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3 08:03
灌木状黄檀(学名:Dalbergia frutescens (Vell.) Britton)是豆科、黄檀属木质藤本,攀援灌木至小乔木。枝圆柱形,奇数一回羽状复叶。小叶革质,卵形,卵状长圆状或阔椭圆形;叶基圆或阔楔形,叶尖钝、圆、急尖,叶缘全缘,上面绿色具光泽,下面苍白色,叶背无毛。聚伞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短于复叶,花量多,具小苞片和副萼状小苞片。花萼5,萼裂片条裂状,萼齿钝。花淡黄色至白色,花瓣琴状,旗瓣宽倒卵形,翼瓣长圆形,龙骨瓣半月形。翅果长圆状或椭圆。种子肾形,褐色。
中文名“绒毛黄檀”源自于变种名称Dalbergia frutescens (Vell.) Britton var. tomentosa (Vogel) Benth. (现被归并至原变种),将其用于名称Dalbergia frutescens并不适合。
木质藤本,攀援灌木至小乔木,枝圆柱形。奇数一回羽状复叶长10-14厘米,叶柄长1.8-2.5厘米。小叶(5-)7-11(-17)枚,革质,卵形,卵状长圆状或阔椭圆形,2.5-5.5厘米×1.3-2.4厘米;叶基圆或阔楔形,叶尖钝、圆、急尖,叶缘全缘,上面绿色具光泽,下面苍白色,叶背无毛;二级脉14-18对,于叶背明显凸起,脉路清晰,小叶柄1-3毫米。
聚伞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短于复叶,花量多,具小苞片和副萼状小苞片,4.5-9厘米×3.5-10厘米。花长3-5毫米,小花梗0.3-0.6毫米,花梗顶端具关节。花萼5,萼裂片条裂状长3毫米,萼齿钝。花淡黄色至白色,花瓣琴状,旗瓣宽倒卵形,直,顶端凹缺,长4毫米;翼瓣长圆形,有耳;龙骨瓣半月形,有耳。雄蕊10,单体,子房具长柄大于3毫米。翅果长圆状或椭圆,网脉遍布,无毛,果爿硬革质,5-7厘米×1.5-2.2厘米,对种子处网脉明显;基部渐狭,顶部钝圆,明显具柄,柄长4-6毫米。种子1,肾形,无毛,1.5-1.8毫米×1-1.2毫米,褐色。
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干燥阔叶林、热带和亚热带湿润阔叶林、热带和亚热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灌木丛以及沙漠和旱生灌木丛生物群落。
分布于阿根廷(米西奥内斯)、玻利维亚、巴西(戈亚斯州、塞阿拉州、亚马孙州、阿拉戈斯州、塞尔希佩州、圣保罗州、圣卡塔琳娜州、米纳斯吉拉斯州、南马托格罗索州、马拉尼昂州、圣埃斯皮里图州、巴西利亚州、联邦区、巴伊亚州、阿克里、朗多尼亚州、里约热内卢)、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大陆)、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厄瓜多尔大陆)、圭亚那、巴拉圭、秘鲁、委内瑞拉(委内瑞拉大陆)。
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种子应播种在排水良好的土壤混合物中,并保持湿润。通常在几周内发芽。
由于该物种的体型较小,大型木板较少见,通常用于小型专业手工艺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1年 ver 3.1)——无危(LC)。
截至2021年,该物种的发生范围(EOO)超过1270万平方公里,远远超过标准B1下受威胁类别的阈值。它的种群规模未知,但可能很大,因为这是一个容易采集的物种,而且它在其分布范围的许多地方都很常见。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可能导致其部分地区出现一些下降,但由于该物种如此广泛和普遍,因此被认为其总种群数量不会显著下降。
该物种分布属于五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生物多样性异常的地区,但也只有不到30%的原始植被完好无损(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07)。些热点地区面临的威胁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来自土地利用向农业用途的转变(包括放牧),以及伐木、采矿、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该物种也可能因其木材而被砍伐,但这需要确认。
截至2021年,该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的多个保护区都有记录,移植该物种的迁地有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