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3 11:20
——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间隙维出错了)
在经络中分形维数与间隙维的异同(间隙维≠分形维)?
剩下的0.3维左右为间隙维网络----经络.
,剩下的1.7维左右
笔者在《关于气的生理学思考》中己阐明如下结论。即,气是人体内的液体系统,营气是血浆,卫气是液晶态组织液。那么,运行液晶态组织液的通道就是经络一一一不同层次的特定间隙。古人众多的结论也都证明经络系统是一种间隙结构。《灵枢·本藏篇》中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素问·经脉》中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索问·痹论》说:“卫气,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十盲膜,散于胸腹”。不言而喻,“分肉”“腠理”等诸多的描述,就是术语中的间隙。经络依大小可分为孙脉、络脉、经脉。一般地说,孙脉多指细胞间隙,络脉多指大的细胞团块及组织之间的间隙,经脉多指大的器官(主要是肌肉)的间隙。就象江河的大流向干流汇集一样,由孙脉、络脉、经脉依次汇流。《灵枢·痈疽》说:“……血和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首句是指由血浆向组织液的渗透,后句则是由络脉向经脉,也就是由组织间隙到器官间隙的汇流。
《灵枢·经水》有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肤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为什么无论是活体解剖还是尸体解剖。都找不到经络呢?主要是由于观念的误差。有人认为,纤络是一种象血管一样的管道。而事实上它是一种通道,不具备规则的形态学特点,循着细胞之间、组织之间、器官之间的间隙,忽而深浅、时而上下,倘遇入的空间,便“聚水成泊”枣这便是穴位厂。缺乏这样的观点,即使是钻到了经络里面,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经络的存在依赖于气的运行。“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古人把经络比作河流,实际上指的是“地下河”,不是地上河,更不是具有规则边界的“人工河”。它通常无固定的界限(有人说以筋膜为界,这并不准确),边界呈开放性而非封闭性,冻胶态与液晶态的分界,就是模糊的边界。透视到功夫深的师傅的经络亮且粗,就是液晶化程度高的缘故。而病人患处呈黑色,则是液晶态受阻复为冻胶态,运行不畅而过多积累代谢产物所致。液晶态与周围实物及冻胶态的物理化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采用现代手段,如电、热、声、光、同位素示踪等测试,发现经络是宽约一毫米的低阻抗、电敏感、高振动的多功能线。
经络的气循环不同于血液循环,它除了和血液循环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外,还具有独到的作用。血液循环是由血管心脏构成的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统,结构上具有封闭性(否则,血便外溢了)由它完成人和外界的交换,吸人氧和养料并排出代谢产物。而人体内部的沟通,如两细胞间的直接交换,血液循环就无能为力了,这就象铁路并不能完成社会各部门间的直接沟通一样。这只能通过气循环枣循着两细胞间的间隙,由液晶态组织液,直接地、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交换。它的意义在于更大可能地沟通了人体内部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的搏动,所以,心脏停止了跳动,血液循环也就停止了。气循环则不然,只要肢体还没有彻底干枯,有一定的液性,就存在它的循环。因此,截肢的肢体,仍有经络存在。据此,植物虽然没有血液循环,但有液体系统,仍有气循环,有经络存在。如香蕉5条,哈密瓜10一12条。这也体现了生命的物质统一性。
一一特定间隙的较大空间
透视到的穴位是经络线上的白色圆点,小的如绿豆,大的如蚕斗。有的呈开放性,电波般地接收或发放外气。因人而异因穴而异。结构上无固定的边界和规则的形态学特点,下面重点谈几个主要大穴。
1.上丹田一一脑室系统
