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通缩

更新时间:2024-10-16 23:19

经济通缩与通货紧缩(deflation)意思很接近,也简称为“通缩” :通货紧缩是一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与通货膨胀引起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通货紧缩也是一个与每人都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价值持续升值的过程。在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如日本,通缩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经济复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定义

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但持续下去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投资收益下降,消费者消极消费,国家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降与经济衰退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严峻局面。通缩的危害表现在:物价下降了,却在暗中让个人和企业的负债增加了,因为持有资产实际价值缩水了,而对银行的抵押贷款却没有减少。比如人们按揭购房,通缩可能使购房人拥有房产的价值,远远低于他们所承担的债务。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deflation)该如何定义?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两季,即表示已出现为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统统价格不能停顿的持续下跌,而且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

判定标准

在经济实践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一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变为负,二看这种下降的持续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我国问题探讨

受美国华尔街住房次贷危机转变成金融危机以及进一步恶化成金融风暴或者金融海啸的波及,我国的出口企业的产品失去了原有的出口产品的市场,国际游资的回流导致我国过热的经济受到冲击,楼市萧条,出口产品积压,相关工厂企业倒闭,资金回笼困难,工人失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了应对措施,银行降息、减息减轻企业还贷压力,帮助融资,解决资金流转困难问题,政府决定投入4万亿人民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复苏,如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条件等等。通货膨胀问题很快得到抑制,出现通货紧缩的势头,通货紧缩是挤出经济过热泡沫的有效措施,但是通缩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增长,所以,通缩成为通货膨胀的另外一个极端问题。对待通缩这一问题,当前社会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主要来自学界,认为经济正在趋冷,下一阶段防通缩,应高于防通胀。另一种声音主要来自政界,认为经济正在沿着宏观调控的预期轨道运行,下一阶段的重点是要保持宏观调控的成果。

这种分歧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在最近几个月内,确实出现一些看起来相互矛盾的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学界和政界所处的位置不同,各自看到了同一个硬币的不同侧面

政界:近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第一个理由是经济不可能偏冷。本轮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所推动。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增幅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降低,但从月度数据的变化轨迹看,加速增长态势非常明显。而且由于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在基数的作用下,我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断加速的态势在全年都可能得以保持。换句话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至少应高于上半年的25.4%。而25.4%(即使不将去年高基数这一因素考虑进来)就已经高于我国正常年份的投资水平了。

我国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太大,高达近20万亿元,足够未来花3年来消化。而且由于本次宏观调控的方针是“有保有压”,在抑制一些过热行业投资规模膨胀的同时,也加大一些薄弱领域比如农业、能源等的建设。

另外,现在地方政府上项目的冲动还比较强烈。比如说,今年我国农用地转建设用地计划为400万亩,各地申请的用地量却超过了1000万亩。这一切都表明,不仅是今年,甚至明、后年我国经济都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有力支持,不至于“偏冷”。相反,如果一旦因为害怕“偏冷”而放松有关调控,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之下,过热的投资立刻就会变得炽热!

第二个理由是物价增长不会转负。

从过去的经验看,抑制通货膨胀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当经济进入上升时期之后,物价增长的加速度总是要明显快于经济的加速度。然而,从近3年来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物价问题似乎成了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度增幅最高只为3.9%,月度增幅最高也只有5.3%,与前几次经济周期中二位数的最高物价相比,基本属于小儿科,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另外,从过去的经验看,物价是经济的一项滞后指标,通常是在经济高峰过后一年左右才达到它的顶点。但这一次,物价的运行却出现了异常,在去年7、8月就达到其高峰,随后一路下跌。

物价出现异化的原因实际上很简单,即经济运行环境变了。本轮经济景气周期是我国买方市场出现之后的第一个周期,在消费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物价水平自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扶摇直上。

尽管如此,今年的物价也不可能由正转负。虽然,今年前两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分别为2.8%和1.7%,呈现下跌走势。预计,第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水平还将按惯性下行至1.4%附近。但是进入第四季度以后,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牵引下,又将出现回升,从而将使得全年物价增幅维持在2%左右。

另外,我国的物价水平还受制于国家发改委的“两条控制线”,即凡是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月环比超过(含达到)1%或者同比累计连续3个月超过(含达到)4%时,必须暂停出台省级管理和授权市、县管理的政府提价项目3个月,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随着物价水平在第三季度的继续走低,越来越多地为“两条控制线”所限的服务类价格将自动解冻。如果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全年的物价总水平就将到达2%以上了。

由上可知,今年全年经济既不可能偏冷,物价也不可能转负,通货紧缩自然无从谈起。

学界:未来存在通货紧缩的隐患

汇总起来,主张通缩的依据主要有六: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下降较大,二是物价水平下降较快,三是企业利润下降较猛,四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外需,五是银行信贷收缩过度,六是高速投资带来的新增产能过剩

