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4 09:38
绒山蝠(学名:Nyctalus plancyi),为蝙蝠科、山蝠属动物,是中国特有种。绒山蝠躯体较肥壮,翼狭长,后肢相对较短壮,体毛短,具光泽,上体背毛深褐或棕褐色,下体胸毛毛端黄褐或赭褐色。
绒山蝠躯体较肥壮,吻鼻周围裸露无毛,耳短呈钝三角形,耳壳后缘延伸至颌角后方,耳屏短阔似横置的肾形(或半月形)。翼狭长,翼幅290-320毫米,翼膜起于蹠部,第1指长约7-8毫米,其指垫厚实,第3、4、5掌骨依次缩短,后肢相对较短壮,后足长约为胫长之半,距长约18-22毫米,具龙骨突,距缘膜较发达。
绒山蝠体毛短,具光泽。上体背毛长约6毫米,深褐或棕褐色,上臂至膝以及股间膜近体部均具短褐毛。下体胸毛长约5毫米,毛端黄褐或赭褐色,胸部带沙灰色,毛基暗褐色,体后部毛色较浅,前臂、第5掌骨附近以及体侧至膝部,股间膜近体部具一片厚密的黄褐色短毛。
绒山蝠齿式=34。上颌外门齿短小,内门齿较大具两齿尖,犬齿发达,第1前臼齿很小,被挤于齿列之内侧,下颌第2前臼齿小,被挤于齿列之侧。
绒山蝠栖息于屋檐、天花板、门窗的缝隙中,尤其是老建筑物,也有栖息于树洞中。
绒山蝠集群生活,每群10多只,最多有100只以上,活动状况随季节等因素而改变,夏季及初秋傍晚无雨时,傍晚出来活动,约在17:30-20:00飞出栖处,次日凌晨约在4:00-5:30返回栖息地。年活动时间多开始于4月上旬,最早见于3月中旬,此时气温回升到14℃以上,在11月份气温连续下降至16℃以下时进入冬眠,冬眠期约4个月,冬眠期比伏翼蝠长。其年活动周期及日活动周期皆短于与其伴生的小伏翼。
绒山蝠冬眠结束时开始出来进行觅食活动,以昆虫为食,其中以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夜行性飞行昆虫为主。
绒山蝠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陕西、山东、四川、云南、浙江、香港、台湾)。
绒山蝠的交配期在10月前后,交配后精子贮存在配偶子宫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到4月初排卵受孕,怀孕期5-60天,于5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产仔。初生仔重4克左右。哺乳期约20天,然后幼体开始飞行捕食,生长发育很快,当年秋天即达性成熟。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在中国非常常见,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未知,也没有面临的主要威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