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30 20:01
从典籍上看,诸结说最初见于《四阿含经》。《中阿含经》卷三十三说众生有悭、嫉二结,《杂阿含经》卷三十二说众生有爱、恚、无明三结(《俱舍论》卷二十一同),《增一阿含经》卷十七说众生有身邪、戒盗、疑三结(《大毗婆娑论》卷四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说众生有欲、瞋恚、愚痴、利养四结(《成实论》卷十说众生有贪身、恚身、戒取身、贪著是实取身四结),
结有九种,使有十类。九结谓:1.爱结(贪爱)。2.恚结(瞋恚)。3.慢结(憍慢)。4.痴结(不了解事理的无明)。5.疑结(疑惑三宝)。6.见结(身见、边见、邪见之三)。7.取结(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二种之取着)。8.悭结(悭惜自己的身命财宝)。9.嫉结(嫉妬他人荣富)。十使即分为利与钝之二种:1.贪、瞋、痴、慢、疑等五种,为之五钝使。2.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为之五利使。
从典籍上看,诸结说最初见于《四阿含经》。《中阿含经》卷三十三说众生有悭、嫉二结,《杂阿含经》卷三十二说众生有爱、恚、无明三结(《俱舍论》卷二十一同),《增一阿含经》卷十七说众生有身邪、戒盗、疑三结(《大毗婆娑论》卷四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说众生有欲、瞋恚、愚痴、利养四结(《成实论》卷十说众生有贪身、恚身、戒取身、贪著是实取身四结),《中阿含经》卷五十六说众生有贪、瞋、慢、嫉、悭五结(《发智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十二、《大毗婆娑论》卷四十九、《俱舍论》卷二十一同)。《辩中边论》卷上说众生有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九结(《发智论》卷三、《成实论》卷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一、《杂集论》卷六同)。总之,这一些结使都是系缚众生的身心,使众生永远沉沦于生死流转的烦恼。
众生生死流转的主因是“业”,而诸结为它的增上缘。众生的生死流转,不出乎这个世界,由于众生自身的造业不同,对它的感受也不一样。这世界可分为三种: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即所谓三界。其中欲界是比较低级的世界,又叫做下界,色界与无色界是比较高级的世界,又叫做上二界。在三界中,有五种结是束缚众生在欲界中的烦恼,有五种结是束缚众生在色界与无色界中的烦恼要素,这样就有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是随顺欲界生死的烦恼里主要的五种:一、欲贪,二、瞋恚,三、身见,四、戒禁取见,五、疑。这五种里欲贪是对于事物贪求的欲望;瞋恚是对于所追求的事物达不到目的而发生的忿怒;身见是于自身执着为我的见;戒禁取见是听闻异端邪说之后,不假思索,就把它所规定的种种“戒”和“禁”以及“戒”和“禁”所依附的物我认为最胜而能得无上清净的妙法;疑是被欲望所迷惑,对于正法及生疑惑不信的心理。这五种系缚欲界众生的“结使”,因为它具备“四下”的意思,所以叫“五下分结”。第一,是界下,贪欲、瞋恚这些“结使”惟限于欲界,不在上二界;第二,是果下,由贪瞋戒取这些“结使”为因,能招受“三涂”下劣的恶果;第三,是人下,身见戒取与疑等“结使”,只有凡夫才有,圣人是不会有的;第四,所障下,身见戒取与疑仅能障碍初果。
其次五上分结——是随顺色界无色界生死的烦恼里主要的五种:一、无明,二、慢,三、掉举,四、色贪,五、无色贪。这里面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而只是说由于痴暗不明义理的那种烦恼;慢是骄傲自满,盛气凌人;掉举是躁动嬉戏;色贪是对于色界的贪爱;无色贪是对于无色界的贪爱。这五种系缚色界无色界众生的“结使”,因为具备“三上”的意义,所以叫做“五上分结”。第一,是界上,无明等五种“结使”均在上二界即色界、无色界中生起;第二,人上,无明等五种“结使”均是“学人”所起的烦恼;第三,所障上,无明等五种“结使”都能障碍“无学”上果。由于有“五下分结”为“业”的增上缘,众生便长此为欲界系缚不能超脱;由于有“五上分结”为“业”的增上缘,众生便长此为色界、无色界所系缚不能超脱。总之,依于上下分结,众生就不得不长此生死流转于“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