体察得知,它位于头部的中心,即山根穴后,大小脑五官之间。功力深者,可见渗透到较大空间。真气流入上丹田,迅速扩散,紧接着溅起金光闪闪的浪花,就象海浪撞击礁石一样,一浪打一浪,光彩夺目,生机活泼。解剖而言,上丹田就是脑室系统,主要是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其内的液体就是脑脊液,它是液体系统的另一种形式,和组织液互相渗透,在中医常称为脑髓。体察到此处的真气循环过程和脑脊液循环相同,不再赘述。并且还发现,从尾椎流出一股粗细如毛线的乳白色真气经小腹进入下丹田。这点,望解剖家予以证实。
2.下丹田
体察知,它的空间较大,上自肚脐下自耻骨联合处,有6个气室,直径总约10厘米。其形与鹅蛋相似,它的中心位于脐下三分,是全身真气的供应站。解剖而言,它在腹壁上,而不在腹腔中。(有人讲是膀胱直肠膈,这是非常错误的)。腹膜以外,皮下脂肪层以内,主要为腹直肌、斜肌、深筋膜、浅筋膜各部分问的较大间隙。这些部分之间通过类似乳胶薄膜一样的筋膜连接,透明柔软而富有弹性。体察发现,这些筋膜随着呼吸的节奏而变化。吸则缩小,呼则开大,正是古语说的,“吸则闭,呼则开”。
三、经络系统成因的猜想
经络是特定的间隙。人体器官以上的间隙也应有数以万计,为何只存在十数条主要经络并且大致都人人如此呢?笔者认为,这是宇宙全息的体现。人生活在宇宙中,人的形态结构便是宇宙全息的投影,是宇宙“超巨系统”的“终端显示器”。主要大经的路线可能是太阳系天体活动在人体的全息投影。天体的磁力引力规律性的空间变化,感应地使冻胶态的组织液规律性地出现了相对稳定的运动路线。“宇宙按她自身的形象塑造了人”。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问的统一。具体说来,太阳对应于任督二脉,月亮对应于带脉,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分别按照五行隶属关系对应于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其它的还不是很明确。
(非间隙,非光滑管道,细胞充填的分形分维经络) 1996年
【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神经经络模型--细胞社会学分形经络(非缝隙的经络)】
传统解剖学多是研究分界相对清晰、形态规则、相对简单、有序的,具有古典几何特征的截面二维、立体三维的整数维形态结构,如空心血管、实心神经,而经络就象分形维的膜和层析柱,是复杂、不规则、少秩序的具有分形分维特征的,由细胞填充、有间隙的、实体与毛细间隙混合的分形维的气血流通的“渗透,扩散”通道,即“微观分形维‘细胞充填’‘静闭动开’的动态扩散经络解剖模型”。
经络的解剖结构及形态是祖国传统医学留下的千古之谜,更是世界性的一大科学难题,祖先留下的谜团,将由他们的后人枣中国人首先解开。
许多年以来,对经络解剖结构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没能有根本性的突破和革命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到了传统解剖概念的束缚和限制。以前对经络解剖结构的探索,总是按着传统解剖观念的思路进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所要寻找的经络应该是类似于血管或神经束样的,有明显、明确的管状或条束状结构的解剖结构、组织形态、及特征明显的新的结构或组织。但是所预期的东西没有出现于解剖切片上,因此也就产生了困惑。并且,也没能随机应变,换个思路重新思索,所以经络的结构形态探索就被搁浅了。
首先,从过去的结果看,经络的结构或形态与原有机体的其它组织器官的组成和结构似乎是不同的,即与传统古典欧氏几何的形态结构简单、规则、有序、曲线相对光滑、组成比较单一、清晰、容分辨等相背。尤其是与血管和神经不同,它没有明显的管腔或线束样的结构,或由膜包绕的分界清楚的,独立的组织器官样的结构。是比血管,神经更复杂,无序,少规则的复杂形体(系统)。使得经络的研究前无榜样,后无对照,难度变大。如果还是按简单化的传统的解剖或欧氏几何的方法与思路去寻找或探索复杂、不规则、少序经络的解剖结构,探询具有管腔或条束样结构的血管、神经束样的经络的解剖结构和形态,由于方法和工具选用不当,看来此路是较难走通了!应该改变观念,重走它路,跳出传统解剖概念和欧氏几何旧框的束缚,才有可能在经络解剖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传统解剖学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局限。象对血管和神经束结构的观察,是在视觉上明显易见的,符合古典或欧氏几何特征的形态或结构。即是平面二维或立体三维的“整数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枣整数维,对组织结构的观察和认识就会出现麻烦,或者“视而不见”,得不出较好的结论。诠释也就难免会混饨局限。经络的情景看来就是这样,它是不光滑、不规则、多元复杂化的非欧几何的分形系。就需要处理复杂、无序、不规则系统的技术、手段、方法一一分形几何去分析探索和描述。
