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纤道

更新时间:2024-05-19 14:02

古纤道,原名纤塘、远道塘、纤道桥,位于浙江省浙东运河绍兴段,它自东而西穿越绍兴全境,绵延40余公里,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纤道桥是由石礅梁桥间以数十座拱桥、梁桥构成的水中长桥。

历史沿革

古纤道卧伏的西兴运河,由晋代惠帝时期(290~306年)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这条运河是从会稽郡城西郭向西,经过柯桥、钱清、萧山,再折北在固陵(西兴)与钱塘江汇合。运河两旁初多为泥塘,后经历代整治,才形成了后来大河泱泱的面貌。

唐代中叶以后,绍兴的瓷器、丝绸、茶叶、黄酒成为大宗商品被大量运销外地,陆上交通运输已不能适应需要。纤道就是在急切需要发展水路运输的情况下,于唐元和十年(815年),由浙东观察使孟简主持,依岸筑起纤道,供行舟背纤,故名纤道,又叫纤塘、官塘、运道塘。

古纤道初为泥塘,明弘治间改青石板铺砌,实岸处石板路面与岸坎浑然一体,遇水面则架筑桥梁,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绵延近75千米。建成之后,舟运称便。

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乡绅士章文镇、章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宝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绍兴县修筑官塘委员会对古纤道作了较大修缮。

1983年、1989年,古纤道再行重修。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运河上来往船只已由昔日的人力驱动变为机械驱动,古纤道的功能也由单一的行舟背纤而发展成为观光旅游、欣赏水乡景色等多种用途。

遗址特点

钱清境内的古纤道自顾家荡起,至余诸板桥止,全长9750米,皆为石砌纤道,极利船夫驾船拉纤。尤其在行义至江墅、板桥区域内的“宝带桥段”和“玉带桥段”,更具古纤道的典型特色,其工艺设计和建造手法等堪称纤道的代表作。钱清境内的古纤道长约2.5公里,条石砌筑长堤,石板铺设路面。纤道伸展在宽阔的运河中间,两面环水,笔直无曲。该处古纤道为梁式平桥型,在河中每隔2.36~2.75米置一桥墩,上架石梁,桥面通宽1.5米左右,属两面临水形纤道,以宝带桥段、玉带桥段和十八洞头等三处最为典型。《重修纤道桥碑记》载:“自太平桥至板桥止,所有塘路及宝、玉带桥,共计二百八一洞。”据实地调查,玉带桥段全长502米,有149个桥孔;宝带桥段全长377.4米,有112个桥孔;加上十八洞头的18个桥孔,以及零星的4个单孔,共283个桥孔。碑刻上记载的281个桥孔,基本上在钱清段古纤道内。

渔后古纤道全长183米,两面临河,共30余孔,每孔跨度25米不等,平均跨度3.6米。纤道平面通体以两块石板平铺而成。该纤道东起20米处设单跨梁桥一座,即渔后桥,桥台以条石顺丁错缝叠砌而成,桥面以三块石板铺设而成,长5.2米,宽2米,净跨3.7米。桥东、西两边各设10级、11级台阶,台阶略呈喇叭形,上窄下宽,不设栏板与垂带。纤道整体保存尚好,但因年久失修,局部已有坍塌现象。

文物遗存

荫毓桥是古纤道上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14.45米,拱圈呈马蹄形,近似中国园林中的月洞门。拱圈两侧间壁上镌有联语:“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蕴含了汉晋两代在这一带活动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蔡邕(中郎)和“竹林七贤”阮籍叔侄的历史故事。

座落阮社运河上的太平桥,桥南北走向,桥长约50米,南端为拱桥,桥孔净跨径10米;北端为9孔,为净跨径3一4米的石梁桥,是一座拱桥和高低石梁相结合的多跨桥梁,大小舟船至此可分道通过。桥上石栏雕刻精湛,对立石狮栩栩如生。

历史文化

古纤道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为萧绍运河而建。《唐地理志》载:“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筑。”嘉庆《山阴县志》亦载:“官塘在县西十里,自西郭门起至萧山县共百里。旧名新堤,即运道塘。”古纤道又可分为实体纤道路和石墩纤道桥二种。石墩纤道桥又名“铁锁桥”,在阮社太平桥至湖塘板桥一带的运河上即有两段。清代《重修古纤道桥碑记》云:自太平桥起至板桥止,所有塘路以及宝、玉带桥,共计281洞。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古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古纤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浙东运河绍兴段。

公交:绍兴市区5、88路到柯桥城区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