己住进靠北的一间光线很差的房间。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民国七年(1918年)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绍兴会馆补树书屋中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民国七年(1918年)4月。首发于民国七年(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绍兴会馆是现存比较典型完整的府级会馆,对研究会馆及近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1年6月13日,绍兴会馆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12月27日,绍兴会馆(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等作品创作地)被北京市文物局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绍兴会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
北京市内乘坐83、144、381路公交车,在南横街路口北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4、7号线,在菜市口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距离绍兴会馆约3.7千米,驾车约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