已有的经络切片显示,经络行走处,无明显的象血管或神经束样的空腔管或线束类的比较规则、有序、简单、清晰、显而易见的结构或形态,经络路径上的组织与细胞的结构和组成,与周围组织区别不明显,均是些比较复杂,欠规则,缺简洁,少有序的较混乱的形态或结构。其上到处“充满着(各式)细胞”。虽然经络处的神经束,血管数和肥大细胞数(组份已经是三元以上,趋于多元化)多于周边。但是再没有更明显的类似通路或道路的,有明显道路分界线的管状通道。因此完全空管状的象血管的经络,或有一元,二元等较少组元的类似神经束的,特征分化明显的特化细胞,细胞群或细胞组合的实心经络看来是难以发现了。可是这种充填着细胞、血管、神经、肥大细胞分布较多的路径区域或细胞间隙的联系形式又是什么哪?它是不是经络?回答看来应该是肯定的。这是一种新名称的组织形态类型,即有别于传统解剖的整数维的分形分(数)维的“未来的”组织解剖结构,这也就是经络的形态和解剖结构。
经络行走处的组织是由“细胞充填”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间隙和/或细胞内及细胞间就成为经络传质(物质,场流动,通透)的通路。此通路即非精确规则的空腔、孔管(类似血管),又非规则、简单、精确有序、“无孔无隙”的实心实体(象神经束)。它是毛细孔管,毛细间隙,空隙(细胞间隙)与细胞实体混合而成的复杂结构。细胞与细胞,缝隙与缝隙之间的分布或形态以及细胞内传质迳际的复杂,不规则,低序状况,具有分形的自放射性或自相似性。其“分形维数”在截面切片上是介于整数维l-2维之间的非整数维枣分数维;在立体上,是介于2-3整数维之间的分数维(虽然分形也可以有整数维,但是,经络的分形分维数,难是整数)。这是经络与纯空腔管道的血管,及纯实心的神经束的2或3维(维数2和3是整数)整数维的根本区别,即经络具有复杂化的分形分维特征。
经络的分形分维特征就是经络形态解剖、组织结构的基础和本质。这也就是为什么经络的解剖结构不易被前人发现的根本原因。它揭示了经络的分形分维特征,也就为经络传质机理的揭秘开辟了新路,使具有分形维特征的,类似分形维膜(过滤、超滤和反渗透)或层析柱样的“微观动态‘静闭动开’分形分维‘细胞充填’经络模型”应运而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自身调节论三调节为第一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邓氏理论).
●细胞群(细胞社会学)论:
●分形论分形经络(分维经络)张声闳间隙维间隙维分形维实质性区别.
●间隙论:张声闳等的间隙维经络认为,经络在0.3维,暨0.3间隙维经络.分形维是2.7维(有疑问).
现代分形经络,1996年张声闳间隙分形维经络
●自身调节-经络
●细胞群-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
●分形经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
1995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年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孟竞璧(同位素示踪)
1992年,中国曾邦哲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功能整合(经络宽带效应是三体互动的混沌现象)与系统医学模型等。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1984年,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二氧化碳测定仪研究经络。
1980年张保真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004年,中国李传福提出了经络山脉学说:
原文如下: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论证[修正稿]ele经络产生到时今,两千年的医疗实践以及近几十年的各种医学研究实验,都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而唯独在人体解剖中没有发现被公认的特殊的经络物质.那么我们应当说经络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经络是一种人体已有物质的未知的特性.基于此观点,我做了如下论证.
