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头痛

更新时间:2024-10-21 19:36

经行头痛,中医病名。是指每次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消失,称为经行头痛。多发于行经妇女。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范畴。慢性盆腔炎患者发生经行头痛,可按本病论治。本病预后一般良好。

名词解释

是指每次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消失,称为经行头痛。

历史沿革

经行头痛的病因,历代医家对此论述较少,仅张璐言其由于“痰湿为患”,并以二陈加当归、炮姜、肉桂治之。现代名家根据此病的特点,认为与肝有密切关系。

病因

本病的病因常见有情志内伤肝郁化火,上扰清窍;或瘀血内阻,脉络不通;或素体血虚,经行时阴血益感不足,脑失所养。

病机

1、肝火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冲脉附于肝,经行时瘀血下聚,冲气偏旺,冲气挟肝气上逆,气火上饶清窍而经行头痛。

2、血瘀 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机不宜,血行不畅,瘀血内留,或正值经期,遇寒饮冷,血为寒凝,或因跌扑外伤,以致瘀血内阻。足厥阴肝经循巅络脑,经行时气血下注于胞宫,冲气挟肝经之瘀血上逆,阻滞脑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因而经行头痛。

3、血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长期慢性失血,或脾虚气血化源不足,失血伤精致精血亏虚,经行时精血下注冲任,阴血益感不足,血不上荣于脑,脑失所养,遂致头痛。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头痛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2次以上。

2.头痛大多为单侧,或左或右,亦可见于两侧太阳穴或头顶部。

病证鉴别

1、风眩:头痛不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血压增高。

2、脑瘤:头痛不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并有脑部受压所致肢体麻木、瘫痪等见症。

3、偏头风[痛]:头痛或左或右,反复发作,来去突然,疼痛剧烈,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治疗以调理气血为大法,实证者行气活血以止痛,虚证者补气养血以止痛。

证治分类

1、肝火证

主要证候:经行头痛,甚或巅顶掣痛,头晕目眩,月经量稍多,色鲜红,烦躁易怒, 口口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平肝熄风。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

方药: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贝母、竹茹、生地黄、白芍、茯神、甘草。

2、血瘀证

主要证候:每逢经前、经期头痛剧烈,痛如椎刺,经色紫黯有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 胸闷不舒,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化瘀痛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方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麝香、生姜、红枣。

3、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头晕,头部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心悸少寐,神疲乏 力,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养血益气。

代表方: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方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肝肾阴虚者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

处方: 百会关元肾俞太溪三阴交

加减: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加风池太冲涌泉疏肝理气。

转归预后

本病治疗得当,可减轻头痛。

预防调护

1、调情志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肝气上逆。

2、适劳逸 经期不适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伤脾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