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1 19:49
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 psycholoanalysis)理论是弗洛伊德在长期治疗癔症与神经症病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对心理功能、心理发展及异常心理的概念与设想。
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症与神经症的病人时发现,通过催眠暗示和宣泄法让病人重新回忆起过去的经历、体验和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或将产生症状的原因谈出来后,症状就消失了。由此,他认识到被压抑的潜意识中未满足的冲动和情感,遭受过的创伤及未解决的冲突才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于是,弗洛伊德以一种“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将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并指出产生症状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潜意识层面。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由两种本能的内驱力(drive)推动的。一类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弗洛伊德用力比多(libido)一词来表示性本能的心理力量;另一类是死的本能,或称为攻击驱力。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在本能内驱力的推动下,各个发展阶段将经历不同的心理冲突并形成心理结构及其特征。如果性心理发展停留在某个阶段或由于遇到挫折从高级阶段倒退到低级阶段,就可能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童年时期的未解决的情结、冲突或创伤,在成年期会重新活跃起来,对诱发神经症、精神病及心身疾病有重要作用。
精神分析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模式,这个结构模式包括三个功能上相关的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目的是把功能相关的心理内容与过程组织在一起。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被感觉到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并伴有迫近危险的生理反应。引起焦虑的危险信号可能来自体内或体外,但更多的是来自本我,即内驱力。弗洛伊德认为虽然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均包含在焦虑中,但只有自我能产生或感到焦虑,自我是焦虑情绪的发源地。弗洛伊德断言,焦虑是心理疾病的主要问题。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虽然正常人普遍应用防御机制,但是如果使用过头,会引起强迫性的、重复性的,甚至是神经症性的行为。当自我功能降低,防御机制上升到意识层面就可能表现为病理性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里的神经症性冲突是导致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所谓潜意识冲突,主要指童年时期形成以及没有得到解决的冲突,多数一般或重大的冲突都涉及俄狄浦斯期(4-6岁)。最典型的潜意识冲突存在于力比多或攻击的愿望与惧怕失落、惧怕报复及现实世界的限制之间,或者说冲突存在于愿望满足与不能满足之间。在这里,人的力比多愿望应理解为渴望性的和感情上的满足,及渴望趋近或得到某种客体(如喜爱的人或物)的愿望。当人们谈到高兴、兴奋、愉快、期望、爱、渴求,就是在形容力比多的愿望。而攻击的愿望跟力比多愿望不同,是一种破坏性的愿望,即避开或破坏某种客体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