一,全新的视角度
1, 经络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经络现象也是通过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实现的,因此应当认定经络是肌肉的一种特殊的性质.
2,经络都是处于两条血管之间,经络应当与血管的影响有关,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经络现象明显,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经络现象不明显,进食前后,进食不同的食物,也会使经络现象发生变化,经络应当与血液的性质有关.
4,很多自然现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环绕恒星旋转,电子环绕原子核旋转,同理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壤形成山脉,那么两条血管之间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条特殊的山脉-----经络
5,山峰位于两条大河之间几条支流的源头交汇处,人体的穴位是否也在两大血管之间的几条支血管的末端交汇处呢.
6人体的单只手臂和大腿有三条大血管,人体是立体的,两条血管与它们的支血管可以形成前,中,后三条经络,三条大血管可以形成六条经络,而人体的单只手臂和大腿上正好是六条经络,这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7,经络线上有几处急转折,我解释为两条血管与另外两条血管发生了交叉,经络线也就发生转折,这是任何一种经络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学说,都无法解释的.
8,地球上的所有的山脉构成一张网,山脉网镶嵌在河流网之间,人体的经络也不是几条简单的直线,每条经线还会分出许多支叉,大的支叉又会分出许多小叉,人体上所有的经线也构成一张网,这张网应当镶嵌在血管网之间,它们的关系应当同山脉与河流的关系相似.血液的性质,血管的通畅状态,会影响着经络,反之,经络的变化也会影响着血液和血管,
9,因为本人没有见到过完整的经络解剖图,不能保证经络传导只此一种,在肌肉和血管的断处也可能借助于神经传递一下.
10,我们不能通过解剖来证明电路里存在着电流,是否可以说,经络也是不能被解剖的.因为人体死亡和离体的组织相同的是失去了活着的血液的影响,失去了血液的影响,经络已经消失了,又怎么能通过解剖来发现呢。
二,现代科学的论证
1,生理学中写明,蛋白质,氨基酸在血液碱性时显负电性,在血液呈酸性时显正电性,健康人体的血液为弱碱性.我认为,当蛋白质等显负电性时,它们的负电性会吸引中和血液中盐的正离子,排斥盐的负离子,这些被排斥的负离子,一部分会中和掉红细胞外边所吸附的部分正离子,使红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细胞外的正离子数,,使红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负离子,在血液压力的作用下进入血管壁内,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使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整条血管显负电性.
两条显负电性的血管,会使两血管之间其它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靠拢于两血管,,而使两血管的中间部分形成一条肌细胞内负离子的数量大于细胞外细胞间液正离子的数量.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一条线,这条线上的肌细胞内外之间,处于一种正负离子的弱平衡状态
2,有实验,敲击经络线上发出的声音比敲击敲击其两侧发出的声音响,这正好证明经络线上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流向两侧血管,经络线上形成空洞的结果. .
3,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动静脉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动性,这恰好证明了上述论证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正确性.这种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动性的原因.
如果说血压使中小血管的血液中的负离子渗入血管壁,使中小血管显负电性,那么血压也同样会使血液中的负离子进入大血管,使大血管整体显负电性,只是由于大血管中的血压较低,进入血管壁中的负离子较少,大血管肌细胞内外之间正负离子数量的差距较小,细胞内外之间的平衡不易被打破,不易产生动作电位而已.
毛细血管没有血管平滑肌,但前面我们已经证明了红血球显负电性.毛细血管也就显负电性.到此我们完整的证明了整条血管显负电性的科学原理.
4,如果说血管的作用是运输和容纳血液,则血管壁根本不需要血管平滑肌.如果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那么它对外形成经络,对内排斥红细胞,使红细胞处于一种悬浮状态.另外它还会吸引血液中的正离子,使之汇集于血管内壁,使红血球保持自身的负电性.
5,当人体的血液碱性逐渐降低,经络线上以汇集到两侧血管的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也随之逐渐回到经络线附近.这时的经络现象也就不明显了.而当人体里血液的碱性增强时,血液中的蛋白质等的负电性也会增强,红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负电性也会增强,也就是整条血管的负电性增强,则两条血管之间的经络线也就更明显了.
