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音乐

更新时间:2021-07-17 21:38

无标题音乐(absolute music)指不借助任何文字性的手段,只是以音乐自身来抒发情感的“纯”音乐形式。相对于标题音乐来说,无标题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明确的标题性文字,如《第几交响曲》、《第几奏鸣曲》、《第几弦乐四重奏》等,这些曲名与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人们称这些音乐作品为无标题音乐。在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的界定上也不能以点盖面,有明确标题的并非全部是标题音乐,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虽然有明确的标题,但它只是依据作品中的某一动机或作曲家的主题思想而命名的,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标题音乐。因此,当人们在界定一首作品是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时,不能简单地从作品表面来判断,应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各个方面搜集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准确下结论。

产生原因

音乐界,有些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反对标题音乐,他们认为标题音乐用文学性的东西给听众一种暗示,把听众引向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而无论什么样的标题都不能全面的反映一支乐曲(尤其是交响乐)所表达的丰富内容和感觉。 这些倡导者认为无标题音乐可以更好反映音乐的内涵,不同的人听到一首无标题的乐曲,所感受的心理内容是大不一样的。这类器乐作品没有指示乐曲具体内容的文字标题,而只用曲式名称如:“奏鸣曲”、“赋格”、“变奏曲”等作为曲名,或用乐器体裁名称如:“前奏曲”、“练习曲”、“小步舞曲”等作为曲名。由于同名的乐曲很多,为了有所区别,就加上乐曲的开始调名,例如“C大调奏鸣曲”、“e小调交响曲”,或者再加上作者创作此种体裁的作品的编号,例如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肖邦的《夜曲——作品第九号之二》等。

美学特征

无标题音乐的美体现的是一种纯粹的抒情美,它不受标题文字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抒情性可以表达作曲家的任何一种内心体验,如悲伤、欢乐及对现实的看法等。无标题音乐与标题音乐不同的是它表现的是一种概括性的情感。如柴可夫斯基在谈到他的无标题音乐创作时说:“这是纯粹的抒情过程,是用音乐来倾诉激动的心灵,从本质来说,内心的感受借音响而流露,就像抒情诗人以诗句抒怀一样。”也正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标题,听众在欣赏音乐时,能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

题材

无标题音乐所采用的题材更多的是作曲家对人生或某一事物概括的想法,它不以表达某一特定的人物、事件为题材和内容,音乐不具有描绘性的情节。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总体上表现的是贝多芬失聪后,与病魔抗争,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再如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它取材于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它更多的是表达贝多芬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种希望人类和谐存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达。此类作品与标题音乐不同的情感体验就在于此,听赏者始终被这一核心主题所打动,使他们的情感在最后一刻完全被释放出来。另外,虽然有些作曲家的作品是被某一种具体事物所打动而创作的,但其目的主要还是以音乐本身来抒发情感,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富有概括性的情感。因此,此类作品仍然属于无标题音乐。

表达形式

无标题音乐的表达形式通常严格遵循音乐形式美的规律,以纯粹的内心情感表达,形成情感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体,不像标题音乐那样需要根据题材内容来构思作品的结构。如巴赫的《创意曲》,鲜明、生动的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它随着不断变化的乐曲形式发展变化着,无论是答题还是对题,它都将全曲紧密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严密的形式美感。再如古典主义时期确立的奏鸣曲式原则,它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组成,主副部之间的调性对比、音乐速度对比、织体对比、和声的进行等都有一定的原则,这种对比使乐曲达到了一种平衡的形式美感。无标题音乐本身这种独特的形式美也同样能给听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传说

音乐史上一个著名的传说,音乐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起初是题为献给拿破仑这位当时的英雄人物,但贝多芬听说拿破仑称帝之后,气愤的撕掉总谱,改题为“献给天下一切英雄”。如果当初拿破仑没有称帝,那么后人听到这首交响曲大多会往拿破仑的形象和事迹方面联想,这就是标题的暗示和引导作用,事实上,这首曲子给人的感受十分丰富而又不很具体和确定的,他表达的是一种类型性的情感。

创作思想

无标题音乐在创作时,没有用音乐来反映客观现实的意图,而只求通过音乐艺术来抒发某种主观情绪,表现某种精神意境,甚至主要着重音乐艺术本身的音响美和形式美的追求与体裁风格特征的体现。因之很难加上名副其实的文字标题。有的作者不愿借助于文字标题来说明乐曲的内容,而只希望欣赏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所以只以曲式名称或音乐体裁的名称作为曲名,而不设标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