在前面,我们实际上已经对前两个依据都做了具体分析,下面再对第三、第四个依据进行分析。

第一,企业利润也有个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与经济周期基本吻合,但波动的幅度要远大于后者。上半年,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6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依然增长了19.1%,仍然处于历史上正常水平。其下跌速度虽说有些大,但这只是利润对经济变化的一种夸大效应。同时这也是紧缩型宏观调控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们不能指望,在实施紧缩型调控政策的同时,企业的利润还能保持持续上涨,更不能因为企业利润下降,就要求放松宏观调控力度,甚至要求改变调控方向。

第二,从外贸顺差大来推断经济对外依赖性大,理由也难以成立。

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450亿美元,其中,出口3423亿美元,进口3027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396亿美元。剔除价格因素之后,上半年外贸顺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至少在3个百分点以上。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外贸出口的贡献,上半年国内需求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幅度只有6%左右。但是,上半年出现如此之大的外贸顺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许多企业都赶在了欧美对中国产品正式设限之前加速出口。

目前,中国与欧盟就中国纺织品出口问题已经达成了协议,受协议影响,下半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而中国与美国之间至今还没有达成协议,对下半年中国有关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会更大。与此同时,下半年世界经济将有所回落,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人民币汇率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切都将对中国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很显然,如果外贸顺差的贡献消失了,中国经济增长就可能接近7%这一警戒线的边缘。

上述论证尽管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在实践中却有待商榷。一般地,贸易顺差占贸易总量的比重总是非常小,贸易价格稍有异动,就可以带来外贸顺差(或者逆差)的显著变化。还是今年上半年为例,贸易顺差396亿美元,占贸易总量的6.1%。这就意味着,其中只要有一两百亿美元的出口是假出口,再有一两百亿美元是“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所导致的话,全部的贸易顺差实际上就是“虚假”。当然,在实际中,全部贸易顺差都是虚假的情况可能不会出现,但从过去的经验看,出现一两百亿美元的水分却也不难。

所以,前四点都难以作为支持通缩的有力证据。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是,最后两点,即信贷收缩过度与产能过剩问题。

首先,从理论上讲,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问题从本质上将都可以归类为货币问题。在实践中,也有许多文章对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但遗憾的是,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几乎所有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中国的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没有显性相关关系。

为了完成本文的写作,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具体的方法是,将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解为能源价格、粮食价格和核心价格三个部分,结果发现: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核心价格依然没有显性相关关系,但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核心价格之间的关联度则相对明显,在M1到达谷底的第二年核心价格也会到达谷底。在近十年来,我国核心价格有两次出现了负增长,分别是1999年和2002年。对应地,M1在1998年和2001年也达到了谷底,分别只增长了11.9%和12.7%。

根据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由于信贷收缩过度,上半年M1增幅仅为11.3%,甚至远远地低于了1998年和2001年的水平!很显然,下半年如果不放松银根,全年继续保持如此之低的增长水平,根据过去的经验,2006年我国核心物价将出现负增长。再加上,明年国际油价将稳中有降,粮食价格将出现小幅回落,我国物价总水平CPI全年将出现负增长通货紧缩就将来到我们的眼前。

其次,各种迹象表明,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比如说,曾经在前三年不断上扬的钢材价格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就一路下跌,至今没有明显的止跌现象。其中以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长材价格甚至低于了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水泥、电解铝行业也因为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了大面积亏损。

由于前期投资过度较为严重,而且绝大多数的项目将在未来3-4年竣工,并在2007年达到高峰,这就意味着在明后两年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本来我国经济就处于了买方市场,即使是在本轮经济周期的高涨期,总体上依然保持了供大于求的格局。未来,随着新增产能的巨量介入,市场供求失衡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可能也将随之而来。

双管齐下,化解通货紧缩隐患

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提前化解未来信贷收缩过度和产能过剩问题。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赖于正确处理好“推进银行股份制改革与稳定发展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很显然,产能过剩如果能得以解决,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优质的信贷客户就会多。

至于后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采取措施,减少社会各界的投资冲动。可以通过不断提出行业过剩预警,减少社会盲目投资行为。通过转换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具体事务的介入。加速税制改革,将以生产环节为主的现行税制转为以消费环节为主的新税制,从而减少政府通过建厂生产来获得税收的冲动。

二是采取措施,扩大居民(尤其是农民)消费。

实际上,在城镇居民收入已经获得了快于GDP增速的“超额”增长的情况下,国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世界)通货紧缩的成因只有一个,即农民的收入增长被严重地压低。这也是导致社会消费率依然严重偏低、投资与消费失衡的根源。

由于历史上我们对农民的“欠账”很多,现在为了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一是加速建立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二是大规模地开展农民的技能培训。不仅有利于农民工更好地找工作和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且也是实现农村人口迁移,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

三是精简财政负担人员,缓解基层财政困境。从根源上杜绝政府扰民及官民争食的现象。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发展。

总之,中国的通货紧缩并非“近忧”,却需“远虑”。幸运的是,许多人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而且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用来采取措施,以化风险于未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