6,当金属针刺入经络线时,金属针的自由电子,中和了经络线上肌细胞间液的本来很少的正离子,破坏了本来很弱的肌细胞内外的正负离子平衡,使针刺处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肌细胞内涌出的负离子,又中和了其两侧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使它们也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的肌细胞,又影响其相邻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如此下去,向针刺处的两端发展,进而使整条经络产生动作电位,乃至使全身所有的经络产生动作电位.这就是经络现象.当经络线上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它也会使其两侧至两血管间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这些在血管附近产生动作电位的肌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又会吸引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中的正离子,使之流向血管外壁一边,以至流出血管壁,此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因其细胞间液的正离子的减少,其肌细胞的内外平衡被破坏,使之产生动作电位,致使血管发生收缩和后来的舒张,进而改善了血管的输送血液的效果.当人体的血管运输血液的功能增强了,人体的各个脏噐以及其它组织的功能也同时得到了改善,这就是经络治病的原理.
7,当人的生命死亡之后,红细胞的负电性消失,血管壁肌细胞的负电性也随之消失,由经络线上靠拢到血管两侧的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也就回到了经络附近,这时经络线上肌细胞的内外的正负离子相等了,经络线也就消失了,人体死亡经络线消失,因此离体的解剖是不能证明经络的存在的.
8,疼痛是神经末梢处的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其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拉动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这些正离子的移动,使人感受到了疼痛.当经络现象产生时,经络线上肌细胞中涌出的负离子会固定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致使神经末梢处的负离子,不能拉动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这正是针灸能够止痛和麻醉的科学原理.
也有人在经络线上找到一些特殊物质,这些物质只是经络现象造成了肌细胞的一些变化.经络现象越强烈的地方,其变化越明显,它们是经络现象产生的结果,不是经络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上述对中医经络的证明,我们发现了一个原理,既分布在不同部位上的肌细胞的内外离子数是不同的,在经络线上,肌细胞内部的负离子数大于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在血管附近肌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少于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同山脉一样,山脊处的土壤含水量最少,河岸处的土壤含水最多.再就是,健康人的红细胞整体显负电性,血管平滑肌整体显负电性.
10,我还认为,人体的神经细胞启动肌细胞工作,也是首先在经络线上进行的,因为只有在经络线上神经细胞才会以最小的力,启动肌细胞工作.这也是人们曾经误将神经解释为经络的一个原因.而同一经络线上的不同穴位与不同的神经末梢共处,因此针刺不同的穴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说当人体经络现象不强烈的时候,针刺相关器官神经末梢处的穴位,治病效果才会更好.
11,人们顺着山脉的正脊处行走比较容易,但是如果在山坡处再顺着山脉的方向行走,就比较困难,因为会受到山梁阻挡.有科学家实验,经络线上两点之间的电阻比经络线两侧的两点之间的电阻低,我们可否认为在经络线两侧两点之间的电流流动,需要克服血管周围的多余的正离子的影响,因此电阻比较大,而经络线上的正离子比较少,电流所受的阻力也就小了.或者单纯是血管的物理影响,总之是血管的存在造成的,而经络线上是应当不会有较大的血管的.
12,在经络线上注入盐溶液,盐溶液沿经络方向流动,是因为经络线上肌细胞显负电性,负电性的肌细胞的吸引造成盐溶液的流动.
三,本论点的否定
由于我没有人体立体解剖学的资料,因此希望有专家从以下几点批判本论点.
1,人体的经络线是否绝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运行的.2,经络线是否是在动静脉相互转化之间的毛细血管处,3,食入不同的食物,对于经络是否影响.4,脉搏的快慢是否影响经络现象.当然我更希望从更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方面批判本论点.
以上观点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为了科学的进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论文发表于《医药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页,论文名称《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解读》
作者:李传福
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丰广街
本文所用资料都是来源于医学教科书《生理学》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近年来,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